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學情分析是開展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思維、優化課堂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中應樹立“以學定教”的理念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本文從學生的既有知識、學習興趣、認知角度出發,整合教材資源,化繁為簡,探索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從學生的“愛”與“怕”著手,巧妙記憶,化難為易,提高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出發,尋求生活中案例,貼近生活,學生思維自然綻放,提高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從視頻試驗著手,理解知識原理。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36-03
一、困惑與思考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學生步入中學,起初對包羅萬象的歷史與社會課很感興趣,但是,伴隨著一次次的考試,課堂上的多樣的“聲音”,漸漸消失。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一個問題問下去如石沉大海,擊不起一點波瀾。教師不得不練就自問自答這個“絕活”,以便于把本堂知識講完。這樣的課堂教學浮于表面,不僅使學生的聽課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也打擊了教師教學積極性,這樣的惡性循環于教學不利。
經歷過初三中考,作者深深體會歷史與社會是一門比較尷尬的課程。中考有分數,但分數不高,一般情況下學生考的不好,就會追究責任。普遍認為只是翻翻書找答案的,還考的不好,是態度問題。事實上歷史與社會知識內容龐雜,平時不學,考試是抱不了佛腳的。作為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落實了課堂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
“以學定教”作為一種理念與實踐探索,強調課堂教學無論是在教育觀念,還是教學結構上,都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學情來決定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狀態、發展規律以及原有基礎上調節教學順序的變化,并做出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根據教材讓他們填鴨式學習。
二、嘗試與改進
在平時授課中,大多數教師更多地還是追求教學內容完整、準確,教學環節清晰、流暢,課堂就是按照自己既定的設計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雖然能較好地完成知識傳授的目的,但教學過程是否合理,學生的思維是否有效被激活,則常常被忽略。作者結合七年級上冊某些教學片段,探索如何有效分析學情,切實做到“以學定教”,優化課堂教學。
(一)整合教材,化繁為簡。教材的編寫是具有一定的學科性,邏輯思維強。但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該如何有效的利用資源整合教材,才能使學生能更快的明白,理解。在講到《大洲和大洋》這課時,有個知識點是:認識海陸分布特點。
第一次教學設計:
師:出示“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從太空看地球,驚奇發現,棕色的陸地被蔚藍的海洋包圍,所以,他說地球應該叫“水球”。到底師“地球”還是“水球”?我們一起來比一比。師:出示圖“世界和陸地面積比較”,從圖中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生:海洋占近70%,陸地占近30%,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師:出示圖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任一半球海陸比例圖。問:從半球上看,哪個水多?從任何一個半球上看,陸地和海洋哪個面積大?生1:東西半球看,東半球陸地多,西半球水多。生2: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陸地多,南半球稱為水半球。師:東西半球看,東半球陸地多成為陸半球,西半球水多成為水半球;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陸地多稱為陸半球,南半球水多稱為水半球。從任一半球來看,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洋和陸地分布不平均。
反思:這部分內容并非本課重點,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宜5分鐘左右完成。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發現,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比較清楚的認識海陸分布特點。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分析概括能力欠缺,在讀圖分析圖時花費時間長,整個片段教學花了10分鐘左右,占了整節課的四分之一。該如何既節省時間又能培養學生能力并落實知識點?作者搜索大量資料,找到視頻文件《海洋和陸地》,進行第二次教學設計。
第二次教學設計:
師:播放視頻《海洋和陸地》,問:從太空看地球,你發現了什么?生1:發現海陸面積的占比,海洋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海洋七分陸地三分。生2:地球是個“水球”。生3:海陸分布不平均,相對來說,北半球、東半球陸地多,南半球、西半球海洋多。師:同學們歸納的很好,從視頻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任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反思:第二次教學,視頻時間為2分鐘,視頻中展現了地球和海洋的很多圖片,影音結合,學生興趣大。他們認真觀看并記錄,直觀認識了海陸,并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兩次設計教學目標都已達成,但從整堂課的布局和學生的興趣度來看,引入視頻更加高效,它擯棄了教師單一的講授把復雜的知識通過視頻,圖、文、聲音,三管齊下,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給課堂注入了活力。學生認識事物是有一定過程和規律,它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而這種認知過程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直觀現象而引發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教材內容的整合。由于七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薄弱,接受能力欠缺,可適當增加一些幫助理解的視頻、圖片等,輔助教學。
(二)巧妙記憶,化難為易。學生對歷史與社會是又愛又怕,喜歡它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節課都可以是紛繁多彩,能學到很多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同時,很怕“記”,一讓學生背誦,他們就像霜打的茄子立馬“歇菜”。那如何讓學生愛上“記”?
