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國寶同仁堂
第一篇 :興起和磨難(1669—1723) 第二章 :供奉御藥(1723——1911)
同仁堂的藥質量好,效果佳,在雍正初年即被欽定“供奉御藥”,孰知是福是禍?
“康乾盛世”之后,大清王朝逐漸走入了內憂外患的衰落時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國軍隊侵襲廣東沿海,沙角、大角炮臺陷落。正月初八,清政府對英宣戰。二月初五,虎門失陷,廣州門戶洞開。八月二十一日,英軍艦船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然后又北進浙江。此時,道光皇帝卻躲在圓明園因心體疲憊、焦慮萬分,正急需同仁堂送去的藥品,為他鎮驚安神,消除煩悶。從七月到九月,同仁堂按御藥房的要求,向圓明園藥房供給茯苓、當歸等藥材一百七十多味,共二百多斤。同仁堂的藥能治道光皇帝的病,道光皇帝卻拿不出對付外國入侵的良策。第二年,他簽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供奉御藥的另一種方式,叫做“遴選藥味”。史有記載,同治九年十一月八日,同仁堂來了兩位御藥房的官員,一位是掌稿筆帖式廷璜、另一位是副庫掌德祥。他們對其它藥物都不感興趣,只看鹿茸。大查柜就叫伙計把上好鹿茸都拿來,請兩位官員挑選。不想他們看過后,竟埋怨起來:“你們這差是怎么當的?平日里就要你們備齊各種藥味,尤其是參茸之類的名貴藥材,說不定宮里什么時候就要?,F在,我們要的東西連你們同仁堂都沒有,辜負了兩宮皇太后和皇上對你們的恩澤,也害得我們沒法子交差了?!?/p>
大查柜一時摸不著頭腦,只好說:“不知宮里需要什么樣的鹿茸,我們可以去找?!?/p>
此言一出,兩位宮員更生氣了,“到哪兒去找?誰不知道四月和七月才是鋸茸的時候,這會兒是十一月,哪去找?欺侮我們不懂行是不是?”
大查柜的本事,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客人面前,都能笑臉相迎,更何況這兩位是御藥房的官員。他趕緊陪著笑說:“兩位爺別急。小可不是那意思,宮里到底要什么樣的鹿茸,不妨說出來聽聽?!?/p>
兩位官員的口氣又軟了,說:“唉,其實也怨不得你們,宮里急著要一架‘茄包鹿茸’,這會兒,誰還會備著現貨呢?”
原來,藥商們根據鹿茸生長中的不同階段,為鹿茸取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鹿茸生長初期被稱為“拔樁”,長至四到五厘米,尚未分岔,形狀如同茄子,便稱為“茄包”?!扒寻鄙L期非常短,因此十分珍貴。此后,又有“小二杠”、“小三杈”和“大三杈”等等的稱呼?!扒寻币驗槲锵r高,一般的藥鋪不大會長期備貨,免得壓錢。
沒有想到,大查柜一聽就樂了,說:“您二位要的‘茄包鹿茸’還真有。不過,這東西太珍貴,不在我們柜上,而是在細料庫里。我說找,就是到細料庫去找。細料庫的鑰匙由我們東家親自掌管,出入庫都嚴著吶。我叫人去稟告,一會兒就能拿來?!?/p>
兩位官員一聽,轉憂為喜,連聲稱贊道:“都說你們同仁堂貨好,看來還得加上一個‘全’字?!?/p>
同仁堂供奉御藥,不能不注重一個“全”字。因為宮廷隨時可能需要名貴珍稀藥材,同仁堂不能不備。萬一因為備貨不全,誤了宮里的使用,那后果就很嚴重了。但要時時備著那么多貨,尤其是參茸之類的細貨,就會壓著不少錢,這對同仁堂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因此,也只有實力雄厚的大藥商,才能供奉御藥。不過,另一方面,御藥房的官員到同仁堂選取藥材,也促使同仁堂對藥材的標準“純潔、地道、上等”要求的更高、更嚴。這對提高同仁堂藥材的質量也有好處。
