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遜
摘要:發掘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高素質人才,教學內容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讓學生快樂學習,在生活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知識創新意識,不斷挖掘,促進生長,促進發展。
關鍵詞:美術教學;興趣美術;生活與藝術;情感美術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國提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培養。著眼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三個維度,更加關注學生的創新實踐,培養創新人才。
美術教育在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個性發展并與生活相聯系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美術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走出美術教學的一條新路來。
一、轉變教育觀念,采取“快樂美術”教學
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學中解脫出來,樹立素質教育觀,把快樂美術視為出發點和歸宿,倡導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強化興趣、情感、創造精神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美術的樂趣,體驗到美術活動中進步和成功的喜悅,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由樂學到會學到有創造性地去學。
學生只有對美術感到有興趣,才會積極地學習。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自由地思考、表達、活動、創作、展示和再現創造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與獨特的創造余地。只有個體的進步,才會有自我的快樂,無論是社會、集體或個人,只有創新才能進步,不斷的進步要靠不斷的創新。因此,鼓勵學生“每節課都有一個新的進步”,進步可以表現在課前準備工作、課堂發言、構思想象、動手創作等各個環節,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真正地享受快樂。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的興趣濃厚,富有激情,創作時自由馳騁、天馬行空,作品看上去卻很不成熟。面對這樣的學生作品,教師就不能簡單的評價,用像不像或好不好來約束學生的創作靈感,傷害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畢竟沒有成人的技法,也沒有成人的表達能力。只要是學生有興趣地創作,作品肯定是有活力的,這是學生最天真、最質樸的本色面貌。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美術作品不是模仿、重復的操練,而是大膽想象,勇于創造的結晶。
二、依據教材內容,創設“生活美術”教學
生活是美術的源泉,美術是生活的再現。教師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在美術教學中,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結合教材安排學生課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生活、自然、社會,體驗生活,積累素材,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揮和自主表現的活動空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去接觸生活,欣賞大自然中的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畫出大自然的美麗;照鏡子畫自己,畫出不同的表情;尋找生活用品中的紋樣,設計美觀的靠墊……通過這樣的美術學習,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們深深體會到美來源于生活,藝術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創造也來源于生活。將學生的美術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美術教學成為美術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實現美術“從生活中來”和“到生活中去”的雙重飛躍。
三、營造教學氛圍,注重“情感美術”教學
美術課最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美術課作為情感的載體,其特征就是情感抒發、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審美。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在美術教學中,要通過情感的這種特征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使學生的情感和藝術的情感和諧地溝通與交流。
通過情感教學,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投入到藝術中去感受情感真諦,使學生逐步提高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鑒賞能力,提高情感體驗、分析判斷與評價的能力。通過情感教學,用優美高尚的美術作品去熏陶和感染學生,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及藝術美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不僅有美的心靈,而且還能夠按照“美”的旋律去創造美的語言、美的行為和美的生活,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通過情感教學,建立一種良好、平等、民主和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促進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
中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具體的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場景和情境。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借助語言、藝術形象、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良好情境的創設,能夠調整好學生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他們的想象,鍛煉他們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藝術作品,激發、感受、體驗情感。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創造表現情感可通過制作、繪畫等形式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創造中親身體驗與感受其形象美、內容美、色彩美,進而在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表現情感,達到創造美。這樣使學生的身心獲得了更多地情感體驗,學生情感得到充實,視野得到擴展,情感得到升華,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積極的、愉快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實踐,學會創新”的理念。教師應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帶給學生對于自我、對于生活、對于未來和對于整個人類的自信,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李卓奇《互動新課程--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轉變》【M】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0年出版
[2]關松林 《初中音樂、美術教學指導》【M】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