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江

摘 要:以貴州省思南縣青杠壩村為例,對村級同步小康示范創建標準、創建方法進行了探索,提出應重點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豐富群眾文化、推進民主法治及生態文明建設等6個方面,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設。
關鍵詞:同步小康;思南縣;青杠壩村;示范創建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2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惠及全中國人民的宏偉奮斗目標,貴州作為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重的省份,認真抓好村級同步小康示范建設意義重大。思南縣至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以來,準確把握習總書記關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的重要論述,緊抓示范鄉鎮、村創建活動,通過先進鄉鎮、村示范帶動后進鄉鎮、村及時跟進,全縣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同步小康創建良好局面,以青杠壩村為代表的示范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1 基本情況
思南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的中心地帶,杭瑞高速、思劍高速“二高”橫穿縣境,黃金水道烏江縱貫南北,是黔東北聯系湘、渝、川的水陸交通要塞。全縣國土總面積2 230.5 km2,其中耕地67 686.7 hm2。全縣轄28個鄉鎮(街道),526個村(社區),2014年,總人口68萬人,實現生產總值87.90億元,財政總收入8.4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96元。
青杠壩村位于思南縣南部,距思南縣城25 km,距集鎮塘頭7 km。全村轄6個村民組,228戶,1 058人,耕地面積54.7 hm2,石山、荒山、荒坡面積大,土壤貧瘠,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山村,貧窮落后曾是這里的代名詞。在同步小康示范創建中,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全體村民大力發揚艱苦創業、敢于拼搏的斗爭精神,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探索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小康發展之路。
2 創建標準
2013年1月,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以縣為單位推進同步小康建設任務。為切實抓好思南縣村級同步小康示范建設,科學評價示范村建設情況,思南縣參照貴州省方案制定了《思南縣同步小康示范村創建標準》,包括:經濟發展(權重29%,下分9項指標)、社會和諧(權重15%,下分2項指標)、生活質量(權重18%,下分8項指標)、民主法制(權重11%,下分7項指標)、文化教育(權重14%,下分4項指標)、資源環境(權重13%,下分5項指標)六大方面,共35項考核指標。(詳見表1)
3 創建成效
對照《思南縣同步小康示范村創建標準》,思南縣小康辦組織驗收組對青杠壩村小康示范創建進行了驗收。結果表明,全村小康實現程度已達到100%,60%指標已超過驗收標準。
近年來,青杠壩村以“民心黨建”工程為抓手,確立了“山上發展牛羊,山腰發展果樹,山腳輪作大蒜、西瓜、辣椒,林間建立蛋雞養殖小區,”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協會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村現有農業專業合作社4個,2014年總產值3 100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8萬元,實現了從窮山村到小康村的嬗變,多次獲省、市、縣表彰。2013年,示范創建經驗獲陳敏爾省長批示;2014年,先后被省、市、縣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團結創建示范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省級示范單位等;2015年3月,被表彰為第四屆全國文明村。
4 主要做法
4.1 狠抓經濟發展,實現村強民富
近年來,全村立足村情、科學規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2014年,全面推廣大蒜-辣椒-西瓜輪作,累計種植面積100 hm2;養殖蛋雞10萬羽,肉雞12萬羽。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實現173萬元(其中:養殖業收入36萬元,種植業收入18萬元,公墓收入8萬元,集中安置房收入105萬元,水協會收入6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8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97%。
4.2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全村著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46萬元的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項目,安裝主管道1.3 km,入戶管道5.1 km,自來水入戶率達100%,建排污渠3 km。油化通村公路2.5 km,硬化通組公路4.5 km,硬化入戶便道8 km,道路通暢率達到100%。2010年申請項目資金16萬元,修建生活污水治理環境環保池1個,經上海復旦大學項目研究評估,于2011年5月投入使用。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已全部結束,電桿、電線整齊,農戶內部電線規范,安全用電率達到100%。安裝了村級廣播,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電信、移動、聯通等無線網絡實現了全覆蓋。在村公路主干線兩旁、中心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修建休閑亭2座,150 m休閑長廊1個及公用衛生廁所1個。在生態移民小區修建了200 m2的花園2個。
