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鴻 唐宋琪 萬雪梅等



關鍵詞:復治涂陽;肺結核;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001-05
鐘森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防癆協會副理事長、感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主要從事內科感染病癥臨床工作多年,善用成方、古方治療感染病癥和疑難雜癥。筆者在跟隨鐘森教授學習期間,見老師運用中藥辨證治療復治涂陽肺結核,往往能獲得滿意療效。現將老師臨證經驗總結分析于下。
1“肺結核”的中醫理論
肺結核,在傳統醫學中尚無確切的病名可稱,概屬肺癆、虛勞、骨蒸、鬼注和癆瘵等范疇。如《肘后備急方》曰:“積年累月,漸就頓滯,乃至于死”認識到本病屬于慢性、傳染性、消耗性疾病。中醫認為肺癆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外因感染,“癆蟲”傷人;二是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虧損。癆蟲感染及正氣虛弱兩種病因互為因果。癆蟲感染是發病的原因,正虛為發病的基礎。正氣不足,感染癆蟲易于發病;正氣旺盛則感而不易發之。同時,正氣的強弱亦關乎于病情的輕重程度。癆蟲感染是引起肺癆的必備因素,癆蟲既是耗傷人體氣血、陰精的直接原因,也是決定肺癆發生發展預后及轉歸的重要條件。[1]
本病病理性質以陰虛火旺為主。病理的轉變,與病情的輕重及病程有關。一般說來,初起病變在肺,肺體受損,肺陰虧耗,肺失滋潤,表現為肺陰虧損之候。繼則肺腎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陰虛火旺,或因肺脾同病,陰傷及氣而致氣陰兩虛,后期肺脾腎三臟交虧,陰損及陽,可趨于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面。[2]
2典型病例
李某,女,21歲,大學生。2013年10月17日初診。患者于2013年3月發現肺結核,一直予以疾控中心板式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且同時伴有肝功異常,期間服用肝蘇顆粒保肝治療,患者于2013年6月自行停藥,未完成療程且用藥不規范。于2013年10月1日入院治療,在入院前1月患者出現發熱,最高體溫41℃,以午后發熱明顯。咳嗽、咯黃色干酪樣痰、時有咯血。伴盜汗、消瘦,發熱時頭痛,自發病來患者體重下降約10 kg。
現癥見:經常嗆咳氣急,發熱有定時,捫之身熱,持續時間較長,夜間汗出皮膚潮濕,時有骨蒸,手足顯露衣被外,形體消瘦,顴紅明顯,失眠易醒,胸脅疼痛但可忍受,咽喉干燥,痰多質粘黃稠,時咯鮮血。納少,小便黃,大便可。舌紅而干,剝苔,脈細數。
相關輔助檢查:3次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晨痰查見抗酸桿菌3+;夜間痰查見抗酸桿菌2+;即時痰查見抗酸桿菌1+。結核分枝菌蛋白芯片檢測提示:結核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抗體——弱陽性,結核菌16KD抗體——陰性,結核菌38KD抗體——弱陽性。
2013年12月25日改良羅氏培養基痰培養報告提示:分支桿菌培養陽性(+);菌種鑒定:人型結核分枝桿菌,藥敏比例法提示一線二線抗結核用藥均敏感,未見耐藥。紅細胞沉降率80 mm/hour;白蛋白339 g/L。
CT提示右肺中下葉見片狀致密影,內可見支氣管氣象;右肺多發大小不等空洞形成,空洞內壁光滑;雙肺野多發斑片狀、結節狀密度增高影。雙側頸根部、縱膈多發淋巴結增大、部分鈣化。右側少量胸腔積液,部分包裹(見下圖1)。
診斷考慮復治涂陽肺結核伴咯血感染。西醫治療方案為:3HRZELfx/5HRLfx,參照《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3]、《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制定[4]。
處方:①西藥:強化期:異煙肼03 g,PO,QD×90D;利福平06 g,PO,QD×90D(空腹晨服);乙胺丁醇10 g,PO,QD×90D;吡嗪酰胺15 g,PO,QD×90D;左氧氟沙星片05 g,PO,QD×90D。②中藥治療上,鐘森教授考慮患者肺癆(陰虛火旺證),自擬滋陰降火方,具體方藥如下:
北沙參20 g,麥冬15 g,百合15 g,百部15 g,生地黃12 g,黃精15 g,山藥15 g,茯苓15 g,白芨12 g,當歸10 g,川貝母9 g,桔梗9 g,黃芩10 g,地骨皮10 g,十大功勞葉15 g,側伯葉15 g。服用方法:20劑,水煎服,150 mL po tid,服用3月。方中北沙參、麥冬、百合、黃精、川貝母滋陰潤肺生津,當歸、生地黃柔潤養血;桔梗、百部止咳化痰殺蟲;白芨、黃芩、地骨皮、十大功勞葉、側伯葉降火除蒸止血;山藥、茯苓 培土生金。鐘教授組方精煉,要到病所,切中病機,直折其害。
囑患者每月實時監測Ziehl-Neelsen抗酸染色、肝腎功,血常規及尿常規。強化期間用藥后2次隨訪結果提示:2013-11-07 3次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晨痰未查見抗酸桿菌(-);夜間痰未查見抗酸桿菌(-);即時痰未查見抗酸桿菌(-)。血常規、尿常規及肝功未見明顯異常。患者自訴咳嗽、咯痰、發熱及飲食上均有很大改善,用藥情況良好,按時服藥。
2013-12-13 1次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晨痰未查見抗酸桿菌(-),血常規、尿常規及肝功未見明顯異常。尿酸:7399 umol/L,患者自覺癥狀上大有改善。
2014年01月17日復診:與初診相比,患者自覺上述癥狀均有改善,時有干咳,咳聲短促,無潮熱盜汗,手足心微熱,已無咯血,偶感胸部隱隱作痛,咽喉微干,稍飲水即可緩解,二便可,舌紅少津,脈細數。2014年01月17日查3次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晨痰查見抗酸桿菌(-);夜間痰查見抗酸桿菌(-);即時痰查見抗酸桿菌(-)。其他相關檢查未見異常。
CT提示左肺上葉及右肺野可見多發小結節影、斑片影,以右肺中、下葉顯著,其內可見空氣支氣管征及小空洞影,右肺下葉背段可見囊狀透光區;右肺門稍增大。雙側頸根部、腋窩及縱隔內多發淋巴結顯示、增大,部分鈣化。右側胸膜增厚。雙側胸腔未見積液。影像診斷:1左肺上葉及右肺繼發型肺結核(以右肺中、下葉顯著),與2013-10-02日比較病變有所好轉;雙側頸根部、腋窩及縱隔內多發淋巴結顯示、增大,部分鈣化。2右肺下葉背段肺大泡形成;右側胸膜增厚。(見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