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生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不僅表現在多媒體技術較易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情境,而且還能充分的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思維,從而全面提升閱讀活動的趣味性與實效。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閱讀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多彩閱讀情境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情境教學可以能夠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學習狀態,從而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而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不能能夠實現學生的分角色閱讀,而且還能根據個人知識基礎進行有選擇的閱讀。與此同時,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教法、學生的學法的基礎上,一方面可以運用語言、圖片、動畫,影像傳遞信息,在深度上適當擴展,使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還可根據教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或設置一些課堂上新穎獨特的探究的問題,在廣度上進行延伸,從而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自主去學習,這樣的做法無疑給了學生更多的閱讀“自主選擇權”。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教材功能
教材是學生從事閱讀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過程中,一些教師在閱讀目標的制定上往往是過于全面,不能兼顧到全體學生。因此,教師根據學情對閱讀教材進行合適、恰當的結合:對教材進行歸類重組,培養提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等學習能力。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項鏈》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主人公瑪蒂爾德如果不丟失項鏈,會是什么結果?”,結合模擬正反雙方小辯論。又如,在閱讀《孔雀東南飛》時,結合播放戲劇片段畫面,討論“劉蘭芝與焦仲卿除了雙雙徇情外,還有沒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課堂上進入主題就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疑: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在整個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這就是教師的再創造。整個探究活動都圍繞有關設置的問題進行,層層推進,緊而有序,這樣的教學當然會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加強網絡閱讀指導
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世界里,有很多可供高中學生閱讀的精品內容。網絡閱讀具有簡單快捷、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特點,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于網上閱讀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網絡閱讀活動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點,因此一些學生往往是漫不經心或者是走馬觀花,閱讀效率較低。因此,語文教師應加強網絡閱讀的方法指導。
具體來講,要明確閱讀內容。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網絡閱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當前教材中所涉及的篇章通過網絡閱讀進行適當延伸。如《林黛玉進賈府》課堂閱讀中,學生們通過反復閱讀了解了賈府森嚴的封建禮教以及林黛玉謹小慎微的心理活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古典小說《紅樓夢》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可指導學生閱讀后面的章節,這對于學生了解更多的人物性格和語言運用技巧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在選擇閱讀工具上,Adobe Acrobat Pro v9.0中文版、CAJViewer(CAJ閱讀器)、 pdf閱讀器(Sumatra PDF) 、天天小說閱讀器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進行恰當選擇。再次,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資源共享以及即時通訊的特點。開展每一次網絡閱讀活動之后,教師都可以通過論壇BBS、E-mail、QQ、MSN等工具進行網絡互動。讓大家把閱讀活動的困惑、感想、體會進行充分交流,以增進內心情感,提高閱讀實效。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道德水平。而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內容供學生進行閱讀。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鼓勵學生閱讀名著。名著是特定社會的縮影,是優秀文化的結晶。閱讀名著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可推薦閱讀《家》《雷雨》《簡?愛》《老人與海》《文化苦旅》等名著,為了激發興趣,老師在講課時可以穿插有關精彩片段,可以請讀過的同學復述部分內容。學生一旦嘗到了閱讀名著的甜頭,就會主動去閱讀,終生受益。此外,推薦學生閱讀《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同樣是激活閱讀興趣的好方法。教師還應多開設古詩詞朗讀賞析課和寫作課。詩詞朗讀、鑒賞水平體現著學生文化素養,每兩周上一節詩詞朗讀賞析課對激發學生自覺學習詩詞的興趣有很大作用,課上可以欣賞名家朗讀,也可以讓學生登臺朗誦,可以由教師傳授朗誦方法,還可以學以致用,在課堂或課后讓學生進行專題寫作。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閱讀體驗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靈活運用,一方面能恰到好處地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景,讓學生心馳神往,靜觀、默思、回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程序性教學,注重教學重點的把握、教學難點的分析與突破,明確教學材料之間的銜接和單元主體目標的系統化,必能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性思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懂得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有效性思考,進行文本對比思辨。語文閱讀教學看似是一篇篇文章的獨立教學,但要使閱讀更深入,學生的思維更開闊,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大幅提高,就需進行對比式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有效性思辨能力。例如,在進行《荷塘月色》的閱讀教學時,可將其與《故都的秋》進行對比研究,讓學生分析二者在景物描寫的手法上有什么異同,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不同的描寫手法在突出文章主題時作用是否相同,等等。通過這種對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當然,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文本之間的關聯性,使文本具有可比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多媒體技術為基本閱讀途徑,強化閱讀環節的有序銜接。①把握教材、選準確切入點。②慎密設計、選準結合點。③ 收集資料、把握驗證點。④課堂參與激發興奮點。⑤教學環節、注重創新點。⑥科學評價、確定發展點。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機應用多媒體技術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之一,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多媒體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施,為打破傳統語文教學封閉、僵化的模式,為凸顯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