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 玉米品種推優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展示等多個環節,對農藝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品種進行社會推介,以便農民購種選擇。基于此,詳述了宣漢縣開展玉米品種推優現狀與技術體系。
關鍵詞 玉米;品種推廣;技術體系;四川省宣漢縣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2
宣漢縣20世紀90年代曾經創造了四川省玉米高產“峰城經驗”,后又組裝集成了“138”玉米高產配套技術體系,優良種子是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該縣開始玉米種子“品種推優”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功做法,為確保玉米整縣制高產高效創建連年圓滿完成和連續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奠定堅實基礎。
1 發展與現狀
1.1 必要性
1.1.1 適應種子市場新變化
《種子法》2000年12月頒布實施以來,種子經營呈現主體多元化、品種多雜化、網點多亂化。2014年統計,全縣種子經營商家近300家,每個鄉鎮至少有3家以上。農民購買種子時“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1.1.2 應對特殊生態復雜性
宣漢地處川東北、大巴山南麓,屬典型的盆丘山區農業大縣,海拔在278.6~2 458.3 m,耕地面積6.03萬hm2,平壩、中山、高山均有,立體氣候明顯。因不正確用種而造成的減產事件時有發生。
1.1.3 摸清品種豐產穩產性
每年通過的國審、川審玉米品種較多,很多品種種植區域都包含宣漢。這些新品種在宣漢特殊的立體氣候下豐產、穩定、抗病等表現怎樣,品種推優無疑是一個有效應對辦法。
1.2 發展階段
1.2.1 常規留種
解放前,種植品種主要有烏龍早、青角老、二翻早、高腳黃等本地品種,1942年引進金皇后在縣城種植。1958年,縣種子站建立,貫徹中央“自選、自留、自繁、自用,輔之以調劑”四自一輔種子工作制度。解放后,逐漸引進白馬牙、黃馬牙、門福5號、川農56等常規良種。
1.2.2 雜交供種
1965年,雜交玉米引入宣漢。開始鄉鄉建玉米制種基地,20世紀90年代,僅有三河、洋烈、馬渡等3個鄉鎮制種。同時,承擔了國家、省、市玉米新品種區試、示范任務。1979年后,重點推廣了七三單交、中單二號、川單系列、成單系列等品種,玉米種子雜交率達到100%。
1.2.3 品種推優
20世紀80年代,宣漢縣在玉米制種工作中建立了種子純度鑒定制度,同時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展示。2007年印發《宣漢縣農業局關于農作物品種推優的意見》,正式建立“品種推優”制度。此后,每年向社會推介優良玉米品種。
1.3 發展現狀
幾年來,累計推介荃玉9號、同玉11、成單60等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100個品種。其中,同玉11、錦泰1號、荃玉9號、金東玉800、幫豪玉108、樂單508、安泰5000、金穗888、康農玉108、成單60和華試919等品種于2014年被整縣制玉米高產創建項目以政府采購方式采購。
2 體系建設
2.1 組織體系
2.1.1 組織實施
采取“1+3+15”架構,成立由縣農業局分管副局長為組長的“宣漢縣玉米品種推優專家組”。縣種子管理站具體負責,擬定實施方案、承擔組織實施,縣農技站、縣植保站等參加,全縣15個片區農技站參與。
2.1.2 建立基地
選擇交通方便、土地相對集中成塊、土質中等、群眾基礎較好的峰城鎮野鴨村、七里鄉新芽村、南壩鎮天車壩,分別建立試驗、示范、展示三大基地。
