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陳艷峰+尹林克



摘 要:亞歐博覽會綠地的后續利用對整個會展中心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探索會展綠地后續利用的有效途徑及其與相鄰綠地的共享方式對亞歐博覽會有重要意義。借鑒世博會綠地研究經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綠地后續利用及共享的具體途徑,提出了亞歐博覽會綠地與周邊道路綠地廊道及綠地斑塊整合為一體的生態網絡系統概念。
關鍵詞:亞歐博覽會綠地;后續利用;共享機制;生態網絡
中圖分類號:TU986.4+9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37
隨著世界范圍內各種博覽會的舉辦,人們逐漸認識到后續利用規劃對整個會展規劃設計的重要意義。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者們僅僅重視會展園區建筑場館等硬質景觀的后續利用而忽略了會展綠地的后續利用。2010年上海舉辦了世博會,國內許多學者對世博會后續利用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討了世博會期間和世博會后綠地的轉換途徑[1]。張綠水等[2]從整體規劃、綠地規劃和詳細設計3個層面分別提出了綠地后續利用的對策;馬濤等[3]結合上海世博園區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往屆世博會經驗,提出了綠地后續利用的原則和具體方式,為大城市會展型綠地的后續利用提供了經驗借鑒。本次研究以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為例,在借鑒會展綠地后續利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景觀規劃設計角度探討會展綠地的后續利用及其與周邊綠地的共享機制,從而構建一個大亞博綠地系統。
1 研究背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周邊8個國家陸路接壤,向內則與青海、蘭州、寧夏、內蒙等省市毗鄰,烏魯木齊作為全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同中亞乃至歐洲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1年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升級為中國亞歐博覽會,為烏魯木齊吸引了更多國際目光。亞歐博覽會會展中心片區位于烏魯木齊市七道灣地區的紅光山片區(圖1),將建成集會展博覽、文化創意、高端居住及都市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烏魯木齊重要功能區域[4]。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對烏魯木齊的城市形象及國際會展中心片區的地區形象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為會展片區的良好生態環境提供強大依托。
2 亞歐博覽會綠地后續利用及共享的必要性
會展中心片區的綠化項目總投資4.68億元,綠化總面積為83 hm2。但是,由于綠地施工時間緊促,從已完成的綠地調查看,綠地在結構、外貌特征及生態功能方面仍然有待完善,需要在會后不斷調整提高。此外,在舉辦會展期間,會展綠地系統服務對象主要為被會展吸引的大量人群,而當會展結束后,人流量驟減,綠地系統所服務對象主要為城市居民,服務對象的轉變要求對綠地的結構做一定的調整,為人們提供游憩休閑的場所,更好地發揮綠地的社會服務價值。
會展業是城市發展的強心劑,各種博覽會的舉辦可成為城市的重要標志,從而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城市新區的建設,改善會展中心片區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5]。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包括5條道路綠地、兩條道路景觀綠帶及會展中心廣場的綠地,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會展綠地系統構成了幾條生態廊道和小面積的斑塊綠地,缺乏大的綠地斑塊,而若干小的斑塊的組合并不能代替大斑塊所具備的生態功能。大的綠地斑塊能夠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節城市氣候,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樣化的游憩體驗[6]。因此,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應該與周邊綠地實現共享,建立起較大規模的綠地斑塊為會展中心片區乃至整個城市提供強大的生態屏障,同時結合生態廊道和小綠地斑塊增加景觀異質性。利用舉辦亞歐博覽會的契機,將亞歐博覽會綠地與周邊零散的綠地結合成為具有強大生態服務功能的大亞博綠地系統,在會展舉行期間可以分散人流,提供足夠的生態服務,在會后也能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為城市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3 亞歐博覽會綠地的后續利用
