連曦
摘要:“中國風”歌曲與中國民族樂器的融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民族樂器旋律與主旋律相得益彰;2.注重利用民族樂器獨特的音色表現力;3.注重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結合。
關鍵詞:西洋樂器 民族樂器 中國風
“中國風”作為中國流行音樂獨樹一幟的代表,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特點。“中國風”歌曲配器中,選用了大量的民族樂器。這些民族樂器的加入,不僅豐富了“中國風”歌曲的意境,更順應了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豐富了中國風歌曲的表現力。“中國風”歌曲主要用三種方式運用了民族樂器。
民族樂器旋律與主旋律相得益彰。“2003年7月16日,全亞洲50家電臺將當天定為‘周杰倫日。”在周杰倫的大多數作品中,民族樂器的加入始終圍繞主旋律,目的在于點綴和烘托主旋律。我國民族樂器加入中國風歌曲的方式有三種:1.在樂曲的間奏部分和末尾一般會出現古箏和葫蘆絲以獨奏。這種出現方式既為主旋律和整首歌曲的意境做了完美的鋪墊和渲染,又沒有掩蓋主旋律的中心地位;2.民族樂器與主旋律同時出現,且一定與其旋律相同;3.樂句與樂句之間斷句時,簡短的加入古箏的旋律。然而王力宏的一些歌曲有意向聽眾介紹將要使用的樂器,其中民樂的編配并不單純起渲染的作用。作品中民族樂器與主旋律一同為整首歌曲創造出了一種傳統的中國韻味。例如:《伯牙絕弦》,在主旋律出現時以簡短的古琴獨奏樂句作為背景,古琴的聲音貫穿始終。間奏部分將一段古琴獨奏與極強節奏感的現代樂器架子鼓相結合,這種中國古代文人的古典審美與時尚潮流的現代美完美的結合是一種“雅”與“俗”的融合,更是一種新的音樂審美觀的出現。《蓋世大英雄》《在梅邊》《竹林深處》《花田錯》和《伯牙絕弦》《十八般武藝》等都是在用中國風類型的流行音樂向全世界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風歌曲非常重視運用民族樂器獨具一格的音色表現力。1.運用古箏。周杰倫《菊花臺》中,古箏以婉轉的音色恰好表現了主人公的情懷。在這個作品中,古箏以三種方式表現:第一,運用琶音進行銜接。琵琶主要出現在一個樂句的末尾起推動作用。在間奏部分有一段明顯的琵琶,它將全曲的情感推向高潮。第二,以撥弦彈奏簡短旋律的樂句。樂句出現在主旋律的歌曲的間奏部分以及樂句與樂句之間,起承接作用;第三,主旋律與輕快的刮奏同時出現,使用刮奏彈奏出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的聲音,就象是人們無聲的哽咽;2.二胡的大量運用。二胡具有擬人聲化的特點,因此更適宜表達孤獨憂傷的情緒。二胡在“中國風”歌曲中頻繁運用,其音色的表現力不僅營造出中國傳統文化古典的氛圍,更是強化了歌曲的中國印象,與華語聽眾的靈魂產生共鳴。例如:周杰倫的代表作品《東風破》“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還沒有走”之所以折射出歌者充滿哀愁的靈魂,就是因為經過間奏部分二胡獨奏的烘托。再例如信的《離歌》前奏、間奏和尾聲大量運用二胡獨奏,將歌詞中“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的離別之傷淋漓盡致地演奏出來。3.竹笛的運用。運用竹笛的“中國風”歌曲十分常見。王力宏創作的《竹林深處》對于竹笛的運用最具典型性。歌曲巧妙地將西方Hip-Hop擊掌節奏與中國鼓聲、藏女吟唱、絲竹聲音巧妙融合,間奏部分歌手用流利的rap方式強化歌曲意境,與后來回環出現的竹笛樂段產生呼應。曲作者設計主旋律與竹笛獨奏同時出現,竹笛悠遠而又神秘的音色讓人恍惚已入竹林深處,與刀耕火種的原始人們一同、與大自然一起自由歌舞。
注重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結合。西洋弦樂主要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等,這些樂器的合奏給聽眾宏大、震撼的聽覺享受,在很多宏大的復調音樂中都有所運用。在制造材質和工藝上,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大為不同,正因此也造就了別具一格的音色。中國風注重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的結合,這種中西合璧的方式,將中國的民族樂器與國際接軌,既滿足了流行音樂大眾國際化的需求,又契合了中國人的中國人民族認同的心理,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以周杰倫《菊花臺》為例,它以憂傷而悠揚的中提琴獨奏開始,以弦樂合奏為鋪墊,編曲者首先在前奏部分以中西合璧的方式用音樂語言告訴聽眾整個故事的情感色彩。全曲以恢宏的弦樂合奏為背景音樂貫穿始終。在此之下沙場兒女情長的思量,“花落人斷腸”的情懷,創作者都運用古箏細膩、婉轉的音色巧妙地來表達出來。在眾多歌手創作的“中國風”歌曲中,許多都出現了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的結合,常出現的中國樂器主要有二胡、古箏、笛、琵琶,它們往往與西洋樂器中的電吉它、架子鼓提琴、豎琴等配合。
“臺灣(大眾文化)更多地留存了中國傳統韻味,更貼近大陸受眾的接受心理”,以來自臺灣的周杰倫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成功地向世人提供了認知中國樂器、中國民族器樂乃至中國流行音樂的機會,它所提供的審美認知作用不可小覷。
參考文獻:
[1]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謝軼群.流光如夢——大眾文化熱潮三十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