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權等
摘要:指出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自2000年在宜昌市組織實施以來,通過大力開展公益林建設和天然林的管護,已經取得了預期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工程實施中也反映出政策需要完善和調整的問題。以宜昌市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情況為對象,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客觀總結了公益林建設取得的成效,闡明了公益林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公益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進一步搞好公益林建設的對策建議。主要結論是:天保工程二期繼續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十分必要,在公益林建設結構的優化、造林方式的調整和天然植被恢復的有效途徑及投入標準等方面要作科學的調整,以發揮工程的最大效益。
關鍵詞:宜昌;天保公益林;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13803
1 引言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是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擴大森林植被面積的有效途徑,也是長期林業生產實踐所證實的最有效的林業經營措施之一。宜昌市自2000年開始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對天然林資源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大力開展公益林建設,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天保工程二期繼續安排公益林建設任務,為進一步充分發揮公益林建設在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必須對公益林建設結構進行優化、造林方式進行調整和投入標準不斷增加,更加科學、規范地開展公益林建設。
2 天保工程區公益林建設情況
2.1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計劃完成情況
根據全市天保工程實施方案的規劃,累計已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368.4萬畝,其中封山育林315萬畝、人工造林21.5萬畝、飛播造林31.9萬畝,完成總投資2.4億元。項目區涉及宜都市、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夷陵區、市城郊和后河自然保護區等9個實施單位。
2.2 公益林建設采取的營造林主要措施
為保證公益林建設的成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按適地適樹原則,根據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的實際情況及條件確定營造林方式、林種及主要造林樹種。
2.2.1 封山育林
對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實行封山育林,封育類型主要有喬木型、喬灌型、灌木型等,大部分封育區以全封5年期為主。封育措施以封禁和育林為主,根據封禁范圍和人畜危害程度,設專職人員進行巡護,設置生物圍欄、鐵絲網、封山育林標識牌等進行圍封,同時根據疏林地現狀,采取人工補植、補播等育林措施。
2.2.2 飛播造林及補植管理
對相對集中連片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飛播未成林地需進行補植補播的地塊實行飛播造林及補植管理。按照《飛機播種造林技術規程》進行飛播造林規劃和設計,補植補播后采取封山堵卡管理。
2.2.3 人工造林
對現有宜林荒山荒地實行人工造林。根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造林立地類型和樹種,同時注意選擇一些珍稀樹種和瀕危樹種,如珙桐、鵝掌楸等。造林后連續撫育3年,包括松土除草補植補播、幼樹管理等。
3 天保工程區公益林建設效益分析
3.1 生態效益
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累計新增森林面積368.4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48.5%增加到2014年的65.7%,增加17.2%,公益林建設使森林質量得到了提高,林種、樹種結構趨于合理。根據監測結果表明,通過天保工程的實施,森林生態體系逐漸完備,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的功能不斷增強,極大地減少輸入長江、清江的泥沙量,減少了水土流失,保障了長江三峽、葛洲壩、清江隔河巖、高壩洲等水利樞紐工程的安全,延長工程使用壽命,減少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的危害。公益林的建設營造了大量珍稀瀕危樹種,擴大了珍稀瀕危植物群落,改善了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同時封山育林使工程區的天然林得到了科學保護和自然休養生息,公益林建設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遺傳資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3.2 社會效益
天保工程公益林的建設,也發揮了十分顯著的社會效益。一是有效擴大就業渠道,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減輕社會的壓力。據統計,全市公益林建設通過有效安排430人從事公益林管護,2000余人從事公益林造林、撫育等工作,分流了森工企業富余人員,加快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二是有效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工程實施以來,通過減少水土流失、塌方和泥石流等災害。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了交通、通訊、電力等公共設施的暢通,維護了社會正常發展的持續。三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3.3 森林效益計量及經濟評價
3.3.1 立木儲備效益