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再強調記憶是有方法的,記性好是一種能力。學生對教師批評其為懶人,是不甚在意的。如果在整個班級其他同學都在努力背誦,并流利背出時,如果讓其承認是能力問題,他們是會很難以接受的。壓力促進了動力,在課堂背誦中,他們會很積極主動,當然效果會很明顯。教師在遇到一些要背誦的知識點的時候,讓學生尋求一些背誦的技巧,好記又好背,提高課堂效率。
片段:七大洲四大洋面積大小比較
學生歸納排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師:給同學們一分鐘時間,牢牢記住七大洲順序?師:請同學嘗試背誦,說說如何記憶?生1:……(記憶混亂)生2: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根據地圖記憶,記住大洲面積順序在圖上的幾何體記憶。(針對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同學,方法適用)。師: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有方法背誦?(在同學們都搖頭后,老師亮出方法)亞非北(被)南美南極歐大洋,即亞非北(被)南美,南極,歐大(打)或者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把首字連在一起,用諧音和停頓來記憶。師:四大洋該如何記憶?生:(齊說)太大印北。師:出示世界地圖,從圖中看,四大洋相鄰分別有幾個大洲?分別是?生1:太平洋有五個,分別是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生2:大西洋有五個,分別是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南極洲。生3:印度洋有四個,分別是非洲、亞洲、大洋洲、南極洲。生4:北冰洋有三個:分別是北美洲、歐洲、亞洲。生5:太大印北,五五四三。
反思:學生對有“捷徑”的記憶很感興趣,效果好。記憶是有方法的,也是關聯的。平時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生活習慣,有些艱澀難記的名字或者地理名字,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文字甚至英文單詞“巧妙記憶”。
(三)貼近生活,自然綻放。《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本課程將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師該如何利用學生身邊資源,讓學生感覺“親切”,更加“熟悉”,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筆者在《帶著地圖去旅行》的導入部分進行探索。
第一次設計:片段:課堂導入復習引入:閱讀地圖,要知道地圖的“語言”,你知道地圖有哪些基本要素?生: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新課教學:帶著地圖定向越野(出示課題)師問:你認為越野需要看什么樣的地圖?生:……
反思:教師以復習導入新課,本著復習舊知識,調動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入新課的目的。實際上,對教師的接下來的提問“你認為越野需要看什么樣的地圖?”效果欠佳。在同學們搶著回答地圖基本要素之后,沉默了。主要原因是學生概念不清,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越野”。對農村中學的學生而言,知道什么是爬山探險,但不一定知道專業術語“”越野,至少是模糊不確定的,這樣的導入激不起學生思維火花,反而使得課堂陷落到了異常沉悶的地步。該如何改進,既能調動學生興趣,打破沉悶,又與課堂緊密相關。筆者詢問相關學生,平時主要娛樂活動,發現學生宅在家里的比較多。大多屬于寫完作業就玩,基礎知識薄弱,生活常識缺乏。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深深感覺要求過高等于沒要求,必須從低起點入手,吸引學生眼球。筆者搜索相關時事熱門資料,進行修改。
時事導入:“2013年1月27日,溫州3名驢友在樂清爬山,由于不熟悉地形,野外生存經驗不足,一人不小心從山崖摔落。”和“2013年 6月23日驢友一行8人穿越溫州蒼南縣莒溪大峽谷,隨后在崎嶇的山路上,14 歲的小驢友小溫在峽谷中失蹤。”
反思:兩條新聞導入新課,因為是新聞中曾經熱播的話題,學生有些聽到過,文中主人翁與他們年紀相仿。以此導入,加上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就一下子來了興趣。山崖、地形、野外生存等概念出現在新聞中,跟生活實際相關聯,教師適當的配以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第二次嘗試導入效果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引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可以更快的吸引學生注意力。再者從學生認知角度,圖文結合的新聞報道更加直觀,引人入勝,歷史與社會課本身是與社會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新聞的引入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習慣。這次改進取得的進展,深深體會在備課時,應注重用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什么知識感興趣,對怎樣的活動有好奇心。在學生學情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的引起共鳴。
(四)科學依托,有理有據。《水上都市》威尼斯,這課正文有這樣的描述“他們在島嶼的低洼處打上木樁,填上土,然后在上面蓋起了樓房”,四條木樁如何能支撐如此沉重的房屋?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并激發學生興趣。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是真的嗎?》節目中,釋疑解惑,“一張A4紙能承受30千克的重物嗎?”
教學片斷:
師:一張紙能承受30千克的重量嗎?生:不能,可能可以……(各種聲音)。師:視頻實驗驗證,(截取視頻觀看:把一張A4紙等分分成六份,卷成圓柱體,均勻放置圍成一個圈,上面放上玻璃然后再加砝碼,最后試驗結果一張A4紙能承受90.8千克重量。)
通過試驗,我們發現一張A4紙能承受多少重量?生:90.8千克。師:威尼斯人的祖先在島嶼的低洼處打上木樁,填上土,然后在上面蓋上樓……
反思:以視頻實驗講解,答疑解惑,避免紙上談兵,激發學生興趣,理解書本原理,學生的理解更深入。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
三、成效與反思
(一)初顯成效,興致高昂。教學是一個不斷探討研究,不斷完善的過程,并沒有固定不變,萬能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而課堂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沉悶的課堂會使得乏味的知識更加乏味,學生對其很難產生興趣。學生需要的是生動活潑,能夠激起求知欲的課堂。一個月過去了,學生不僅覺得地理很好學,很好背,而且很有趣。課間能看到部分同學,拿出地圖來“辨認”,像腦垂體的南極洲,東北方面有只烏龜拖著一串腳印的是大洋洲……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也是一份巨大的寶藏。尤其是成績相對薄弱的同學,上課就能記住知識點,增強了學習自信心。教師將“以學定教”的觀念牢記心中,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挖掘這份“寶藏”,優化課堂教學,以求真正促進學生發展。
(二)路還很長,積極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生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學生也是不同的個體,有其獨特性。教師應拋棄備課“備三年,用十年甚至更久”的觀念。教材在變,學生在變,時代也在變化。一切都在變化,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的潮流,變化發展。
1.多學習勤反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可以向老教師取經,也可以向區里市里優秀教師取經,也可以向書籍、網絡取經。歷史與社會教師的隊伍中,不乏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創新能力強的老師。如:地理教師羅春改編《小蘋果》,紅遍全國,在上新課的時候可以有效利用。很多老師都有微信,可以加一些跟學科有關的,如《中國教育報》《歷史大學堂》《中國人文地理》《中國人文歷
(下轉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