關于這件事,清史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乾清宮內藥房首領馬拴太監劉立成來傳,上用茄包鹿茸一架,職等當即揀京派掌稿筆帖式廷璜、副庫掌德祥親赴同仁堂敬謹揀選上好茄包鹿茸一架,于十一月初八日恭謹進……”。
“遴選藥味”尚可慢慢挑,細細選。而有的時候,帝后嬪妃,皇子公主因病重急需用藥,這時采用的方式就是“急傳交進”,又稱“即時交進”,時限很緊,一刻也不能延誤。在御藥房給同仁堂的用傳票中,??梢姷健盎鹚俳贿M”、“旋即票傳同仁堂”、“萬勿遲緩”、“不得違誤”的字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二日,紫禁城一反常態,即非節日,也無大典,卻到處鋪上了紅地毯、門上貼了紅對聯,一切都裝點得喜氣洋洋,可是人們卻哭喪著臉,許多人穿梭般跑來跑去,手忙腳亂、神色慌張,不但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氣”,倒似有大災降臨。
原來,十一月一日,朝廷昭告天下:“皇上生天花之喜”,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得了天花。按舊俗,除了要當“喜事”對待以外,更不準民間炒豆,說是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按當時的規矩,在養心殿供奉起“痘神娘娘”。兩宮皇太后又親往景山壽皇殿,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同治帝度過這一關。按當時的風俗習慣,宮中被裝點得喜氣洋洋,以此來哄“痘神娘娘”高興。同時又緊急延請名醫,采辦藥物。
六味地黃丸(故宮博物院藏)
十一月初二的夜間,一個專差突然騎馬從內廷奔出,直向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正陽門而來。各門的門衛挑起燈籠,掃了一眼來者所持的“傳票”,沒有多問,也不敢多問,就急急打開了沉重的大門。他們已經接到了朝廷代擬的圣旨:“皇上出天花之喜,所有應用預備差務,隨時預備,欽此。”
此外,還有御藥房的通告,大意為:“本藥房所用藥物一向由同仁堂傳取交進。如果夜間急需用藥,而本藥房又沒有備貨,會緊急派專人持票出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至正陽門,傳取交進。因差事重要,為免延誤,特向各門守衛通告。”
按清朝的規定,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至正陽門這一線,除非帝后出入和舉行大典,平常不準任何人通過,夜間更是戒備森嚴。現在是非常時期,事關皇帝的性命,為了及時得到救命的藥物,去同仁堂的專差自然也可破例出入這些關口了。
同仁堂雖是民間的藥鋪,但因為有供奉御藥的責任,在得知皇上“出天花之喜”之后,料到會有急需,早已有了準備。在接到專差送來的傳票后,同仁堂立時燈火齊明,人員各司其職,忙而不亂,披星戴月趕制,終于準時將藥配好,交專差帶回。
初九清晨約四、五點鐘,御藥房庫管李德祥等又急急忙忙經過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正陽門,赴同仁堂“急傳交進”。各門守衛已經在事先得到御藥房的知照——“御藥房為照門事,寅正二刻由上藥房急傳要差立等進,本藥房庫管李德祥率同領催嵩山持票赴同仁堂傳取相應知照。沿途各貴門驗照印文,即刻放行,事關要差,萬勿遲緩,為此知照。右知照,沿途各門。同治拾叁年拾壹月初九日寅刻”。因此,李德祥通過時,各門都對他暢開放行。
李德祥一到,同仁堂的上上下下不顧夜未明、天尚寒,趕緊按照御藥房的要求,備好藥物,李德祥長舒一口氣說:“幸虧你們同仁堂藥好貨全,干活麻利,我能完旨交差了?!?/p>