通過公益林建設,工程區到2014年增加森林面積368.4萬畝,畝平蓄積由2.8m3增加到3.3m3,新增蓄積將達到184.2萬m3,林木資源的儲備經濟價值以500元/m3計算,僅公益林建設新增蓄積的儲備價值就達9.2億元。同時森林的擴大帶動了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林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3.3.2 水源涵養效益
(1)森林蓄水能力效益:森林每畝平均蓄水42m3,比無林地多20m3,以0.5元/m3計算,工程區通過公益林建設新增森林水源涵養效益將達3684萬元。
(2)森林調洪能力效益:森林的調洪能力每畝比無林地多6m3,工程區新增森林調洪能力為2210萬m3,按攔蓄1m3的工程費用及使用年限與投資比值計算,新增森林調洪的年經濟效益為165.75萬元。
(3)森林涵養水源效益:一般有林地區比無林地區每年多提供水資源85m3,工程區公益林建設新增森林年提供水資源31314萬m3,用于農田以0.5元/m3計算,則經濟效益15657萬元。
3.3.3 保土效益
森林減少土壤侵蝕量為無林地的1.5~2.0倍,以每畝森林年均減少1.6t表土流失量,按挖取或攔截1t泥沙費用5元計算,工程區因新增公益林少付費用2947萬元。
3.3.4 抗御自然災害效益
森林具有調節氣候、減輕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作用。由于生態環境惡化,長江中下游每年自然災害頻繁,災害損失巨大,僅湖北省1998年水災損失超過500億元。而宜昌市屬于災害頻發區,較大規模自然災害5年一次,中等規模災害2.4年一次,小型災害年年發生,年平均損失在6000~160000萬元之間。項目實施后,以森林降低自然損失10%計算,年減災效益在600~16000萬元之間。
4 天保工程區公益林建設問題分析
4.1 作業設計不盡合理
由于工程年度計劃下達較晚,作業設計時間倉促,各地技術力量水平參差不齊,使作業設計出現程度不同的不合理或失誤之處。主要有:小班區劃粗放,小班面積過大;個別小班地類不符合要求,夾雜非林業用地、有林地等非造林地塊,選擇郁閉度過大的林分作為封育對象等;作業設計不規范、圖紙繪制不符合規定要求、基礎設施建設設計不詳細等。
4.2 施工中的問題
4.2.1 施工與設計不一致
作業設計的時間有限,客觀上造成施工與設計不一致,因造林地的條件、種苗的供應變化等原因,使施工發生臨時變化。
4.2.2 種苗質量不高
由于起苗方法不當、長途運輸、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部分造林地區苗木質量不高,造林成活率難以保證。
4.2.3 封山育林措施不到位的現象突出
封山育林小班“只封不育”的現象也比較突出,育林措施不到位達不到預期效果,失去封育意義。
4.2.4 造林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
林分結構混交比例偏低,林種生態林偏少,造林樹種單一,多為純林栽植,混交面積只占20%左右,對充分發揮公益林生態效益有一定局限性,造林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
4.3 林、農、牧的矛盾突出
一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地區砍柴、挖藥、放牧等現象沒有完全禁止,人為活動頻繁,林、農、牧的矛盾比較突出,對公益林建設造成一定影響。
4.4 公益林建設投資標準偏低
隨著公益林建設的不斷推進,一些立地條件較為惡劣的造林地越來越多,同時種苗、運輸、勞務等價格水平上漲較快,公益林建設投資標準雖然在二期啟動時有所提高,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直接影響公益林建設效果。
5 天保工程區公益林建設對策建議
5.1 認真搞好公益林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是公益林建設的最基礎工作,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要認真聽取當地群眾的意見,設計時應邀請施工人員參加。小班區劃要準確,技術設計要合理,不符合要求的地類堅決不區劃進去。作業設計技術指標要以省為單位統一,圖紙制作按照林業制圖的要求要統一規范。
5.2 加快公益林建設結構的優化
加快公益林建設結構的優化,充分發揮公益林的效益。要遵循森林自然生長的規律,造林林分結構采用混交的方式,包括針闊混交、闊葉混交、喬灌混交等類型,形成多層次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林種構成要以生態林為主,經濟林、用材林為輔,營造發揮生態效益最好的森林。造林樹種要以珍稀樹種、觀賞樹種為主,形成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群落。
5.3 科學調整公益林造林方式
按照“造一塊,活一塊,成一塊”的原則,科學調整公益林造林方式,不斷提高公益林建設的成效。封山育林要以全封為主,協調好林、農、牧的關系,杜絕人為活動的破壞,同時適當搞好補植。人工造林難度大的地區,選用優質的壯苗,采用穴狀整理,移土造林的方式,確保造林的成活率。
5.4 拓寬天然植被修復的有效途徑
修復天然植被除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途徑外,要不斷拓寬天然植被修復的其它有效途徑。一是對生態區位極為重要的地區可以采取生態移民安置的辦法,形成大范圍的無人區,讓植被自然恢復。二是盡快全面實施天保工程區公益林新增造林的生態公益林補償,特別是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已解封的森林面積,建議國家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同時各級政府可對集體、個人所有的生態公益林實行收購,真正確保公益林得到保護。三是對國有森林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由國有林管理部門負責國有森林的管理,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5.5 不斷提高公益林建設投資標準
由于造林價格水平的不斷提高,若維持現有造林投資標準,顯然過低,將直接影響造林成效。建議不斷提高造林投資標準,目前盡快將人工造林投資標準提高到500元/畝,封山育林投資標準提高到200元/畝。
參考文獻:
[1]鄧 林,馮 彬.四川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四川林勘設計,2010(1).
[2]陳玉斌,羅書發,李光佐.提高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質量之淺見[J].現代園藝,2012(12).
[3]李菊雯.云龍縣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后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