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海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海南的食品安全工作,在監管信息化建設、應急值守、全系統直報體系建設和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成效顯著,尤其是率先推行“食藥監管+公安”的聯打辦案新模式,在具體監管工作中大量實施清單式管理,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自2009年6月《食品安全法》正式頒行以來,海南省各級政府和各有關職能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省食品安全總體上處于平穩、有序、可控、安全的狀態,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和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報告指出,2013年12月12日,新組建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將質監、工商、商務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全部并入,實行省級以下垂直管理體制。2014年1月,順利完成地市級、縣(區)級和鄉鎮(街道)三級食藥監管機構體制改革, 217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食品藥品監管所,監管觸角直接延伸到基層最小行政單元。
海南省在全國率先推行“食藥監管+公安”的聯打辦案新模式,2014年9月11日設立省聯合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協調辦公室,由公安機關派出警員常駐食藥監管部門,對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件實行“統一調配、統一指揮、聯合辦案”,有效解決了行刑銜接不暢的問題,被認為是行刑銜接的海南實踐。
據統計,自“省聯打辦”成立以來,相繼端掉了存儲銷售走私凍肉、用甲醛浸泡牛百葉和鳳爪、用工業松香加工豬頭肉等制售有害食品“黑窩點”94個,數量超過前幾年總和。其中,移送公安機關案件27起,20人被采取強制措施,7人被批捕,10人被判刑。2015年7月1日前,全省各市縣食藥監管局將全部設立聯打辦。
報告稱,海南省開啟農產品質量安全田頭監管3G系統建設、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和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下一步,追溯體系建設將進一步擴大追溯覆蓋范圍,在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全環節、全鏈條實現信息共享、形成監管合力。
增強檢驗檢測能力預防隱患
提升檢驗檢測能力,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既可以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又可以及時發現風險隱患。
報告顯示,目前海南有獲資質認定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9家。各種設備儀器的配備參照國家標準進行建設,基本滿足檢驗檢測技術需要。2014年8月,為從根本上解決省級食品檢驗檢測能力不足的問題,決定投入1.1億元建設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目前該中心大樓建設項目已經順利開工,計劃2016年6月交付使用。
近年來,海南省每年除了完成國家抽檢任務外,針對本省實際,重點對種植養殖基地、中小學校食堂等食品加強抽檢。根據省食藥監管部門2014年的抽檢結果,主要食用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為93.9%、生產加工環節食品抽檢合格率為94.7%、流通環節食品抽檢合格率為93.9%、餐飲服務環節抽檢合格率為93.3%,各環節食品抽檢合格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報告稱,海南構建了以省疾控中心為龍頭,海口、三亞、瓊海、儋州區域重點疾控中心為骨干,17個市縣疾控機構為基礎,26家醫療機構為哨點,第三方實驗室為補充,所有市縣全覆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2014年全省報告事物中毒事件30起,發病人數414人,衛生疾控部門及時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樣和實驗室檢驗等工作,有效防止了事件的蔓延。
與此同時,衛生部門堅持每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食源性疾病監測情況會商,每月發布一期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評估月度報告;及時組織專家對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監測、食源性疾病暴發情況或臺風等自然災害發生后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行風險評估。這些風險評估的基礎工作,為各監管部門針對性實施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大力推進食品安全隱患預警工作。
多措并舉倒逼企業責任落實
據介紹,海南省將食品生產經營失信行為納入省企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暫行辦法管理范疇,依托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成全省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形成對企業失信進行懲戒、守信進行獎勵制度,實現“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處處碰壁”,以此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報告指出,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方面,各市縣農業部門均與轄區內的企業簽訂了質量安全責任書,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采取質量安全受權人制度,明確質量受權人職責、條件、法律責任等,督促企業強化質量管理,促進企業自律;普遍實施約談制度,對企業及小作坊責任人進行約談,使企業明確責任義務,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發揮食用農產品、水產品養殖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等27個行業組織的橋梁作用,使其在開展行業技術培訓、規范行業行為方面發揮作用。
在落實管理制度方面,全省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均建立了一套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設立了質量安全監管員;農業部門每年在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時,要求所有申請認證的種植養殖單位必須建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全省5.1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按照48個管理制度的要求,規范生產經營行為。
截至2014年底,全省省共有703家小作坊。食品攤販的監管,目前主要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按照“綜合考慮、合理規劃、總量控制和統一管理”的原則,在市場少、攤販聚集、群眾生活需要的路段,劃出集中交易場地,按照“統一規劃定位、統一經營設施、統一攤位設置、統一經營時間、統一垃圾存放清理”的要求規范經營。對不具備經營條件的流動攤販及在城市主要道路和重點地段擺攤設點的,堅持發現一攤、取締一攤。
堵住監管盲區建“食品安全省”
根據報告顯示,海南食品行業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不高,食品安全薄弱環節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監管力量需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海南省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在整個食品行業中所占的比重不高,經營分散,小企業、小作坊眾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弱,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小型集貿市場、個體食品攤販仍是食品流通的主要方式,小餐館比重大,仍然存在監管難問題。
同時細化、配套的制度還不完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地方立法仍是空白。由于過去食品安全分段監管形成了一些監管“盲區”,尤其是食品生產監管在基層非常薄弱,導致無證生產有害食品的“黑窩點”和合法企業產品不合格率較高的現象比較普遍;學校周邊和農村市場上問題食品比較多;學校食堂、工地食堂、旅游餐飲的風險隱患仍然存在。
而且風險監測機構人員編制缺乏,地、縣(區)兩級疾控部門沒有專門的監測科室和實驗室,國家下達的風險監測任務中有15%的任務量必須委托外單位才能完成。牛、羊、家禽等畜禽的屠宰尚未普及定點屠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不健全,市縣漁業行政部門沒有專職的質量監管機構,鄉鎮基層的監管力量仍是空白。
對此,報告建議,省人大盡快組織修訂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解決全省省食品安全監管法律依據不充分的問題。盡快出臺《海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管理辦法》、《海南省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修訂《海南省農藥批發零售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推動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實現新的跨越,打造“食品安全省”,把海南省建設成為全國食品最安全的地區之一。 (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