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招榮+閻國榮


摘 要:京津冀一體化現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與綜合改革試驗區也已啟動,筆者比較區域內4所農業院校以及園藝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況,分析園藝學科研究生招生及培養方案的差異性。提出地方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上的不足,最后針對區域內園藝學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園藝學科;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08.041
京津冀地區合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由北京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之后原國家計委牽頭進行京津唐地區國土規劃,內容包括交通、產業規劃、環保等方面的合作和統一規劃,但是合作效果并不明顯,直至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起并達成“廊坊共識”,進一步推動京津冀三地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方面開展合作[1]。2010年河北提出環首都經濟圈的“13縣1圈4區6基地”戰略,2014年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3月“京津冀一體化”這一戰略首次被寫進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央正試圖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京津冀一體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強力推動[2]。在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中,北京定位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創新中心等,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教育產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天津作為為北方經濟中心則要著力聚集國家級主導企業集團,承接物流貨運的職能,定位于現代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物流航運和外向型經濟的職能中心。河北則利用其廣闊的地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承擔著專業化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外包、勞動力供給以及生態等職能[3-4]。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與綜合改革試驗區于2009年正式啟動,對于提高高等教育凝聚力和競爭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高教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京津冀地域相連,文化相通,但是由于政治和經濟地位不同,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依次呈遞減趨勢。筆者通過對京津冀地區農業高等教育特別是園藝學科研究生教育進行比較分析,了解各農業院校的園藝學科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其特點和優勢,為學校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中結合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省市功能定位,主動調整自己的培養方案,明確自己的培養特色,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在京津冀三地中,我們選擇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天津農學院以及河北農業大學四所農業高等院校及其園藝專業進行比較(表1),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為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具有110多年的建校歷史,占據著首都北京的地理優勢以及教育部直屬院校的出身優勢,中國農業大學定位為一所以農學、生命科學和農業工程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3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71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為37個,碩士生導師有1 199人,碩士生達到4 470人,占在校生人數的37.2%左右。而同位于北京的北京農學院建校時間較短(組建于1956年),屬于北京市屬的唯一一所農業高等學校,規模較小,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1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為12個,碩士生導師有310多人,碩士生530多人,占在校生人數的6.6%左右。河北農業大學為河北省與教育部共同組建的省級高校,建校時間在四所大學里是最早的,已建校113年,具有悠久醇厚的歷史和沉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多所院校與其都有淵源。主校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另外還有秦皇島、定州校區、渤海校區,占據了河北廣闊的地理和豐富的人才優勢,在校生達44 000人,其中研究生約1 440人,占總學生數的32.7%,碩士生導師有592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77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為7個。位于天津的天津農學院雖是天津唯一一所農業學院,但是由于學校建校最晚(于1976年組建),在4所高校中發展較慢。在校生約13 000人,從2007年開始,批準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9個,2014年批準專業碩士學位領域為3個,目前在校研究生208人。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高等農業教育水平存在差異。從研究生比例來看,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比例最高,該校本科生升學率超過50%,說明該校以培養高層次農業人才為主,定位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本科生的升學率為23.95%,該校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但是由于受到地區差異的影響,研究氛圍低于中國農業大學。而年輕的北京農學院和天津農學院本科生的繼續深造的升學率不足10%,可能是由于學校建校時間較短,在科學研究方面沒有厚實的基礎,學校立足提高本科生教育水平,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迎合地方農業生產需求,培養服務于都市型現代農業應用型專業人才。
作為傳統農業的一級學科,園藝學在所調查的學校均在建校初期就已建立,并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不斷加強和創新。2014年四所大學園藝學招收園藝學相關學科(果樹/蔬菜/觀賞園藝)學術研究生數量分別為中國農業大學(60)>河北農業大學(36)>北京農學院(29)>天津農學院(15)(表2),每所大學5年間的招收數量基本保持穩定。從專業設置來看四所大學有所差異,中國農業大學設置傳統的果樹、蔬菜和觀賞園藝專業,河北農業大學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設施園藝與觀賞園藝和園藝產品質量與安全兩個專業,突出其服務現代都市農業的特色專業,增強了優勢學科的競爭力。四所學校雖然專業設置有所差異,但是果樹學均為其重點專業,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和河北農業大學的果樹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北京農學院和天津農學院的果樹學均為市級重點學科。天津農學院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天津市政府以及學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從2012年開始擴大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學校通過提高各級獎助學金,增加助研、助教、助管等職位補助,基本實現研究生“免費上學”的目標,減輕研究生經濟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積極性。北京農學院為了保證研究生招生數量也采取了提高獎助學金等經濟補助手段,并且與多個國家的大學進行“1+1”聯合培養和研究生交流學習計劃,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近幾年通過不斷的努力基本保證了生源,特別是北京農學院隨著學校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位于北京首都的地理優勢,研究生錄取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極大地提高,2014年和2013年兩年平均第一錄取率分布為74.51%和66.95%,較2012年和2011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著力推進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6]。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和北京農學院2009年開始招收園藝專業學位研究生,天津農學院于2014年獲批招生,招生人數以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天津農學院的順序排列(表2),并有逐年提高的趨勢。
