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
摘要: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和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并且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產生主觀向上的動力,輔助學生發展個人才能并主動學習,從而能夠掌握英語這門重要的交際語言工具。那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開展主體性教學,讓學生的發展個性,開啟能動性呢?本文以此為重點對象展開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英語;主體;發展
新課改的進行,給教師帶來了各種理念上的更新和變革,當前,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傳統的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當下教學的中心目標。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傳給兒童,而是出自兒童本身,這是一個主動發展的過程。可見,作為一名教師,面對學生不能僅僅認為他是一個簡單的認知個體,一個機械式被動聽講的受眾。而是要清楚地認識到每一名學生都具有個性,都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個體,教學的出發點要從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體意識開始進行設計和實施。另有調查表明,動機、才能、智力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其中個人動機占比33%,智力占比14%,才能占比33%。由此可見,教師從調查信息中可獲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就是動機和才能。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和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并且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產生主觀向上的動力,輔助學生發展個人才能并主動學習,從而能夠掌握英語這門重要的交際語言工具。
那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開展主體性教學,讓學生的發展個性,開啟能動性呢?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則需要不斷加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對此,在開展主體性教學之前,教師則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和諧、寬松、合作等這些能夠激發學生主體情感意識的重要因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認識。教師帶著傾聽的態度去欣賞、包容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構建和諧、平等的對話關系,為他們的主體性發展創造條件。
在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法進行:
(一)給學生起有趣易記的英文名字
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他們強烈意識到自我在課堂上的存在感,教師根據學生諧音起名,如給叫王翔的男生起名叫Fly;如叫張波的男生就叫Bob;根據學生名字特色起,身體強壯的羅建智叫Robert;可愛的安妮叫Anne……學生對著自己的英文名字感到非常有趣,并且充滿了強烈的新鮮感。很快,每一個學生的英文名字就在班級里被叫響,學生都會寫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先入為主引導學生進入到英語教學氛圍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情感,并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英語中常用的英文名,由此,在以后無論是上新課還是簡短閱讀涉及到英文名字的,學生都不會陌生。
(二)創設情境,感染學生
在主體性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更加關注英語知識,更容易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之中,如創設音樂情境,利用富有童趣的英語歌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感,從激發自己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小學英語教材有很多首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歌曲,教師要充分利用,堅持用每周一歌的形式來熏陶學生幼小的心靈。例如:關于學習打招呼問好的內容時,可以唱“How Are You?”;關于學習現在進行時態歌曲有“Are You Sleeping?”;關于天氣學習內容的歌有“How Is The Weather?”等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曲不離口的習慣,學生對英語的日常使用率大大提高,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教師還可以借助英文歌曲,再配合一些眾所周知的童話故事,定期地給學生講一講如《小紅帽》《白雪公主》《丑小鴨》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提出適當的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聽邊思考。而穿插其中的,就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使用簡單的英語句子,說一說故事中主人公的姓名,能夠復述故事的大概情節,可以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提供學生表演的舞臺,讓學生盡情發揮主體意識,積極參與。一方面學生在喜聞樂道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異國情調,使其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搭建合作小組,激發主體情感
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活動小組,通過每月一次辦英語小板報、手抄報的比賽,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對于英語小抄報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集思廣益,內容可以是重要的知識點匯集、也可以是學生學英語的感受、心得、成果,又或者是幽默笑話、小故事等。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評比,對優秀作品給予獎勵展示,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濃濃的英語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能動性增強,通過合作辦報培養了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提高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開展趣味教學活動,促進學體性發揮
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開展趣味十足的教學活動,從而符合小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主動進行語言的實際運用。教師通過創設語言環境,把教學內容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主體交際意識。如:在上新內容前,教師可以即興與學生進行寒暄,聊一聊關于心情,天氣,家庭,學習等話題。另外還可以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等,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多元化的語言環境,促進學生主體學習的能動性和和創新新。與此同時,教師開展活動促進學生語言的交際化,這也是培養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大利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枯燥無味的句型學習變成了個人才藝展示會,把日常書本上的句型變成了口頭上的實際操練,進行了生活中的真實交際活動。學生在聽、說、唱、演、談、跳等多種活動中進一步主動掌握和運用新知,最終達到靈活掌握和學會運用正確的英語表達進行人際交流,從而達到了自由交際的目的,提高了綜合素養和英語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唯.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手段[J].英語教師,2010(6):43-44
[2]王作章.學生主體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發揮[J].新課程(小學),2015(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