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仁 許哲誠
南京青奧會臨時展亭設計的探索與研究
趙宏仁 許哲誠
臨時性建筑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來進行場地的變換和組件的調整,相對于永久性建筑來說,具有結構上拆裝便捷,材料上易于加工,形式上靈活多變的特點。南京青奧會臨時展亭是一個面積為50平方米,可在展示、休閑、會議功能之間靈活變換的戶外臨時性建筑。本文通過對南京青奧會臨時展亭設計操作過程的分析與總結,研究相關設計方法,為臨時性建筑設計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青奧會 臨時性建筑 展亭 設計
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于2014年8月16日至28日在南京舉行,需要建造一些臨時性展亭。作為為青奧會服務的戶外臨時展亭,必須強調以下特性:
便捷性:結構簡單,易于拆裝;開敞性:空間可由封閉變為敞開;經濟性:節約成本,造價低廉;主題性:營造氣氛,突出主題;適應性:可靈活應對各種天氣變化;開放性:從室外很容易看到室內景象;可持續性:低能耗,可再生;為此,我們從概念提取、結構生成、主題深化、室內布局幾大環節展開設計思考與實踐。
會徽是青奧會最為凝煉的表達媒介,它由三部分組成:最上方是活潑的英文“NANJING”字體,中間以年份數字2014和青奧會英文名稱(YOUTH OLYPIC GAMES)為構圖過渡,最下方是以視覺標志(五環及“YOG DNA”字樣)為基礎的兩個對話框圖形。會徽簡潔明了,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在整個會徽中又最接近建筑的視覺形象。為了體現出展亭與“青年奧運“的關聯性并凸顯展亭特色,本人將對話框圖形提取出來,作為展亭的概念元素和視覺元素。

圖1
作為青奧會的一部分,展亭應傳達出諸如青奧,運動,奧林匹 克等主 題信 息,所以 ,將“運 動 ”、“開 放”、“ 氛 圍 ”作 為 本 方 案 進行主題深化的關鍵詞,將對話框圖形進行了一系列的演化。
1.生成初步圖形
首先將對話框圖形拉伸變形,生成兩個略長的“對話框”圖案。再從海螺的螺旋形肌理得以啟發,先將原始的青奧對話框圖形交錯排列成一組陣列圖形,再將其中每個“對話框”圖形相對于前一個以80%的比例依次縮放,最后,再將縮放得到的圖形中的單個對話框,相對于其前一個圖形順時針旋轉40度,這樣就得到了一個視覺上具有跳躍感的陣列圖形,它以強烈的律動感體現出青年的活力。
2.生成應用圖形
將以上演化出的兩種圖形相組合,產生一個具有對話框陣列圖案的大對話框圖形,它將被直接應用于建筑的設計中(圖1)。展亭左、右立面將分別呈現奧運“五環”和“YOG DNA”圖案 ,這使展亭具有更加具有青奧專屬性,同時也豐富了展亭給人的視覺感受,它亦可作為人們擺 pose 拍照的一個主題性場所。
1.整體造型
在構思展亭的整體造型時,本人考慮到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展亭作為“青奧會”這一世界性宏大主題活動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氣韻應該是氣而充滿力量的;其次,展亭的面積只有50平方米,需要最大化的利用它的使用空間;第三,展亭是臨時性建筑物,其組件加工、安裝拆卸、移動運輸都需要簡便易行。
基于上述考慮,嚴格控制建筑成本就顯得非常必要,本方案爭取以較小的成本換取較佳的功能體驗。為此,展亭采用了“方盒子”的造型,它的內部空間長10米、寬5米、高3.5米。屋頂長11.5米,寬6.2米。
2.圍合構件
將應用圖形作為圍合構建的概念元素,它以百葉方式呈現,這樣的百葉就成為了青奧的符號。圖形上的對話框陣列在百葉上相應的形成孔洞,從第五個圖形開始,孔洞變成陰雕效果,從左至右,由深變淺,這樣的百葉上面,不僅有圖形的變化,而且還有雕刻深度的變化,這使整個建筑的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展亭的前后立面分別由4個具有尖角特征并帶有孔洞的對話框百葉圍合起來,左右立面由四個切角對話框百葉圍合。這樣的圍合打破了傳統的“墻”與“窗”的概念,它可以將內部空間完全封閉,也可以使其半開敞,還可以完全開敞,可以根據需要來調節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程度(圖2)。