3.1 后續利用原則
亞歐博覽會綠地擔負著會間和會后的雙重功能,展會期間必須為巨大的人流量提供足夠的集散停留空間,在會后則轉變為城市休閑綠地,要求綠地后續利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縮減會展期間大量的硬質鋪裝面積,增加植物景觀比重,增強場地的實用性,將其打造為集休閑娛樂飲食購物等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7-8]。
3.2 后續利用途徑
3.2.1 調整會展綠地系統結構 從綠地系統規劃的層面可將亞歐博覽會綠地分為永久性綠地和臨時性綠地,其中,永久性綠地包括道路綠地、路側景觀綠化帶和會展中心廣場綠地;臨時性綠地主要是為襯托會展氛圍而擺放的造型花缽、植物雕塑、花灌木盆景等。展會結束后由于服務對象的轉變,可將臨時綠地中可移動的花缽、植物盆景及園林雕塑小品移到其他綠地繼續用于園林綠地的建設,減少廢棄率,實現臨時綠地的功能轉換。亞歐博覽會會展中心永久性綠地與其他博覽會綠地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因為自2011年起,每年在會展中心都會如期舉辦亞歐博覽會。因此,在一屆展會結束后作為會展中心綠地骨架的永久性綠地仍然要完整保留,并對其從景觀生態學、植物造景配置等角度進行更新,使綠地建設更加科學性、藝術性。
根據不同的功能布局和景觀特征,將亞歐博覽會綠地分為道路綠地、廣場綠地、景觀綠地[9]。道路綠地是緊鄰會展中心的會展大道、河南東路、七道灣路、會展北路及外環路東北段二期5條道路綠帶,經過實地調查得知道路綠地多采用了上層喬木與下層綠籬的簡單配置方式,可觀賞性差,應該增加花灌木及花籬的運用,而且在寬度超過2 m的綠化帶中應該采用喬灌草搭配的配置結構才能發揮良好的生態功能;廣場綠地是會展中心集散廣場的綠地,結構多為上層大喬木與草坪結合,在會展期間還有一些臨時擺放的花缽,廣場中心部分綠地植物配置紊亂,會展廣場及周邊只有少數供人休息的園林設施,無論是為以后的會展效果還是為會后利用都應該優化廣場中心綠地的配置結構,增加地被及花香葉美的植物的應用,在草坪及廣場周邊布置供人停留的設施[10];景觀綠地包括會展廣場南側的帶狀綠地及會展大道和河南東路的景觀綠化帶。景觀綠地構成了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的骨架,在會展期間更多地體現其景觀功能,而會展結束后,應該將其轉變為城市帶狀休閑綠地,重點體現游憩功能,實現綠地在會間和會后的功能轉換。
3.2.2 增加會展綠地系統服務功能 隨著亞歐博覽會的結束,大量的人流散去,會展中心也失去了很大吸引力,會后利用的人群主要為城市居民,只有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才會吸引人們來此。因此,應該將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與周邊綠地資源整合串聯起來,形成強大的服務系統,引入餐飲、文化、休閑等人們參與性較高的項目,利用亞歐博覽會的名氣吸引游客,可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11]。
3.2.3 提高會展綠地系統可達性 目前烏魯木齊城市居民出行的方式主要為城市公交、私家車,城市軌道交通還在建設中,亞歐博覽會舉辦會展期間,增加了多輛城市公交滿足參展人群的需求,但會后到達會展片區的公交太少,而且會展中心周邊幾乎沒有停車場,難以滿足需求。在會展業發達的德國,會展片區的交通規劃則做得很出色,不僅有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會展中心周邊一般都有大小不同的停車場[12]。為了未來會展中心的發展及會后人們的休閑游憩,應該提高會展綠地系統的可達性。
3.2.4 加強會展綠地系統的管理 由于亞歐博覽會的特殊性,綠地系統的建設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會展綠地系統的建設在2011年時已基本完成,但實地調查發現很多地段的綠地只是多種植物的堆砌,植物種植沒有遵從生態科學的原則,造景缺乏美感。在會展結束后對于綠地的后續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多處綠地顯得雜亂無章。根據其他博覽會綠地的建設管理經驗,可以成立綠化事務管理部門,負責統籌會展綠地系統的規劃、會后利用和管理工作,綜合協調綠地建設管理各個環節的大小事務,同時與市綠化部門或者其他園林公司合作,借助這些專業力量使亞歐博覽會綠地從規劃、施工到后期管理更加科學[13]。此外,在綠地的后續管理方面還可以借鑒上海浦東世紀公園的案例,采用“綠化部門主導,市場運行,市民參與”的管理模式,建設完善的管理運作機制,降低運營成本[14]。
4 亞歐博覽會綠地與周邊綠地的共享機制
4.1 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與周邊綠地的共享性分析
