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躍
摘 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重大任務。本文在分析天津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營體系;天津;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5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2014年,天津市委三號文件《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為天津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當前,在天津市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形勢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就業,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斷下降。同時,一家一戶經營與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高質化、安全化需求不相匹配。天津市農業發展面臨著“誰來種地”和“怎么種地”兩大問題。這兩個問題直接關系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推進天津市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解決兩大問題的迫切需要,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筆者總結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
1 天津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狀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相對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的經營方式而言的,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它是在堅持原有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與現代農業及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農業經濟組織。近年來,天津市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導土地規范化規模化流轉,著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農民合作社快速增加
目前,全市工商登記合作社數量已達6 160 家,比上年末增加1 024 家。全市各類合作社通過各種服務帶動約35 萬農戶,其中,經工商部門登記成為合作社成員的約15萬戶。據調查,2013年,全市各類合作社為農戶銷售產品折合價值62.6 億 元,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通過合作社的直接分配,比沒入社的農戶平均多收入20%以上。
1.2 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開端良好
為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天津市連續兩年開展了農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試點,引導組建了37個村兩委班子牽頭,全體或大多數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了股份合作社試點,累計入股土地逾0.73萬hm2,入社農戶1.4 萬余戶。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保障農民的資源性資產收益,壯大集體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發展壯大
據初步統計,全市共有家庭農場1 860 家,其中,經營土地面積6.7 hm2以上的有350 家,示范性家庭農場30家。天津市通過制定《天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規劃》等政策規劃,積極促進農業企業發展。全市區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51 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1 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 家,進入產業化體系農戶近70%。
1.4 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開展
現已建成土體流轉服務平臺131 個,其中區縣級9 個,鄉鎮122 個,形成了市、區縣、鄉鎮、村四級一體的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預計到2014年底基本實現對涉農區縣、鄉鎮的全覆蓋。目前,全市有承包土地面積31.9 萬hm2,農村土地流轉面積8.6 萬hm2,占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7%。同時,為合理解決因土地承包和流轉引發的糾紛,已有8個涉農區縣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基本實現區縣級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全覆蓋。
1.5 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目前,天津市種植業、畜牧業、水產、農機、林業5個系統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區縣、鄉鎮三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共有推廣機構373 個,專業技術人員2 595 人,推動天津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各類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數量呈現迅猛增長的勢頭,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機耕機收、農產品營銷、資金融通等農業服務,形成公益性和社會化服務相互補充的農業服務體系。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在構建天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實踐中,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農業經營主體資金投入不足和配套政策不健全兩個方面。
2.1 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投入不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大、投入高,對金融服務的依存度遠高于傳統農業。但是,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不規范,不符合金融機構的信貸要求。農村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難以滿足銀行信貸條件。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創新不足,無法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
2.2 配套政策不健全
在工商登記注冊方面。雖然《天津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條例》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組織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主要出資方式,設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但沒有明確“土地股份合作社”這一名稱,在注冊時仍需要套用專業合作社名稱,不利于引導農民參與組建。在用地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配套用地、附屬用地政策難以落實。一方面,設施農業用地嚴禁占用基本農田;另一方面,有關政策雖然規定設施農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但需按照“占一補一”原則補充耕地,實際操作難度較大。而且,今年國土部、農業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規定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的規模不超過1 hm2,難以滿足規模較大的農業經營主體需要。