圖2

圖3

圖4
8月的南京氣候非常炎熱,還有可能受到沿海地區臺風的影響而出現大風暴雨天氣。通過調整百葉開啟數量和開合程度,可以靈活應對各種天氣變化:天氣理想時,打開百葉,擴大通風采光;如果天氣不理想 ,關閉百葉,阻風阻雨但光線仍可透過孔洞上的透明材料照進室內。
對于青奧會來說,空間的開敞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此展亭來說,無論打開還是關閉百葉,在室外都可以輕松地看到室內的景象 ,這對室外的人群更加具有吸引力,它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去迎接更多的人進入到展亭內部。
展亭采用雙層、出挑式屋頂 ,既美觀又隔熱。在屋頂與墻體銜接處留有一個狹長的通風口,保證通風且不受陰雨天氣以及陽光直射的影響。入口門洞造型由青奧會徽中的“切角對話框”圖形生成而來,進一步豐富了展亭的青奧語言(圖3)。
3.承重結構
為了使建筑組件盡可能的易于加工,施工流程盡可能的簡單快捷,此展亭僅僅在四個角上使用了四根柱子作為承重結構,它不僅支撐起了展亭的雙層屋頂,同時為百葉的正常工作提供支持,也不會對室內空間的使用造成干擾。
4.附屬設備
展亭的屋頂上放置晶硅太陽能光電板,為室內設備的工作提供驅動。為確保展亭在夜間開放,室內的照明使用能源消耗少,使用壽命長的 LED 光源。百葉構件后側的空隙中放置了 LED暗藏燈帶,當打開燈光,關閉百葉時,由于受到百葉的阻擋,光線所呈現出的形狀就是百葉的外輪廓,整個建筑的結構線就被顯現出來了。同時,室內燈光從正立面百葉上的孔洞發散出來,在展亭的表面形成了一個動感的發光的青奧對話框陣列。兩側立面百葉下的燈光也將“奧運五環”和“YOG DNA”的陰雕效果顯現出來。這種點線結合的方式創造了豐富的夜間效果。當打開百葉時,內部光線可以完全散發出來,烘托了這一區域的氛圍,這對人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圖4)。

圖5
社會生活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空間的使用愈加有了靈活性和可變性的需求。作為一個為青奧會服務的多功能戶外展亭,功能、人流、天氣狀況等因素都是不確定的,這更需要創造一個能夠巧妙轉換,靈活布局的室內空間來滿足使用需求,此外,室內的陳設還應該突出青奧主題。
1.陳設
本人將室內陳設符號化處理來體現青奧特色,以多功能,易加工,節約資源作為設計追求。室內陳設造型元素來源于青奧會徽中的切角對話框圖形(如桌、凳)和南京的市花———梅花的五邊形輪廓(如服務臺、展臺)。它們均采用折疊盒子的組裝方式,這樣便于加工和運輸,同時節約材料(圖5)。展亭入口處設置兩塊透明的可移動隔斷,根據需要將其做適當的移動或旋轉,可起到大門、展板、投影幕、演示板等多種用途。
2.布局
考慮到在14天的展期里,一些互動展覽和各種主題活動將在這里舉辦:安全運動:電腦互動展覽中會出現有關非法博彩、預防傷害和運動員安全的視屏;運動員角色模型休息室:年輕運動員在這里可以見到一些著名的奧林匹克運動員;運動員職業規劃:在團體互動中由服務者主導的研討會。為滿足上述活動需要,展亭主要根據以下幾種用途來進行布局:
展覽布局:當作為單純的展示空間使用時,室內分為多媒體視聽展示區,實物展臺和多媒體互動展示區。入口處的隔斷可作為投影幕 ,前方再放置一些座位,就構成了一個小型的放映廳,同時,隔斷也可當作展板使用,用來展示一些平面作品,比如海報,照片等等。剩余空間可根據需要放置一些多媒體互動展示設備,這會讓展覽更加豐富多彩(圖6)。
會議布局:召開會議時,空間分區分別為演示區,座位區和備用空間。將隔斷旋轉并移至中間位置,就具備了充足的縱向空間來容納參會人員,在座位區后面仍然有一些備用空間,可根據需要合理使用(圖7)。
休息室布局:用作休閑空間時,功能分區依次為游戲區,服務區和休閑區。在室內中心區域放置一個五邊形的服務臺,為兩側的娛樂區和休閑區提供便捷的服務,如提供飲料,食物,問詢等(圖8)。
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短缺使人類更加重視綠色設計,資源節約、節能減排是綠色設計要關注的兩個重要方面。在材料使用方面,此展亭使用麥秸板材作為建構材料,麥秸板以麥秸稈作為原料,麥秸桿生長周期短而且容易分解,每年都可更新且取之不竭。麥秸板具有表面光滑,生產成本低,取材廣、重量輕、強度高、尺寸穩定、耐水性好、不含甲醛等特點,同時,它的保溫性能要比一般板材高出70%。麥秸板把麥秸桿變廢為寶,它的使用,緩解了木材原料短缺的壓力,達到了節能和環保的雙重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萬科館就是麥秸板應用的成功案例。
在能源節約方面,本方案努力提高自然光、自然風的利用率,根據需要調節百葉圍合的變化來調節采光度和通風度,這將減少照明和制冷設備的使用,實現節能減排。在能源供給方面,平整的屋頂上可放置晶硅太陽能光電板,為室內用電設備提供電能 ,太陽能光電板的使用壽命為20年以上,青奧會結束后,仍可以回收利用,這是綠色設計在此方案上應用上的又一舉措。