大型會展中心一般都留有大面積土地用于綠化景觀設計,然而目前亞歐博覽會綠地的面積相對較小,但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與其緊鄰的北面紅光山生態園,南面為荒山綠化,這是非常難得的景觀生態資源。通過分析會展中心周邊的綠地,綜合考慮綠地的類型、權屬、可達性等,發現能與亞歐博覽會綠地實現共享主要為道路綠地和公共綠地,其中有6處大型綠地分別為:紅光山生態園綠地、烏魯木齊市植物園、鯉魚山公園、水磨溝公園和會展中心南側的2處面積較大的荒山綠地。紅光山生態園和2處荒山綠地距離會展中心較近,很方便與會展綠地共享利用;烏魯木齊市植物園水磨溝公園和鯉魚山公園風景相對優美,綠地面積較大,交通也比較便利,適合與亞博會綠地共享。綜上所述,認為可以構建一個以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為核心,以約6 km為半徑的包括道路綠帶和6處大型綠地的大亞博綠地系統(圖2)。
4.2 亞歐博覽會綠地系統與周邊綠地的共享途徑
4.2.1 生態共享 亞歐博覽會綠地多為帶狀綠地,規模較小,要充分利用其南北面緊鄰的景觀生態資源,通過不同規模的道路綠化廊道作為鏈接,整合周邊的大小綠地斑塊,共同構成生態網絡系統,為會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此外,離會展中心相對較遠的其他共享綠地以及周邊其他類型綠地同樣可通過道路綠帶相互貫通,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一個復合的綠色環境網絡體系(圖3)。
4.2.2 統一主題 在亞歐博覽會舉辦會展期間,為了分散會展中心的巨大人流,可以將于部分展覽活動安排到周邊的共享綠地中舉行,也可以在共享綠地中舉辦與亞歐博覽會主題相關的活動,例如在烏魯木齊市植物園可以舉辦一會展為主題的花卉展覽,不僅能為植物園吸引客源,也宣傳了亞歐博覽會。
4.2.3 優化交通渠道 目前從上述可共享大型綠地到亞歐博覽會會展中心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例如從烏魯木齊市植物園、鯉魚山公園到會展中心的公共交通方式分別只有4條公交路線,且都要經過中轉;從水磨溝公園到會展中心只有一條公交路線。因此,為了增加可達性,可以考慮在會展或節日期間開通直達公交或城市快線,增強共享綠地的可利用性。
4.2.4 利益共享 建立大亞博綠地系統對亞歐博覽會綠地和周邊共享綠地是一種雙贏的方式,一方面可為會展中心分散參展人流量,另一方面也為周邊綠地增加了客流量。因此,可以考慮將植物園和紅光山生態園與亞歐博覽會門票一起以聯票形式出售,還可以在共享綠地中出售亞博會紀念品等。同時,在會展中心也可通過各種媒介對共享綠地進行宣傳,增加它們名氣,引導人群到共享綠地觀賞。
5 結 論
亞歐博覽會這一國際性的盛會在烏魯木齊的未來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對會展綠地系統未來的規劃和其后續利用及與周邊綠地的共享機制的研究也尤為重要。筆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后續利用的具體途徑,并分析了會展綠地系統與周邊綠地實現共享的可能性,最終提出了以會展綠地系統為核心,以道路生態廊道為連接,整合周邊大小綠地斑塊的復合生態網絡系統。這不僅為會展區域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而且也讓市民能夠感受到亞歐博覽會給城市形象及人居環境帶來的良好改善[15]。此外,這對未來舉辦博覽會的其他城市來說,在會展綠地的后續利用與共享機制方面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青萍,張綠水.論上海世博會綠地功能轉換途徑[J].風景園林,2010,7(2):58-61.
[2] 張綠水,聶秋明.上海世博會綠地的后續利用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2):223-227.
[3] 馬濤,王玉國.上海世博會綠地系統共享機制研究[J].城市問題,2008(11):31-34.
[4] 豆丁網.烏魯木齊市國際會展中心片區城市設[EB/OL].(2013-10-12).http://www.docin.com/p- 710581184.html.
[5] 吳志強.世博會:城市轉向永續的催化劑[J].時代建筑,2008(4):11-17.
[6] 宣功巧. 運用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斑塊和廊道[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5):599-603.
[7] 張浪,吳人韋.生態技術在上海世博園區綠地建設中的綜合應用研究[J].中國園林,2011(3):1-4.
[8] 劉飛,王志楠,刁文妍,等. 邁向“后園博園時代”——濟南園博園改造理念探析[J].園林科技,2014(1):27-31.
[9] 張浪,陳敏.打造“綠色世博、生態世博”——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園區綠地系統規劃剖析[J].中國園林,2010(5):1-5.
[10] 張綠水,劉純青.上海世博園區植物配置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1(1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