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梅
關鍵詞:肺癌;痰瘀;化痰活血法
中圖分類號:R2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113-02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臨床表現屬于中醫學“肺積、咳嗽、咯血、胸痛、痞癖、息賁”等范疇。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增長迅猛,已成為我國城市人口中因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隨著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認識的不斷深入、療效的不斷提高,其在改善腫瘤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方面積極發揮著作用,療效得到廣泛認同。肺癌的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筆者認為,痰瘀既是肺癌的致病因子,又是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對肺癌以化痰活血法論治,在臨床上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1中醫理論對痰瘀與肺癌的論述
中醫學認為,“肺主氣”、“肺朝百脈”,人體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全賴氣的推動。痰為臟腑功能失調,體內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凝聚而成。朱丹溪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沈金鰲說:“人故其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又說“痰為百病之源,百病皆由痰成也”?!峨s病源流犀燭·積聚瘕痃癖源流》指出:“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毖}瘀阻,亦可導致津液輸布障礙,水液停聚成痰。王清任認為:“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洪廣祥[1]認為由瘀致痰,痰瘀互結是肺癌發生的基本病理。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受外邪侵襲,宣發肅降失司,津液輸布不利,壅結為痰,氣機運行不暢,血行滯而成瘀,痰瘀交阻,日久逐漸形成腫塊?!疤抵疄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病及臟腑經絡,滯留于肺,導致肺氣壅滯,氣滯血瘀,久而形成腫塊。臟腑虛衰、七情六淫、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均可致生痰瘀。古人云:“怪病責之于痰,怪病責之于瘀”;“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陳玉琨[2]認為,痰瘀既是痰毒侵肺,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正氣內虛、邪毒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因而痰瘀貫穿于肺癌的整個發病過程。痰瘀阻肺是肺癌發生的一個重要病因病機[3].。
2關于肺癌多痰瘀的臨床研究觀察
周偉生[4]收集56例本院2004年3月—2005年9月間經病理證實的中晚期周圍型肺癌,中醫辨證分組為肺郁痰瘀、脾虛痰濕、陰虛痰熱、氣陰兩虛4種證型,結果發現4種證型中以肺郁痰瘀型多見(37.5%)。吳玉生[5]觀察晚期非小細胞肺癌124例,辨證屬于痰瘀內阻型者68例(為54.8%),而且不論早中晚期,大多有痰瘀內阻,中晚期癥狀尤為突出。陳群等[6]在肺癌入選病例的舌象觀察中,46.84%的肺癌患者出現瘀血舌象,且與年齡無關,其中舌下絡脈迂曲擴張表現最多,隨著病程的進展,出現瘀血舌象的比例上升,且轉移組瘀血舌象的出現率較非轉移組高。劉永惠等[7]通過對比77例原發性肺癌患者(50例為轉移,27例未轉移)與2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發現肺癌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肺癌轉移者尤為顯著。金莉[8]認為腫瘤細胞可以表達出特殊不依賴因子Ⅶ而直接激活因子Ⅹ的酶,稱癌促凝素。這些因素導致血液中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升高,表現高凝狀態。這種高凝狀態,歸屬于中醫血瘀范疇。經過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認為痰瘀與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轉移具有相關性。柴可群等[9]認為,肺癌痰證患者有較突出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其所反映的血漿流動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和成分異常,體現了中醫關于津液成痰理論的唯物觀和痰的物質性。其還認為,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著“低免疫、高血凝”狀態。其血液流變和微循環的改變,主要是血液中Fib含量明顯增多、血漿粘度增大,血液粘滯性增高;微循環血液流速緩慢,紅細胞聚集明顯,這種情況增加了癌瘤向組織浸潤的可能性,有利于癌細胞生長,且血液流速減慢腫瘤細胞易停留在局部形成轉移灶。這些研究觀察表明,在肺癌的辨證論治中,應重視痰瘀這一病理因素,重視化痰活血法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3化痰活血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機理與應用
