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義
茶包裝設計中自然形態的結構探析
董建義
在茶包裝設計中,全面合理的解讀自然形態,充分挖掘自然形態在內涵和外部形態上的深刻內涵和形式之美,對其進行抽象、提煉并結合新的時代要求重新詮釋有著重要的意義。
包裝設計 自然形態 結構
“結構”一詞源于語言學,語言學把單個語義符號利用不同的組織手法鏈接起來的形式被稱作結構。自然形態是這個體系中所產生的客觀世界中固有的、不經過人工加工的一切可感知的物體的現象和形體,它泛指在自然法則下形成的各種可視或可觸摸的形態。它是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物質形態,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它可以是可視的或可觸摸的物體,也可以是自然現象,大到地球地貌,小到分子細胞,都蘊藏著無數的形態。①在此需要強調的是茶包裝中的自然形態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自然,而非僅僅指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事物。包裝設計中的自然形態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形狀和態勢上接近或相似于自然存在之物,或用設計構成的視角將這些自然形態圖形化,抽象為點、線、面等基本元素。從這個角度理解,自然形態范圍廣泛、包羅萬象。既可以指天然的形態、圖形、色彩還可以包含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偉大成果——文字。我們的祖先將自然之形抽象化、符號化,并總結符號的規律性,這便形成了我們偉大的象形文字——漢字。歷經時代的變遷,漢字也從最貼近自然形態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楷書、行書等。雖然相隔幾千年,但是從現在的漢字簡化字的筆畫中依然可以找到自然形態符號化的影子,漢字的原型甲骨文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我們仙人對自然形態的臨摹運用。
在自然形態的包裝設計中,包裝內部構造和外部形狀是緊密相連的,外部形狀反映內部的構造情況,內部情況決定包裝的外部形態。自然形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可以根據表達主體和企業品牌理念進行深加工和改變的。如在建筑設計中以植物自然彎曲造型為主要靈感來源的高迪米拉公寓,以及伍重以貝殼的形態創作悉尼歌劇院的設計等等。
自然形態結構由于沒有任何人為的參與與干涉,完全是生物自然演化的結果,它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很多是值得我們設計師學習和借鑒的,是設計活動和設計行為的創意源泉。時代在變,自然形態的結構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有些結構已經演變成新的所不被覺察的形式。自然是偉大的,自然界中自然形態可以順應環境的變化也改變,它不會墨守陳規,我們設計師也應打破某種特定設計模式的定向思維,為作品找到最佳表現的方式,傳達設計的內涵。如橙子的結構很好的揭示了當今包裝的結構關系,所以,我們在講解《包裝設計》課程的時候習慣性的概括為“橙子記憶法”;大豆豆莢的內部結構也啟發了現代分割式包裝的發明。
在茶葉包裝設計領域受自然形態影響而設計成功的作品比比皆是。重慶博觀達智品牌策劃機構為“蜀南竹海茶”設計的鐵盒包裝可以稱得上受自然形態結構啟發設計的典范之作。在盒型設計上緊緊圍繞“竹海茶”的品牌意蘊,效仿竹子的外形和顏色,以抽象化的竹節作為創意的源泉,整個盒型設計為一節竹節的形狀。同時對盒蓋進行改良,這樣一來,多個竹節疊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根竹子的形狀。在色彩設計上,圍繞品牌健康、環保、時尚的設計理念,運用竹子自然形態的顏色,讓消費者產生產品高品質的聯想,這為打造原生態品牌奠定了堅實的產品基礎。更為絕的是,設計師為了防止別的茶企業效仿,提前想別人之未想,發揮對自然形態的聯想和創意,又設計出一節半、兩節半的盒型,并且全部申請盒型專利,真是讓別的茶企業望塵莫及。

“竹葉青”茶葉品牌同樣也是竹子自然形態結構與現代設計理念完美結合的又一例證。竹葉青茶葉在覺察到市場變化、茶行業客群關系轉換、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及時再次請香港設計大師陳幼堅先生出手,強強聯合,對品牌 LOGO 進行升級改進,以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更好地與竹葉青的品牌理念相吻合。新標志設計采用竹葉的自然形狀與中國漢字的“竹”字進行形與意的結合,在形式上簡潔抽象富有現代感,很好的闡明了現代茶市場客群關系的變化使消費主體由追求厚重文化的中老年群體向追求簡潔時尚的中青年群體邁進。該品牌標志既完美表達了“竹葉青”品牌名稱,又很好地將“竹葉青”新時期的品牌戰略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