2.1.3 征集品種
參試玉米品種,主要來源兩個部分:一是受部分科研單位委托需在宣漢參加試驗、示范或展示;二是市縣種子經銷商自愿提供即將主推的玉米品種。
2.1.4 標牌標識
以品種為單位,樹立田間標牌標識,確定專人看護,防止人為破壞、畜禽損壞和標牌位移。整個生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影像資料的及時收集、完整收集。
2.2 技術體系
2.2.1 品種要求
(1)參加品種試驗所申報的品種必須是即將審定的,或在近1~2 a內審定的品種,參加由縣種子管理部門實施的一年或一年以上多點對比試驗。
(2)參加高產展示所申報的品種必須是審定品種,且適宜宣漢縣區域種植,方可參加縣種子管理部門在品種展示園區的高產展示。
(3)參加生產示范所申報的品種必須由種子經營者自行安排生產示范,其規模不得少于66.67 hm2,由農業局組織相關部門驗收。
2.2.2 性狀指標
(1)品種抗性。重點考察玉米的大、小斑病、紋枯病,應處于中抗水平及以上。
(2)綜合農藝性狀。株高以不超過300 cm,穗位高100~110 cm,株葉型為緊湊或半緊湊型,穗粒包括硬粒型、半馬齒型、半硬粒型、馬齒型。
(3)豐產性。進行挖方測產,其產量必須高于當前所設定的對照5%以上。
(4)品質指標。玉米的氨基酸含量較高的品種(因無專業測定工具和手段,參考資料介紹),優先考慮。
(5)青貯玉米重點考察生育期、單位面積產草量、飼草品質和抗逆性等幾相指標。
2.2.3 技術規范
(1)制定方案。分類建立品種試驗、生產示范、高產展示實施方案。試驗用種每品種不少于1000 g,高產展示每品種面積為0.67 hm2,生產示范面積不少于66.67 hm2。
(2)規范種植。品種試驗參照國家、省新品種試驗方案,不設重復,設保護區。嚴格實施方案和技術規程,加強田間均衡管理,搞好田間記載。專家組定期進行檢查。
(3)對照品種。分為山區和壩區組,以成單14(山區組)、成單30(壩區組)品種為對照。
(4)接受監督。技術人員在實施中,不得隨意改變實施方案規定,確保試驗或展示結果公平、公正、公開。整個過程,接受品種提供者監督。
2.3 推介體系
2.3.1 田間評價
分為苗期、穗期、收獲期3個時段,邀請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縣農業局領導、農業局屬相關站所負責人、品種推優專家組現場實地查看,做出“優良、好、較好、一般、差、較差”等評價。
2.3.2 業者參觀
縣種子管理站及時組織相關品種參試提供單位,以及縣內部分玉米生產大戶、鄉鎮農技站技術人員現場參觀,與會人員現場填寫直觀評價表。
2.3.3 專家會商
田間展示結束,經田間現場實收或挖方測產得出產量。專家組成員,比對田間評價指標,綜合評價,確定是否升級參試或納入當年推優范圍。
2.3.4 推介運用
經農業局審定,按照“推優、推新、推高”的原則,綜合排名確定推優品種名單向社會公布,供玉米生產者購買種子時參考,玉米整縣制高產創建項目種子采購時優先采購。
3 問題與探討
3.1 政策需要配套
目前,一些省市都開展了品種推優工作。但由于缺少配套法規或規范性文件,各地方法不統一、指標不健全,導致推薦結果相差甚遠。建議省市種子管理部門應盡快出臺相應配套規章,并設立相關項目予以支持。
3.2 體系需要完善
宣漢縣是傳統玉米生產大縣,常年玉米生產面積2萬hm2左右。農民素有春、夏兩季玉米種植習慣。玉米品種推優體系已被證明行之有效,但仍有完善、改進之處,如考察指標需進一步細化,方法需要進一步完善,種類需要進一步擴大。
3.3 投入需要保證
品種推優人工投入、資金投入都比較大,目前還沒有專門預算工作經費,一些地方靠打擦邊球,收取參試費用的辦法來解決,很不規范。建議上級種子部門出臺文件,明確地方政府納入預算。同時,縣級種子部門要不等不靠,加大向縣級財政預算品種推優工作經費力度。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