3 加快構建天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對策建議
落實市委十屆五次全會要求,大力發展節水、綠色、高效的現代都市型農業,按照減糧、增菜、增林果、增水產品“一減三增”的思路,加快建設京津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現階段天津市必須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業成為有效率的產業,使農民成為能致富的職業。天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明確要加快提高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生產向合作化、規模化、企業化轉變。結合天津市農業發展實際,筆者認為現階段重點是,建成以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為骨干,現代化種養設施園區為載體,金融、科技、植保防疫等公共服務為保障,與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主要抓好4個方面工作。
3.1 進一步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重點做好三大類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工作:一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快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和區域性、行業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允許合作社限于成員內部開展資金互助。鼓勵困難村依托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以承包土地入股形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示范社創建,財政項目資金優先投向符合條件的市級示范社。二是加快培育壯大農業企業。鼓勵農業企業拓展產業鏈,積極向產前、產后延伸,開展農業多功能開發,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扶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積極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落實對家庭農場的支持政策,探索種植、養殖和休閑觀光相結合的家庭農場模式。探索農戶出地、工商企業或城鎮居民出資組建合作農場的機制和模式。引導、鼓勵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租賃承包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實行專業化生產,逐步發展成家庭農場。
3.2 培育發展服務型主體
一是發展服務性企業。引導工商企業投資發展種子種苗、飼料肥料等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物流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業服務業。培育機具維修、農產品推介、包裝和品牌設計、倉儲物流等農業專業服務公司。二是搭建金融支農服務平臺。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農業設施“三權”登記和抵押融資工作。以農民合作社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充分發揮天津農業擔保有限公司作用,為推進“三權”抵押融資奠定基礎。支持各類規模經營主體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協調保險機構針對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特點,研發有針對性險種,并適當提高賠付金額。三是建立新型農民培訓服務平臺。搭建農民信息化培訓平臺,以村級組織帶頭人為重點,開展農民遠程實用技術培訓。整合農民培訓教育資源,加強農業院校、公益性培訓機構與生產基地、經營服務主體對接,培育一批實踐培訓和農技推廣示范基地。四是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作用,健全交易、信息、評估三大功能。賦予其公益性職能,市財政給予適當補助。依托區縣、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分支機構,健全流轉信息發布、價格形成等機制,鼓勵承包經營權在產權交易平臺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模化規范化流轉。
3.3 進一步提升經營體系產銷能力
一是加快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落實調減6.7 萬hm2糧食種植面積的任務,對增加的5.3 萬hm2蔬菜、水果、花卉、優質牧草等經濟作物,1.3 萬hm2經濟林、生態林、苗圃進行詳細規劃,分解任務指標。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區、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二是加強放心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抓好放心菜和放心肉雞生產基地建設。完善“天津市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基地內各生產主體生產及銷售的信息化監管。培養一批具有公信力的放心農產品企業、農民合作社,創建一批優質放心農產品品牌,推行貼標上市,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三是完善農產品產銷體系。支持建立田頭交易區,開展直供直銷,鼓勵電商和農業經營主體合作,開展農產品電子交易。采取“農校”、“農企”和“農社”等多種對接形式,實現放心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無縫對接。鼓勵城市標準化菜市場設立直銷專柜、開辟直銷區。建設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依托國內大型電商,培育一批集展示、交易和結算于一體的農產品網絡商城,優化農產品營銷服務。
3.4 加快出臺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和法規
一是完善規模化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設施用地政策。研究解決家庭農場、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倉庫、機庫、曬場等設施用地問題,加大土地支持力度,明確允許占用比例、申報程序、審批標準和監管辦法。建立土地復墾保障金,確保經營主體及時恢復土地,防止占地情況發生。二是設立土地流轉等專項促進政策。設立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建設市、區縣土地流轉管理平臺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對轉入土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給予資助,對轉出承包土地的農民予以補貼。三抓好《天津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條例》貫徹落實。做好宣傳推動,切實用法律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參考文獻:
[1] 康峰.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途徑[N].金融時報,2014-07-21(10).
[2] 張道明.關于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的幾點思考[J].河南農業,2013(11):6-8.
[3] 張毅.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與思考—以懷化會同縣為例[J].金融經濟,2015(2):216-217.
[4] 張林山,孫長學.關于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的思考[J].全球化,2014(12):91-101.
[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EB/OL].( 2012-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
[6] 楊中法.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以普洱市為視角[J].時代金融,2014(35):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