把經過藝術抽象、藝術處理的自然界中的元素應用到茶葉包裝設計中,可以使包裝受眾感覺到茶葉原產地的優越與韻味,體現產品的意境之美,這也是自然形態能在茶葉包裝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自然形態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感,我們繪畫中叫做圖形的力場或氣場,這個力場的存在以及被設計師組合重構之后的自然形態設計元素應用到茶包裝設計中,將會使作品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受眾面前,能更好的表現所服務的品牌主題。茶包裝設計中中國書法的運用又是自然形態帶給我們的又一偉大財富。中國書法非常懂得利用空間布局,空間的變化決定位置的存在,通過這樣的方法中國書法達到了對空間經營的絕妙境界。隨著“竹葉青”品牌與大師陳幼堅聯手打造的“論道”系列的問世,中國的茶品牌都開始打出文化牌。將茶品牌與文化聯姻進行品牌的建設與塑造。在這過程中,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神秘的、萬能的色彩。幾乎在所有的茶品牌包裝中都可以看到書法的身影,大有不談書法就不是好的作品之勢,這從一定程度看待這種現象是病態的,不健康的。但是我們可以對書法重新進行空間布局的再設計,對書法進行筆畫和字形上的改變,將傳統書法與品牌理念相吻合,與現代市場變化發展相呼應。如前文提到的重慶博觀達智品牌策劃機構為茶企業設計的“天柱論道”系列標識,同樣是“論道”,但是采用了自然形態的創新也就有了不一樣的表達效果。在形態上很好的運用了傳統書法、茶文化與現代圖形的結合。采用自然形態的書法和人物為主體圖形,自然形態的山為輔助性的背景,背景主要是要主體更為突出。同時圖形主體帶有一定的隱性內涵,觀看結果因人而異,受觀看者閱歷、知識背景的影響,讓觀者體會到一種模糊性。也正因為這種模糊性增強了觀者參與作品互動思考的動力,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感受,也由此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茶包裝設計作品中的自然形態是企業品牌的終端,是企業品牌傳遞的圖形使者。它是設計師、企業品牌和目標受眾連接在一起的橋梁、紐帶。自然形態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情感文化內涵,使人們在看到自然形態的同時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樣無形中就拉近了受眾與產品的距離,令受眾產生親切感,以促成整個購買行為的發生和品牌信息的傳遞。圖形化處理的自然形態也許在形象上更為概括和富有美感,但是深入到設計作品的內涵還是要靠自然形態本身給我們的感受。只有這樣,互動的雙方即設計師和受眾才會得到真正的溝通和交流。記得法國學者德盧西奧·邁耶在《視覺美學》中說過,一件藝術作品不應是獨白,而應是對話。茶包裝作為企業與潛在消費群體對話的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終端系統,對對話功能要求更為迫切,絕不能自說自話。茶包裝設計旨在能夠迅速傳遞茶企業的品牌信息的視覺符號表達,因此茶包裝中自然形態有它自身的結構語義,有它自身的情感內涵,當這些與品牌理念相融合的時候,它們需要和自然形態進行對話與互動表達,貼切自然的表達信息和主題,才能體現茶包裝設計的根本價值之所在,同時也體現了自然形態作為表現元素的價值內涵。
在茶包裝設計中,全面合理的解讀自然形態,充分挖掘自然形態在內涵和外部形態上的深刻內涵和形式之美,對其進行抽象、提煉并結合新的時代要求重新詮釋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形態流露出的是悠閑和意境之美,這迎合了在當今快餐式生活節奏下人們對自由精神和文化修養方面的需求,這與茶道、茶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鳴的,因為喝茶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精神享受。這種迎合也體現了當下設計師對消費群體的一種貼近自然的人文化關懷。
注釋:
①江明.圖形創意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法】德盧西奧·邁耶,李瑋,周水濤譯.視覺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2]【日】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造型的誕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江明.圖形創意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