肺氣上逆,痰瘀內阻型,證見:咳嗽、痰多或兼有血痰,胸痛有定處,胸悶氣促,喘息不得臥,納呆口粘,面色、唇甲暗,舌黯淡或有瘀斑,苔白或淡黃而厚膩,舌下靜脈粗大怒張或伴粟粒狀增生,脈弦細滑或澀。治宜降氣化痰,化瘀散結。方以蘇子降氣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脾虛痰濕,痰瘀互結型,證見:咳嗽、痰多或兼有血痰,胸痛有定處,胸悶氣憋,納少腹脹,神疲乏力,浮腫,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齒印或有瘀斑,苔白或淡黃而厚膩,脈濡緩澀或濡滑澀。治宜益氣健脾,化痰活血。方以六君子湯、導痰湯、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肺虛痰瘀,郁而化熱型,證見:咳嗽少痰,痰中帶血,胸痛,局部腫塊灼熱疼痛,心悸氣短,胸部憋悶,發熱或五心煩熱,口渴尿赤,大便干結,舌暗紅或舌紅有瘀斑,苔黃膩,舌下靜脈粗大怒張,脈弦滑數或澀。治宜清熱潤肺,化痰活血。方以百合固金湯合復元活血湯加減,合用犀黃丸。
化痰軟堅散結常用藥物:海藻、昆布、夏枯草、魚腥草、瓜蔞、金蕎麥、生牡蠣、山慈姑、貓爪草、天葵子、南星、半夏、白芥子、石見穿、龍葵、天漿殼、石上柏、山海螺等。柴可群等[9]認為,化痰軟堅藥物能抑制腫瘤細胞的DNA合成,能阻止實驗性腫瘤生長,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亦可能有減少或控制惡性腫瘤周圍炎癥分泌物的作用,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提高。如馬兜鈴中的馬兜鈴酸具有抗癌、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作用;桑白皮體外試驗對肺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在70%~90%左右。
活血破瘀散結常用藥物根據不同的證候而有側重。氣滯血瘀者,常用川芎、郁金、王不留行、八月扎、劉寄奴、姜黃等;血瘀兼血虛者常用當歸、丹參、雞血藤、赤芍等;瘀血疼痛甚者,常用延胡索、五靈脂、乳香、沒藥、血竭等;瘀血凝滯,結聚成塊者,常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土鱉蟲、炙鱉甲、炙穿山甲等。須注意的是,當血瘀而伴有痰中帶血或咯血時,應在適當應用活血藥物時,隨癥應用涼血止血藥如地榆炭、側柏炭、白茅根、丹皮炭等;化瘀止血藥如三七、蒲黃炭等;收斂止血藥如白及、藕節、血余炭等。柴可群等[9]認為活血化瘀藥物抗腫瘤的機理主要為:①對腫瘤細胞的抑殺作用,如莪術、三棱、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水蛭、穿山甲等對動物腫瘤模型均有抑制作用,大黃素對人體肺癌A-549細胞的分裂有明顯抑制作用;②對抗腫瘤細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癌栓的形成,減少血栓對癌細胞的保護,有利于機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清除;③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降低纖維蛋白含量,增加纖維蛋白溶解,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及血液高凝狀態,使癌細胞處于抗癌藥及機體免疫功能控制下,以提高療效,如桃仁醇提取物有顯著的抑制凝血的作用;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殺滅癌細胞。
4討論
以上已證實了痰瘀互結是肺癌發生的基本病理,化痰活血法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但在臨床運用時要始終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在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等扶正法的基礎上,結合化痰活血、理氣散結、清熱解毒等祛邪法治療,且在使用活血藥物時尚須注意,因活血化瘀藥物常有耗氣傷陰之嫌及引動出血之弊,故陰虛火旺及血熱氣虛患者應慎用。盡管如此,在扶正培本的過程中,若不加以理氣活血,易致氣血壅滯;在運用清熱解毒法治療時,易致寒凝血瘀。因此在辨證論治過程中,重視化痰活血法的恰當運用,必能取效。
參考文獻:
[1]洪廣祥.治療晚期肺癌的經驗[J].新中醫,1996,28(3):3-5.
[2]陳玉琨,蔣梅.肺癌的中醫治療[J].新中醫,1999,31(5):31-32.
[3]王燕,李永浩.肺癌的中醫治療規律探討[J].新中醫,2007,39(5):92-93.
[4]周偉生,楊賢衛,何蓉.中晚期肺癌臨床分期病理分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8):1436-1437.
[5]吳玉生.肺癌病因病機與臨床治療[J].新中醫,2005,37(8):3-4.
[6]陳群,徐志偉,陸艷.79例肺癌患者瘀血舌象臨床觀察研究[J].國醫論壇,2005,20(3):10-11.
[7]劉永惠,鄧景元,楊曉峰,等.肺癌及其轉移患者微觀血瘀證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3,18(2):1-3.
[8]金莉.血液高凝狀態血小板與惡性腫瘤及其轉移關系[J].實用癌癥雜志,2003,18(5):559.
[9]柴可群,王德玉.化痰祛瘀解毒在肺癌治療中的運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3):110~111.
(收稿日期: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