圖6

圖7

圖8
在臨時性建筑設計中,成本(建造成本、環境成本)是必須權衡的,以較小的成本換取較大的使用價值是設計師的永恒追求。所以,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多功能的圍合設計,靈活的空間設計,輕便的構件設計對于臨時性建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1.綠色的設計理念
建筑不可游離于環境而存在,更不可對立于環境而存在。相對于永久性建筑來說,臨時性建筑由于使用時間較短,它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就沒有將綠色理念應用到方案中去,給環境的惡化埋下了隱患:比如有的臨時性建筑在運行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時也排放出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有的使用了大量非環境友好型材料,給后續的回收利用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還有的在使用壽命結束后就被遺棄了,而沒有作合理的后續處理和利用等等。我們認為,這樣的設計是不負責任的。
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人們更加樂意去選擇綠色的設計方案。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為綠色設計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技術視野,新自然觀引領下的設計策略使綠色設計在臨時性建筑上的應用將變得更加自覺,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必須將綠色設計原則貫徹始終。
2.強調多功能的圍合設計
隨著承重結構與圍合構件的分離,建筑表皮不再僅僅是建筑內部空間的保護層,它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功能,更多的被認為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發生聯系的紐帶,是建筑系統與環境系統發生互動的窗口。它能以包容的姿態與自然對話,各種自然條件——景、光、風等都得以通過多功能的建筑表皮為建筑所用,它打破了傳統的“墻體”定式,打開了室內空間,優化了室內環境,美化了建筑外觀,降低能源消耗。一個多功能的圍合就是一個集約化的建筑系統,它可以大大增加室內布局的靈活性,同時使臨時性建筑朝著成本最小化,功能最大化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3.強調靈活的空間設計
在空間設計實踐中,由傳統的從功能到形式的線性思維創造出來的空間,在一些情況下對人的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人們日益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與可供支配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現代人們更加需要靈活的、可變的建筑空間,那種單一的、封閉的、僵化的空間形式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斥。
近年來由非線性科學引發的非線性思維方式推動了建筑空間的設計革命,眾多的設計師也為創造出更加靈活的空間進行了探索與嘗試,比如彼得·埃森曼設計的辛辛那提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伊東豐雄設計的仙臺媒體中心,以及斯蒂文·霍爾的美國匡溪自然科學博物館等等,他們創造出的空間都表現出了很強的靈活性和流動性。這樣的空間特性對于臨時性建筑來說同樣重要,臨時性建筑面積一般都不會很大,但是它通常都是一個兼具多重功能或者可在幾種單一的功能之間靈活轉換的建筑空間。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同時為了最大化的利用現有資源而不造成資源浪費,一個靈活的空間設計顯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4.強調輕便的構件設計
許多臨時性建筑,在一個使用周期結束之后會被移動到另一個地點開始另一個使用周期。這就要求臨時性建筑能夠便捷的進行拆卸組裝和移動運輸。強調輕便的構件設計,可以使建筑組件很快捷地生產出來,用很小的運輸成本即可將其運輸到目的地,之后又可以很迅速地將建筑組建起來。這樣既節約了加工成本,也節約了運輸成本,還節約了組裝成本。
圍繞低成本高性能的軸心,從概念提取到主題深化,從結構生成到室內陳設,無論是建筑功能多樣化的追求還是室內空間靈活多變的探索或是綠色環保的主張,都是以設計為手段,以更好地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讓建筑與環境更加和諧,讓建筑與人類更加和諧,讓人類更有質量地生存與發展。所以,關注可持續、讀懂可持續是一切設計工作的基本原則,世界需求的多樣性、變化性和發展性決定著建筑設計者未來的努力方向。
[1]福瑞德·A·迪斯特,汪芳,吳冬青,廉華,等.生態設計—建筑·景觀·室內·區域可持續設計與規劃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南京環達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