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清
摘 要 近年來,轉基因農作物已經被大面積種植,因其高產、穩產等特點解決了糧食短缺、環境破壞等世界性難題;但其負面報道也越來越多。在國內,關于轉基因作物的利弊已經掀起了激烈的爭論。基于此,在總結轉基因作物優良農業性狀和巨大商業價值的同時,分析轉基因作物可能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 轉基因;生態環境;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Q94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2
轉基因這一名詞是隨著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煙草的問世開始走入人們視線的,從此開啟了轉基因生物工程的大幕[1]。根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公布的年度報告,轉基因作物商業種植始于1996年,截至200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猛增了1 200萬hm2,與10 a前同期相比,種植面積擴大了近60倍。截至2006年,全球有50多個國家或地區開展了轉基因作物種植試驗,其中美國、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種植總面積的95%。201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500萬hm2,2013年,全球27個國家有超過1 80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美國以占世界40%的種植面積位居第一,中國位列第六[2]。
1 轉基因作物的優越性
1.1 被修飾生物體的基因的遺傳具有穩定性
轉基因作物是指把指定基因導入植物基因,并使其具有遺傳穩定性。這種基因除了可以由植物提供,也可以從動物或微生物中提取來導入植物。導入的基因都是與所要獲得的優良功能有關,導入之前可以對基因進行需求的體外修飾[3]。經過轉基因植物培育之后,往往能得到人們理想的優良性能,這種靶向基因導入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育種對遺傳資源來源的限制。例如,轉基因棉花具有抗除草劑基因和抗病蟲害基因,消除了除草劑的危害以及棉鈴蟲所帶來的困擾。
1.2 減少除草劑和農藥用量
雜草和病蟲害既是千百年來困擾農業發展的兩大難題,也是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原因。農藥的使用不僅花費巨大,且具有強大的毒副作用,可以破壞人們的神經中樞,甚至致癌。長期使用農藥使一些雜草和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對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以抗蟲基因棉花為例,它不僅可以抵抗棉鈴蟲等害蟲的危害,提高棉花產量,而且因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而節省了費用,社會經濟效益巨大,減少了農藥對棉農的危害及對天敵的毒害并保護了環境。
1.3 資源可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念
遺傳生物工程使人類開始應用天然植物生產的工業原料,如彩色棉花的誕生改變了人們傳統化學印染的需求習慣;經過改良纖維和樹木新品種可獲得優質不易褪色的木材。
1.4 改生存環境、增產增收解決人類溫飽問題
根據英國獨立調查咨詢機構連續10 a的《全球轉基因作物社會經濟環境效益》調查報告載文指出,轉基因作物增產、增收、減少農藥用量。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增產和降低生產成本。無論是抗除草劑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還是抗蟲的玉米、棉花,都是增收的,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增加了農民或農場的收益,2013年全球增產6 400萬t,共計增收204億美元。
2 轉基因作物的帶來的不利影響
2.1 影響農業種植制度
轉基因生物技術改良了農作物,賦予了轉基因作物抗蟲、抗病、抗除草劑、延遲成熟、高營養品質等傳統作物難于獲得的性狀。一方面,轉基因生物技術受到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形成了專利技術壁壘,制約著廣大農戶不能自己選育種子,這就可能造成某些作物的良種造成壟斷的局面;另一方面,過度種植某種轉基因作物會造成作物的遺傳性狀單一,從而為那些生長不受遏制的雜草、害蟲和疾病提供了最佳環境。同時,導致農業生態系統中作物種植的多樣性的非常匱乏,不利于農作物基因多樣性的發展和保護種植體系完整性。
2.2 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基因污染
2.2.1 抗病毒轉基因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如今的轉基因植物被賦予了強大的抗病毒能力,能抵抗多種農作物病害,如轉基玉米具有抗灰斑病;轉基因水稻能夠預防白葉枯病特征,但由于長期種植,可能是土地中的細菌和病毒產生抗體而卷土重來。此外,抗生素基因的大面積擴散可能滋生新的、更強大的超級病毒或病害,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2.2.2 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會變成一種侵害性的雜草
轉基因作物大多具有抗藥性,所以除草劑只對雜草起效用,而傷害不到轉基因作物,從而對作物起到保護作用。為了保護土地的營養結構,同一塊土地上不可能一種播種同一種作物,這樣才能使土壤中的養分滿足不同植物需要,一塊土地今年種植了某種具有抗生素基因的轉基因農作物,具有十分強的抗藥性,明年這塊土地換成種植其他作物,而土地中會殘留下許多前一年作物掉落的種子重新生長出來,這時它就容易變成農田里的具有侵害性的頑固雜草。
2.2.3 有可能滋生超級雜草
轉基因作物具有抗除草劑基因,這種具有優良性狀的基因可能“通過在土壤中的擴散,向野生近緣種流動,并在野生種中穩定下來后,野生近緣種就可能獲得選擇優勢。如抗除草劑基因流入相關雜草后,可能會使其具有抗除草劑的特性,進而產生超級雜草。”[4]
2.2.4 具有抗殺蟲劑轉基因的昆蟲出現
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時期,水稻易患的蟲害有稻飛虱(稻虱)、蠓蟲子,玉米易患蚜蟲、螟蟲,棉花易患棉鈴蟲,自從轉基因作物的出現大大改善了上述問題,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人們的面前,隨著轉基因植物越來越厲害,具有強大的殺蟲劑基因,這時通過物種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就會留下更強大的害蟲,通過不斷的繁殖復制,長此以往,植物當中的殺蟲劑基因已經奈何不了它們,更厲害的可以抵御作物中殺蟲劑基因的害蟲就會出現。
2.3 轉基因作物的對食品安全方面的影響
2.3.1 關于轉基因食品的輿論
早些年國內各大媒體論壇還紛紛支持轉基因技術,而就在最近幾年,國內外各大學術界開始力證轉基因食品具有毒副作用,主流媒體也紛紛轉變風向,報道轉基因作物以及食品安全隱患問題。人們在電視的食用油廣告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聲明“不含轉基因”,以此來宣誓自己的產品是非轉基因產品。搜索當前的各大網站,可以查找到關于轉基因食品的負面報道:破壞人體營養、引起過敏、不孕、畸形、甚至有毒會致癌等。
2.3.2 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的危害
目前,采用了轉基因技術的農作物有:棉花、大豆、番茄、甜椒、馬鈴薯、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可能帶來的直接危害包括:寄宿、受體或帶菌生物感染人類、動物及植物;產生毒性或引起過敏反應。可能帶來的間接危害包括:產生具有傳染性或抗藥性的微生物;將有害的基因傳給人類;產生克隆環境、抑制原生植物或富有攻擊性的轉基因植物。
3 結語
目前,轉基因技術一方面長期飽受爭議,一方面持續高速發展。轉基因作物還是處于研究階段,技術尚不成熟,當今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轉基因技術帶給人們帶來更多更豐富的食物資源,解決人類饑荒問題。同時,留給人們深深的疑問和思考,希望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規避轉基因技術中的風險因素,使轉基因技術帶來的成果真正的讓人受益,讓人們都能吃到放心的轉基因食品。
文獻參考
[1]劉成渝.轉基因作物的經濟效益高[J].價值中國網,2015(3).
[2]劉強.美國轉基因生物監管機制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36).
[3]史紅梅,李愛軍,張海燕.對轉基因作物應用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1(6).
[4]李建平.轉基因作物的風險分析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