從園藝研究生培養方案設定來看,從表3可以看出,各個高校在課程設置體系中根據課程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行如下幾種分類:(公共)學位課、方向必修課和選修課。一般分公共學位課和專業學位課,公共學位課主要為外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專業學位課是基礎性和綜合性的課程,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嚴謹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既具有堅實的基礎,又能在基礎上得到提高。方向必修課為專業基礎課必要性的拓展和提升,選修課則更多是由學生興趣和研究需求主導選擇,各單位在課程設置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彈性[7]。選修課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探索性,是專業知識基礎上很好的補充和深入,在選擇上比較靈活,因而選修課要體現前沿性和探索性,在量上要足夠。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農業大學選修課開設數目達28門,其他學校普遍15門左右。在課程組合方面,中國農業大學降低了必修課的學分,增加了選修課,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廣泛的選擇。在必修課中增加了科技論文寫作,同時加強了實踐教育和文獻書目閱讀兩個內容,可提高學生的文獻檢索閱讀以及寫作能力,并增加其科研動手能力,體現出其以研究為主的教學目的。此外,中國農業大學還設置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等特殊課程,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道德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素質的培養。而河北農業大學所要求的學分最高為35~40學分,在必修課中設置了兩門研究技術課程,此外在選修課中設置了特色課程為科技影像技術,在實踐教學方面該校做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實踐教學不少于20個學時。天津農學院園藝學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師資力量較弱,但是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在培養方案中特別設立了教學和社會實踐、學術道德宣講等特色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術道德修養,此外由于天津地處濱海,地下水位較淺,鹽漬土面積占土壤面積比例較大,土地鹽漬化是農業生產上主要制約因素之一[8],本校園藝學科研究生課程增加了植物抗逆性方面的課程。
與中國農業大學相比,地方性院校存在著以下不足:(1)公共學位課比例高。在相對固定的研究生學習年限中,公共課比例太大,勢必影響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利于研究生專業基礎的建立以及知識面的拓展。要求總學分偏高,占用了研究生的精力和時間,不利于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2)由于師資力量和教學能力的限制,選修課中交叉課程設置比例較低,不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了解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一些學科的最新進展。(3)在設置學術討論課方面重視不夠,基本上以上高校都設置了用于了解學科前沿知識的專題討論課程,但是地方院校該課程的質量不高,多數情況下學生進行讀書報告或研究進展報告,少有機會邀請到權威專家或國外優秀學者進行報告和交流,課程效果不明顯。(4)在外語課程或英語授課方面,雖然都設置了專業英語,但是多數與本科課程中的專業英語差異不大,甚至是簡單的重復,專業教師的外語水平差異較大且普遍不高,專業課純英語教學基本實現不了。
要把握住京津冀一體化的歷史發展機遇,提倡我國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學科交叉,共同提高”的理念,以政府或高校為主導,在教學、科研方面開展設施共享、學生交流、教師培訓等多方面的合作[9],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找準自己的定位,打造特色專業、優勢專業,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同時又具備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針對以上比較分析,針對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園藝學科研究生培養提出一些建議:(1)鼓勵由政府簽署的合作章程規定各方政府必須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撥出專門項目經費成立共同基金支持高校開展合作,并使之制度化,設立不同合作項目,使區域合作具有法律和制度保障。(2)鼓勵高校在一定框架下開展多元合作,包括科研與研究生教育合作,教師、學生互派互訪,資源數據網上方面共享等,增加高校間教師科研和教學上的交流與合作。例如2014年11月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首次發起了京津冀地區園藝及植物保護學術交流會,大會匯聚了京津冀地區15個相關單位80多名植物保護工作者,組織了23個研究報告,天津農學院園藝相關專業1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全程參與,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植物保護在都市型現代農業中的作用以及現代園藝和綠色植保的科學前沿問題。大會征求多方意見和建議,決定第二屆京津冀地區植物保護學術交流會將于2016年由河北農業大學舉辦。此次會議加深了與會代表相互間的感情,增進了友誼,為開展下一步的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3)在政府建立的合作制度保障下建立專門的區域合作研究計劃,在校際教師交流與學生交叉培養、區域性課程與學科建設、產學研合作、圖書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更多嘗試和探索。可借鑒國內長江三角高等教育區域合作以及國外最具影響力的歐盟“蘇格拉底計劃”中的伊拉斯謨(ERASMUS)計劃[10]展開研究和制訂發展戰略。北京、天津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吸引了大量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包括農業高等教育人才,這種“虹吸效應”使得河北省缺乏高端的農業科技人才[11],但是可以充分挖掘和發揮各院校的優勢,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悠久的歷史沉淀、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及豐富的課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河北農業大學在地方人才資源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北京農學院地處北京的地理優勢以及北京市政府的強力支持,天津農學院地處津沽沿海占據區位交通優勢,打破行政區劃帶來的政策壁壘和限制,優化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制訂教師有效交流計劃,實現京津冀高等教育及園藝學科研究生教育區域合作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匡貞勝,林曉言.邊界視角下中國京津冀地區協調發展的壁壘與破解[J].技術經濟,2015(2):68-76.
[2] 作者不詳.習近平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七點要求[EB/OL].(2014-02-27)[2014-09-11].http://news.sohu.com/20140227/n395778686.shtml.
[3] 劉書瀚.走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路[N].天津日報,2014-03-24(1).
[4] 黃武俊,陳漓高.濱海新區在京津冀經濟圈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31(3):69-73.
[5] 吳巖,王曉燕,王新鳳,等.探索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新模式——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8):1-7.
[6] 劉愛榮,陳雙臣,陳根強.園藝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12):118-119,123.
[7] 羅飛雄,李新國,李紹鵬,等.我國果樹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1(8):166-169.
[8] 王艷,廉曉娟,張余良,等.天津濱海鹽漬土水鹽運動規律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2):95-97,101.
[9] 李漢邦,李少華,黃侃.論京津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J].北京教育:高教,2012(6):13-15.
[10] 覃麗君.伊拉斯謨教師流動項目的概況、特色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3(4):95-100.
[11] 楊春河,劉愛秋,白蘭,等.京津冀農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沿革[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