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波 周勝紅
關鍵詞:中風;金元時期;針灸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106-03
近年來中風的發病率日趨增高已成為當前嚴重危害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常見病,并且有著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很多患者因此而致殘,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針灸治療中風因其療效好、起效快、創傷小、療效持久等優點廣泛的被臨床所采用,并成為中風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
1對中風病名的認識
“中風”一詞始見于《內經》,其內類似的中風病的病名還有“薄厥”“大厥”“暴厥”“煎厥”“仆擊”和“偏枯”等。關于中風的病名,歷代醫家對其稱謂有所不同,概括起來有:大厥、暴厥、煎厥、薄厥、中風、非風、類風、目風、首風、腦風、偏風、片風、癢風、內風、微風、漏風、狠腿風、勞風、風鼓、風癢、風爵、風痹、風氣、風癔、風口、風痱、風懿、風偏枯、擊仆、偏枯、巔疾、真中、卒中、類中、陰中、陽中、暗瘁、偏枯、偏癢、偏癱、半身不遂、癱緩、癱瘓、左癱、右瘓、仆擊、瘩癢、暴瘩等。金元時期有王履《醫經溯洄集》提出真中風、類中風[1]。劉守真則直接冠以“卒中[2]”?!度数S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嚴氏濟生方》等中有偏枯,風痱,風懿,風痹。這些病名在歷史的不同階段起著重要作用,對于當今學習和掌握中風的發病原因、病理機制、臨床表現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2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風的病因多種多樣,金元以前多以外風立說,如宋《濟生方》中就曾提出過中風是由外邪侵襲而致:“中風在傷寒之上,為病急卒[3]?!贝送膺€有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孫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諸風》、王燾《外臺秘要》及宋代《和劑局方》等,皆強調外受風邪,而致中風。
醫學發展到金元,跨進了全面更新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思想異?;钴S,各類學術思想競相爭鳴,無不自成體系。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擺脫了前人“外風”理論思想的束縛,提出以“內風”為主的學說。如李杲在《醫學發明》提到:“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4]?!?/p>
2.1熱極生風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指出:“凡人風病,多因熱甚[1]”其認為中風是由于火熱生風,風火相煽,氣血上逆,神明擾動而成。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中提出:“所以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風爾,由于將息失宜……[1]”。首先對外風說提出了異議,創熱極生風論。其認為中風病的本質在于熱。《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中指出:“凡肝木風疾者,以熱為本,以風為標[4]”,將中風內熱的原因概括為五志過極化火和水不制火,“而心火暴甚……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1]?!痹凇端貑栃C原病式》中指出:“所以中風癱瘓者……由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而卒倒無所知也[2]”。從而開創了內風致病的先河。
3.2痰濕生風朱丹溪等認為中風是由痰濕阻滯而成。在《丹溪心法》中說:“半身不遂,大率多痰[5]。”陰虛、血虛、濕熱等致病因素煉而成痰,并由痰生熱,由熱生風?!栋Y因脈治》中說:“陰虛則熱,熱則風生,風火相搏,痰涎自聚,不由外邪,其病自發;或膏粱積久,濕熱之氣,上熏成痰,迷其心竅,亦能倒仆,而成內傷之癥[6]?!薄兜は姆ā罚骸爸酗L大率主血虛有痰[6]”?!栋Y因脈治》:“或氣凝血滯,脈痹不行;或胃熱生痰,流入經隧,踞絕道路,氣血不得往還;或浩飲所傷,酒濕成癱,則半身不遂之癥作矣[6]。”還明確了對血虛生痰的治法是先治痰后治血,《丹溪治法心要》“大率主血虛、有痰,以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作血虛挾火與濕,大法去痰為主[7]”。并明確了根據其地域的不同中風的病因也有差異,《丹溪心法》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5]?!?/p>
2.3氣虛生風李杲則提出正虛則邪中是中風的主要病因,強調中風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邪趁虛而入,影響氣血運行,筋脈失養,而發生偏身不用等病證?!镀⑽刚摗の柑撛獨獠蛔阒T病所生論》中有“邪之大者,莫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后賊邪得入矣[8]。”由此可見中風是由正氣虧虛而成,但也不排除外風的影響因素,說明中風是由正虛和外感風邪共同作用的結果。提出了中風的易患人群為“氣衰”者多。其在《醫學發明》中說:“凡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形盛氣衰如此[3]。”
綜合各家所論,該時期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主要有:熱極生風,痰濕生風,氣虛生風,病因雖異,然其非“外風”的觀點都是一致的。王履在《醫經溯洄集》中提到“三子之論,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彥修主乎濕,凡以風為虛象,而大異于昔人矣[2]?!庇钟?“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2]。”總結性的從病因上提出了真中風與類中風的區別。由外風入中所致的病證是“真中風”,而河問、東垣、丹溪以內風立論的中風應是“類中風”,從病名上明確強調了中風有內因、外因致病之別。