4.3 以集中建房為抓手,建設美麗鄉村
按照節約建設用地原則,全力推進農村住房集中安置,把原有的6個自然小組統一規劃成3個集中安置點,為了方便原住在地勢較高,交通、水電不便的農戶建房,2013年,全村已在村進口主公路旁的荒山地帶建成了一個可安置60余戶的集中建房安置點,共1.1萬m2,修建300 m2的中心花園1個,安裝路燈8盞、垃圾桶5個、石凳6把。2014年3月啟動實施第二期龍潭源集中建房安置工程,規劃總面積1.5萬 m2,已安置52戶,建成2 500 m2的休閑娛樂廣場1個。2015年開工建設了第三期集中建房工程,規劃安置25戶,啟動30戶“一戶兩宅”舊房搬遷工程,實行安置戶搬遷后宅基地耕地復墾。
4.4 狠抓民主法治建設,打造和諧鄉村
以“四大民主”建設為目標,規范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探索出“1+1”模式(村干部與村民),形成了一套好的村民自治機制,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制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在實施村級事務中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原則,公平、公正、民主、規范地開展工作。全村實現計劃生育率100%,義務教育入學率100%,社會參保率100%。
4.5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建設活力鄉村
全村現有農家書屋1個,存書3 000余冊,建成遠程教育示范點1個,為群眾學習和經驗交流提供了平臺。籌集資金30萬元,修建了占地1 000 m2的村級籃球場及相應的健身配套設施。爭取項目資金20萬元,修建了占地800 m2的游泳池1個。全村還成立了1支經過專業培訓的文藝宣傳隊伍,結合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編排節目,發揮了積極引導群眾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利用春節,每年要舉行一年一度的農民全民運動會,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為營造濃厚慈孝氛圍,村委會經常邀請老黨員、企退人員等來參加活動座談會,節假日為孤寡老人送去慰問品。同時積極開展慈孝文化教育宣傳,舉辦慈孝講座等活動,積極開展“慈孝家庭”、“文明家庭”等各項評比活動。
4.6 抓生態文明建設,創造宜居環境
對全村大部分住房實施了立面改造,扶持每家庭院建1個10 m2的小花園,爭取上級資金16萬元安裝垃圾桶60個,新建垃圾場6個。在村莊主干道、通組路栽種景觀樹,在半山區全部種上了經果林,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0%。為加強村莊衛生管理,成立了村級環衛保潔隊,每戶每月交納衛生費4元,每月2次定期集中清運垃圾。對蛋雞、肉雞養殖的糞便實行統一收集、發酵處理;按照新農村“一池三改”項目要求,全村95%以上農戶已實現改廚、改廁、改衛。為減少肥料對環境的污染,全村100%實行了測土配方技術。
5 經驗與啟示
5.1 創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前提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青杠壩村的發展初期,并不是一帆風順。在每一次的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都會有群眾的不解和質疑。在這個時候,村支部的每一個成員都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在群眾不理解的時候,村支部的成員先試先干,將民心擰成一股繩。
5.2 創建全面小康示范村,選準帶頭人是關鍵
青杠壩村的成功離不開一個至關重要的領路人——冷朝剛。冷支書敢于打破傳統的農耕方式,以敏銳的市場嗅覺、超前的市場意識尋覓時機,通過個人種植大蒜、西瓜示范帶動,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5.3 創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找準發展思路是核心
產業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實現農民增收的核心。青杠壩村發展的實踐證明,山區農村要發展,就必須因地制宜,將產業發展作為主要依托、主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只有通過瞄準市場供給需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才能夠在全國全省同步小康創建中實現率先發展。
5.4 創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引導群眾參與是重點
青杠壩村從過去的鄰里紛爭、偷盜現象時有發生、封建迷信盛行到如今的安居樂業、鄉風文明、精神煥發都離不開村干部的宣傳發動,利用調研、走訪、幫扶和慰問機會,深入到群眾中去,和群眾接觸,多說群眾喜歡聽的話,多做群眾喜歡做的事,不斷密切和加深黨員領導干部與群眾的聯系,凝聚力量,形成共識。
參與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2-11-20).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211/t20121120_242254.htm
[2] 王克橋.對縣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指標的探討[J].遼寧經濟統計,2006(11):4-6.
[3] 呂慶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紹介[EB/OL].[2015-04-10].http://www.docin.com/p-580044622.html.
[4] 衛長林,林紫坤.貴州省余慶縣松煙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范鎮的調查[EB/OL].(2014-06-17).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6/17/c_126632157.htm.
[5] 孫書安,張永生,李戰,等. 河南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