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Mong Palatino
(作者系《全球之聲》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編輯)
誰將從東盟經濟共同體中受益?
□ 文/ Mong Palatino
(作者系《全球之聲》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編輯)
目前,東盟擁有6億人口, 國內生產總值為2.4萬億美元,其最大的計劃之一就是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經濟共同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創造一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提高競爭力;促進公平的經濟發展;東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該區域市場和生產中心的協調及強化發展,將促進商品、服務、投資、資本和勞動力等的自由流通。因此支持者認為,如果一體化取得成功,東盟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旨在整合東南亞地區多樣化的經濟體,但一些民間團體正在籌劃著,使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設進程減速,并呼吁重新考慮該計劃的框架。因為他們聲稱,該計劃可能會偏向于傳統精英階層和企業的利益。
菲律賓智囊團飛鳥基金會(Ibon Foundation)認為,東盟經濟共同體目前的模式雖然有利于“企業在該區域的收購和資源利用”,但同時也讓窮人更窮。總的來說,東盟經濟共同體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是不利的。它會導致國家主權受到侵蝕、人們享受社會服務的機會減少,東盟成員國內部不平等加劇, 勞動力流動出現傾斜,工作無法得到保障, 土地和其它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以及損害當地小規模農業生產。
飛鳥基金會還指出,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某些規定只是單方面對企業進行保護。例如,當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威脅時,“投資者—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將賦予他們起訴政府的權利。

研究中心發出警告稱,東盟經濟共同體可能會加劇亞洲“不均衡、不公平的經濟發展”現狀。因為它秉承的是“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舊邏輯”,即在“降低勞動力和環境等管理標準及稅收、修改國家法律以創造友好商業環境” 等方面進行逐底競爭”。
近期,各民間團體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盟人民論壇期間,簽署了一項聲明以回應飛鳥基金會所提出的問題。該聲明指出,“勞動力市場的自由化已經增加了工作的不確定性,并且它還將繼續威脅到勞動者的權利”。
這些團體否定了東盟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因為該模式實際上促使“東盟成員國達成不平等的貿易與投資協議,且這些國家不能保證在經濟、性別、再分配、社會和環境領域方面的公正或責任”。
作為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替代框架,飛鳥基金會提議,一體化應該“摒棄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戰略,而給予糧食主權、氣候變化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話題更多關注,并尊重人權和集體權利,讓東盟成為一個真正以人為中心的區域”。
該團體宣稱,“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合作、互補,而不是經濟競爭”。
由于東盟經濟共同體尚未完全實現,故民間團體敦促各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進行更全面、更民主的磋商,讓區域一體化的談判不僅僅局限在政府間。
只有建立一個公眾普遍支持的強有力的區域集團,東盟才有可能成功推動亞太地區更大的經濟合作議程,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東盟經濟共同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一概念將有助于發揮區域經濟潛力。在此重申一次飛鳥基金會及其他民間團體的建議:東盟經濟共同體應該重新概念化,真正賦予人民權利。
高倩倩 編譯 來源:《外交官》雜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