盡管有良醫良藥,同治皇帝還是沒能闖過這一關,不久即“馭龍賓天”了。他的死長期被認為是個謎,有人懷疑他并非死于天花,而是死于梅毒。近年一些新發現的史料證明他確是患了天花,但他的病癥又并非是單純的天花癥狀,病情確實很復雜。當時的名醫回天乏術,現在的專家也莫衷一是。這樣的病,再好的良藥也無濟于事了。

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同仁堂藥品中的三種:黎洞丸、太乙紫金錠、十香返魂丹(仿制品)
有時候,御藥房會召同仁堂的人到宮中制藥,稱為“進宮配藥”。光緒年間的文檔中,就有傳同仁堂的人員到頤和園制作“回生丹”、熬膏藥、切飲片的記載。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有御藥房的官員和“蘇拉”醫生(蘇拉:滿語“差役”的意思)在旁監督,要求嚴格按照御藥房的要求制作。這對同仁堂來說也是寶貴的機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宮廷制藥的方法和配方。
還有一種供奉御藥的方式,就是太后或圣上使用自己的特權,打破成例,派親信直接到同仁堂取藥。清宮內廷檔案有如下一段記載: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四日,總管李蓮英奉旨到同仁堂去取“如意長生藥酒”。
李蓮英是慈禧最親信的大太監。身為大總管,何必親自到同仁堂去取藥呢?況且“如意長生藥酒”并不是急救藥,說明老佛爺的病情并未到生死攸關的時刻,派個專差來個“急傳交進”也就行了。原來,老佛爺那些日子鳳體欠佳,肝火旺盛,脾胃不和,腰酸背疼,周身不適,大便不實,濕氣阻滯,甚至出現了口眼歪斜等癥。這可以從“如意長生藥酒”的配方中推斷出來。這種酒是用幾種藥酒混合而成,清宮內廷配方中有此記載:
陳存捐性加減史國公酒四十斤;
陳存捐性加減五加皮酒六十斤;
鮮木瓜絲泡酒十斤;
外兌木瓜酒一百斤;
以上共合一處,蒸淋入缸內,數年捐妥用之。
可見這是一個龐雜的大復方劑,木瓜酒和木瓜絲有平肝和胃、祛濕舒筋、化食止渴、除脹消腫,改善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的功能。加減史國公酒和加減五加皮酒能除風勝濕、強筋壯骨、順氣化痰、添精益髓,用于治療口眼歪斜、下肢酸軟、兩足疼痛、虛羸勞傷等“皆有奇效”。而且由于這種酒兌好后,還要存放數年,不僅能去除副作用,使之柔和適口,而且服后能讓血脈通和。
因此,可以推斷這天肯定是老佛爺又被病痛所折磨,雖然明知不致喪命,可是那份難受勁兒,簡直是生不如死。于是老佛爺又是哼哼嘰嘰,又是罵罵咧咧。李蓮英等人和御醫商量后,認為同仁堂的如意長生酒能緩解老佛爺的病痛。而且事不宜遲,得趕緊派人去取??墒桥梢话愕牟钜?,太監出宮要辦煩瑣的手續,太耽誤時間,而李蓮英出宮,手續就簡便得多。因此李蓮英才親自到同仁堂取藥酒。至于慈禧太后為什么會這么難受,可以想到的原因是,除了老佛爺確實久為疾病纏身之外,那一年光緒于正月十五在太和殿正式親政,也是一個可能的誘因。對這件事,她有太多的擔心,有太多的憂慮,有太多的心病……
御藥房也會派醫生和官員到同仁堂監制御用藥物。這種方式稱為“監視制藥”。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御藥房日用帳中就有記載,正月初三,太醫院曾派人到同仁堂監制三色暑藥,到十三日結束,共制成三色暑藥一百五十料。
夏季用的暑藥在大年初三就開始制作了,御藥房辦差不可謂不盡心;十天時間制作出一百五十料三色暑藥,同仁堂的制作不可謂不盡力。然而,這時的光緒卻因為戊戌變法失敗,正處于軟禁中,他自幼體弱多病,加上長期思慮過度、憂憤成疾,病不僅在身,更在于心。終于在三年后“英年早逝”了?,F在更有研究證明,他是被人用大量的砒霜奪去了生命。清廷之外,反清斗爭;風起云涌;清廷之內,你爭我奪,黑幕重重。大清國如此,即使神丹妙藥也不能救治了。(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