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賓
近些年來,戲劇界的朋友們不管是開會,還是偶然的相遇,只要聚到一塊,就會牢騷戲曲不景氣,抱怨觀眾苛刻傲慢,不懂藝術,好像戲曲受到冷落,都是觀眾惹的禍。我說,千萬別再抱怨觀眾!
歷史反復證明:觀眾離不開戲劇,戲劇為歷史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戲曲是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于一爐,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藝術。它的舞臺上展現的是斑駁陸離的生活圖景,刻畫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描繪的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對愛情、自由、平等、和諧、幸福的憧憬,再現的即是生活的真實又是美的觀賞,但又不僅僅是觀賞。戲劇,首先是社會成員的一種群眾性活動。一場演出,即為人與人的會合、交流提供了一種機遇,又為他們的心理體驗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依據。觀眾與戲劇家、觀眾與戲曲以一個活生生的展觀的故事為中介,進入一種心心相印的交融狀態。戲劇家飽含情感的處理、觀眾飽含情感的反應,在演出活動中匯成了一種巨大的精神洪流。在這里,每一個觀眾與其說是被演出所感化,不如說是被群體性的精神洪流所感化。人類在社會實踐的長途多么需要獲得這種互相支持、互相校正的精神陶冶 啊。戲劇的這種審美功能,正是電影和電視不完全具備的。“電影無法讓觀眾與演員當場交流,電影的審美環境又太多,缺少社會群體性。”正因為如此,從先秦的原始歌舞到宋金時代戲劇形成,以及元雜劇的興盛、明清傳奇劇的脫穎而出,顯示出浩浩蕩蕩的龐大氣勢。清代中葉,地方戲更是如雨后春筍、似爛漫山花遍布神州大地。經過近千年的不斷發展、更新,一直持續到今天。可以說,從始至今,還沒有一種文學形式比戲劇更接近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感到欣慰和滿足。如果說戲劇沒有人民群眾這個堅實的基礎,觀眾不喜歡戲曲的話,那么,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紀群祥的《趙氏孤兒》、李潛夫的《灰欄記》,就不會流行數百年至今仍被觀眾所喜愛,如果說戲劇受到了電影、電視的沖擊,那么像《楊三姐告狀》、《李二嫂改嫁》、《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就不會有著那么強的生命力!特別是《朝陽溝》里邊的唱段,在群眾中流傳的程度,比流行歌曲還流行!
那么,這些戲劇的魅力何在呢?這些戲曲共同的魅力和特點是通俗易懂、有頭有尾,緊湊集中、情節生動、結構巧妙、色彩豐富、節奏鮮明、雅俗共賞、老少皆宜,與觀眾的精神世界,感情生活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眾所周知:觀眾看戲是以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生活為參照點的,要想使戲曲讓觀眾看著親切、樸實,就必須反映表現觀眾的思想、情緒和愿望,才能引起“轟動效應”和共鳴。《打金枝》、《三哭殿》中的矛盾沖突,是人們經常看得見的家庭糾紛。這種普遍而又特殊的家庭糾紛妥善的解決,給社會各階層家庭成員提供了一個典型而又實用的參照系。《朝陽溝》銀環到栓保家后的許多生活場景以及栓保對銀環“知道啥,再說啥,別光說那外行話,街坊鄰居聽見了,不笑出眼淚也笑掉牙。”的勸誡,《倒霉大叔的婚事》里村中老年男女相親見面,魏淑蘭為常有福做鞋為信物等等,無不是真實生活的藝術再現。這些人物、事件、場景、民間民俗既符合觀眾的生活心態,又讓觀眾感到真實、自然、親切。所以觀眾才白看不厭、喜聞樂見。
什么是好戲呢?各色人等,見仁見智。但不管你是歷史的、哲學的、政治的、藝術的、也不管你是領導、專家和老百姓,說到底好戲就是好看。觀眾評判戲劇的惟一標準就是“好看不好看!”什么是好看的戲呢?王洪應在《呼喚好劇本》中闡述得很精辟。他說:“好看者,有情有趣有韻有味是也;好故事好人物好現場好細節是也;立于舞臺訴之于觀眾,則引人導人感人啟人是也。為什么要突出強調‘好看?因為這看似平白家常的事,集中的體現了戲劇藝術創作要滿足觀眾審美期待這個最根本的規律。”
感謝觀眾吧,他們對戲劇的挑剔、冷漠,其實不是壞事,只會使我們在深思和壓力中突破自我和觀念的屏障,下真功夫創作觀眾喜愛的好劇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