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土地保護工作日益引起各方面高度關注和重視。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此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強總體謀劃和實施工程的研究,加大推進力度,特別是在實踐中積極創新嘗試,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相結合,努力探索黑土地保護的有效路徑和機制。
推進耕作層土壤剝離和利用。對于建設用地和臨時占用的耕地,由用地單位將耕層土壤剝離,集中存放到指定地點,實行專人管理,用于耕地復墾和土地整治。具體有五種模式:一是與土地整治項目相結合,與西部土地開發整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等項目,統籌規劃,整體推進。二是與臨時占用耕地復墾相結合,嚴格保護線性工程臨時占用的耕地,以長余高速公路為典型。三是與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復墾相結合,以吉林市孤店子鎮大荒地村、長春市雙陽區為典型。四是與菜籃子工程建設相結合,利用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搬運到河灘地上新建菜田,以延邊州、輝南縣、靖宇縣等地為典型。五是與油田鉆井臨時用地再利用相結合,以乾安縣為典型。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近年來,我省作為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先后利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坡改梯試點項目和拉動內需投資項目,實施了一批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主要是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坡耕地和侵蝕溝整治為核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形成梯級防護體系。對于山坡上面的疏林地,主要采取栽植水保林、封禁治理、開挖截水溝等措施;對于山腰坡耕地,主要采取修建標準化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帶等措施;對于山底侵蝕溝,主要是布設溝頭防護、干砌石谷坊群。通過這些綜合措施,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立體防治模式。截至2014年,全省共治理小流域1355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65平方公里,累計完成總投資16.1億元,5000多條侵蝕溝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減少耕地損失1000余畝,年減少土壤流失量1100萬噸。
實施農防林更新改造。吉林省中西部地區農田防護林是“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防風固沙、保土保肥、減災增產、改善生態環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森林資產。200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試點,對過熟林帶和嚴重遭受病蟲害的成過熟林帶進行采伐更新,對殘次林帶和枯死樹進行改造。2005年試點范圍擴大到18個縣(市、區),2006年全面鋪開。全省十年共更新改造防護林帶3.6萬條,更新改造面積34.5萬畝,新增農防林1.8萬畝。采伐林木400多萬立方米,實現木材經濟收入28億元。初步實現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越采越富的目標,走出了一條林業與農業、經濟與生態雙贏之路。
強化耕地質量建設。一是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4年,吉林省率先啟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補貼,得到國家農業部的認可,并于2005年在全國推廣,納入中央財政補貼項目。目前,吉林省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收,而且有效地減少了化肥投入,降低了面源污染,促進了土壤養分平衡。二是實施有機質提升項目。從2008年啟動,省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對農民增施有機肥進行補貼。2009年,農業部開始實施有機質提升項目,對秸稈還田腐熟劑技術示范推廣和應用商品有機肥進行補貼。累計投入1.11億元,推廣示范面積955萬畝次。三是實施保護性耕作。推廣高留茬、壟側栽培、少免耕秸稈覆蓋等保護性耕作方式,全省各種保護性耕作方式推廣面積1500多萬畝。2013年開始吉林省實施高光效高產栽培技術推廣補貼,2014年省里拿出7000萬元,在38個縣市開展高光效栽培技術推廣,推廣面積500萬畝。四是開展機械深松。從2008年開始,每年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機械深松作業給予補貼,到2014年,全省已累計投入補貼資金6.8億元,機械深松面積7716萬畝。
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治理。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認真組織開展了全省土壤環境質量普查、重點區土壤調查和土壤質量狀況復查。總體看,全省土壤普查監測點污染物含量絕大多數都達到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僅在局部極少數點位的土壤樣品中檢測出無機和有機污染物超標現象,總超標率為7.00%。在土壤環境治理方面,重點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對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糞便污染進行整治。2011年~2013年,共實施了三批示范項目,共涉及1989個村,受益人口達360萬人,項目總投資達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