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霞
關鍵詞:趙淳;柴芩溫膽湯;脾胃病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009-02
吾師趙淳教授是國家級及云南省名老中醫,在多年的從醫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診療思路和學術思想,尤其擅長從“痰”論治及用溫膽湯辨治多種疾病及病證。趙淳教授認為痰之為病,非常廣泛,既指排出體外的有形之痰,又指表現為痰的特異癥狀之無形之痰。由于其成因不同,所以性質上有寒、熱、燥、濕、風等多種痰;痰之已成,留于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竅,或郁于肝,或動于腎,或流竄經絡,變生諸證,而“溫膽湯”又是治“痰”的要方。吾有幸跟師臨床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運用“柴芩溫膽湯”辨治脾胃病方面的學術經驗簡述如下。
1從“痰”論治脾胃病,注重調理脾的運化功能
脾胃同居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主通降,脾胃運化及升降是整個機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和排泄全過程的概括。故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吸收功能失常,出現便溏、腹脹、倦怠、消瘦等病證;若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可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發生泄瀉等病證;若胃受納、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則會發生胃痛、痞滿、便秘,惡心、嘔吐、呃逆等。脾胃的病理表現主要是受納、運化、升降、統攝功能的異常,臨床常見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炎等;肝居脅下,經絡分布于兩脅,膽附著于肝,其脈亦循于脅,若因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濕熱內生,郁遏肝膽,疏泄不暢,則可出現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等。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健運,則五臟六腑得以供養,機體自然充盛。若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則水濕浸漬,濕從內生,日久聚濕成痰,從而變生諸多證候,除因脾胃本經之虛弱所致之食少,納呆,便溏、泄瀉外,尚有累及他臟的病變、病證。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脾虛不運,水濕不化,則痰濁內生。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趙淳教授更注重調理脾的運化功能,治其生痰之源,健脾化痰,使脾運得健,痰除病愈。
2病證結合,辨證運用柴芩溫膽湯
溫膽湯(組成: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生姜、紅棗、甘草)出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功效為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精神疾病,癲癇,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腦卒中,冠心病等表現為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驚悸不寧,痰濁內擾,心膽虛怯之證。方中以半夏為君,燥濕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力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使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導師提出溫膽湯為治痰之要方,強調“有是證用是藥”,除了重視病,還十分重視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強調辨證論治是中醫學之精髓,所以治療痰之為病,多在溫膽湯基礎上化裁衍生出許多方劑。在脾胃病中,擅長用柴芩溫膽湯治療脾胃濕熱之胃炎、消化性潰瘍,痰熱腑實之膽囊炎、膽結石、胰腺炎等。
1.1運用柴芩溫膽湯治療脾胃濕熱之胃炎、消化性潰瘍癥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基本方:炒柴胡15 g,黃芩10 g,茯苓30 g,京半夏12 g,化橘紅15 g,枳實15 g,竹茹10 g,延胡索15 g。便秘者加火麻仁30 g,郁李仁30 g,炒萊菔子15 g,胃痞納差者加雞內金15 g,木香10 g,返酸者加烏賊骨15 g,浙貝母15 g,口干苦者加粉葛30 g,惡心欲嘔者加蘇葉或蘇梗15 g,呃逆者加代赭石30 g,疼痛重者加川楝子15 g。
1.2運用柴芩溫膽湯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等病證癥狀: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口苦口粘,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熱惡寒、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基本方:炒柴胡15 g,黃芩10 g,茯苓30 g,京半夏12 g,化橘紅12 g,枳實15 g,竹茹10 g,延胡索15 g,金錢草30 g,茵陳蒿20 g,大黃6 g,赤芍15 g,郁金12 g。腑實不通大黃加至10 g,加玄參20 g,芒硝15 g;腹痛甚加白芍30 g,厚樸10 g,佛手15 g,甘草10 g。
3治“痰”之法貫穿始終,衷中參西,防治變證及重證導師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救治急危重證的經驗。對急危重癥,趙淳教授提出“既病防變,寓治于防,防勝于治而始于治”之救治策略。疾病發生后,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發病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病情由簡單到復雜,由輕到重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趙淳教授認為,急危重癥多是痰之為患,而痰致急重癥,多來勢兇猛。如急性胰腺炎,發病多為暴飲暴食、恣食肥甘厚味之品,致痰熱內生,阻滯中焦。其來勢兇猛,若救治稍怠慢,則可形成痰阻肺氣、痰蒙神竅、甚則阻滯四肢百骸之證,導致ARDS、MODS、MOSF等變證及重證。導師認為急性胰腺炎的發生為“膽胰濕熱,陽明腑實”所致,甚則出現“邪入營血,內陷心包,氣陰耗傷”之變證,救治原則為“清熱解毒,通腑瀉熱”,若出現重證變證,則根據證型,運用“清營涼血,醒神開竅,益氣養陰”等治法,強調以治痰之法貫穿救治始終,并以柴芩溫膽湯為基礎,化裁出柴芩承氣湯。
方藥:柴芩承氣湯化裁:柴胡12 g,黃芩12 g,大黃15 g(開水泡服),芒硝15 g(沖服),枳實12 g,厚樸12 g,木香9 g,茵陳蒿15 g,梔子10 g,丹參15 g,車前草15 g,金錢草30 g,生曬參20 g(另煎),甘草6 g。方法:水煎,每次100 mL,每日2次,鼻飼及灌腸。在救治過程中,辨證使用中藥針劑:茵梔黃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注射用清開靈、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并聯合應用現代醫學“抗感染、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等原則,做到“細菌,內毒素,炎性介質,器官保護并治”,在多個環節上阻止病情進展,終使許多急危重證救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