3對中風治療原則的認識
3.1金元以前的治療金元以前大多以外感風邪立論,治法上偏重疏散外風、補益氣血、散邪化痰、通腑瀉濁、開竅啟閉、回陽固脫等。如嚴用和的中風先調氣,陳自明的“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是也[9]”,陳言的祛風化痰、通經疏筋,許洪的通關開竅、排風活絡等,皆是以去外風為主為中風的治療原則。
3.2金元時期的治療原則金元時期,劉完素主火,主張用寒涼藥除郁泄熱,開結通滯,散風宣通氣血。李杲主氣,以理氣開郁、疏通經絡,以治氣中。朱丹溪主痰,治法以祛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兼瀉心火,補腎水。而王履總結前人治法經驗,根據“真中風”與“類中風”的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治法。《醫經溯洄集》:“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三子所論者,自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癥……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2]?!?/p>
4治療方法
4.1分經論治金醫家劉完素,提出分經論治。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中有:“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4]?!碧柦浿酗L:“中風無汗惡寒……宜針太陽、至陰出血,昆侖、陽蹻。中風有汗惡風……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4]。陽明經中風:“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宜針陷谷、刺歷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刺歷兌者,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4]?!碧幗浿酗L:“中風無汗,身涼……宜刺隱白穴,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4]?!鄙訇幗浿酗L:“中風有汗,無熱……宜針太溪。此證少陰經中風也[4]。”少陽、厥陰經中風:“中風六證混淆,系之于少陽、厥陰?;蛑潝佂?,或麻木不仁……又分經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也[4]。”
4.2大接經針法張元素,曾提過大接經針法,“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又有羅天益《衛生寶鑒·卷七·中風門》也記載了“大接經針法”,即“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二法。皆取十二經井穴。“從陽引陰[10]”法,是從足太陽井穴至陰開始,依次取涌泉、中沖、關沖、竅陰、大敦、少商、商陽、厲兌、隱白、少沖、少澤,刺完十二經?!皬年幰朳10]”法,從手太陰井穴少商開始,依次取商陽、厲兌、隱白、少沖、少澤、至陰、涌泉、中沖、關沖、竅陰、大敦,刺完十二經。依次針刺十二井穴,疏經通絡,使陰陽經脈得以相接。
4.3巨刺法王國瑞在《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磐石金直刺秘傳》首次提出了“中風半身不逐,左癱右瘓,先于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有病足手,宜瀉不宜補……[11]”。是巨刺法在針灸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對中風的治療起到了很深遠的影響[12]。
4.4選穴總結總結金元醫家優選針灸治療中風病的主要選穴為:百會、囟會、曲池、地蒼、頰車、地倉、偏歷、后溪、腕骨、中沖、勞宮、外關、中封、陽陵泉、神門、環跳、沖陽、列缺等穴位。隨證加減:若見半身不遂、身偏不用,可用風池、偏歷、后溪、腕骨、外關、中封、光明、環跳、陽陵泉、曲池等穴。若見中風昏不知人神智失常,可用勞宮、神門、等穴。若見中風口眼歪斜,可用沖陽穴。若見中風不語舌強,可用百會、中沖等穴。若見中風手足不開、筋緩,可用曲池、腕骨、列缺等穴。若見中風半身麻木手腕無力可用列缺穴。
5小結
本文以中風、卒中、偏枯、偏風、偏癱、半身不遂、身偏不用等為關鍵詞,通過對金元時期中醫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總結了金元時期醫家對中風病因病機認識上的演變,并歸納概括了該時期針灸治療的特點,以便更好的服務于針灸臨床。
參考文獻:
[1]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注釋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2]元·王履.醫經溯洄集[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張年順.李東垣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4]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5]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6]何亞勛.癥因脈治注釋[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8]金·李杲.脾胃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10]元·羅天益.衛生寶鑒[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11]元·王國瑞.神應經扁鵲神經針灸玉龍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0.
[12]石學敏.腦卒中與醒腦開竅[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