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浩 李正 尹文濤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5)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工業化、城鎮化戰略任務的開展,迫切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辦學模式創新能力不足、職業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沒有形成清晰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產教脫節現象突出等)亟待改善,國家把“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把社會力量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突破口。
在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職業教育模式”“堅持工學結合,引導社會各界支持職業教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用改革的辦法辦好職業教育,提出促進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引導社會力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國家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這里所講的“社會力量”區別于政府行為,它包括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及個人。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些成就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是密切相關的。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在師資、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政府財政對高職院校的投入比例較少,高等職業教育經費制度(企業承擔教育經費制度)還不夠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還不健全,嚴重制約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優化投資結構,根據“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高等職業教育,分擔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成本,調動全社會支持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1.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探索依托企業辦學的發展之路
國家、行業、企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受益者,有責任和義務分擔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本。鼓勵社會資本以投資辦學、集資辦學、合資辦學等方式投資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建立多元化投資辦學機制。社會資本興辦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有利于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有利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等教學模式的推廣,有利于職前教育、職業教育、職后教育等多層次辦學格局的建立,有利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內涵式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技能考核評價中心建設、思想教育基地建設),從根源上解決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為企業培養一線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社會資本興辦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兩種類型:獨資的民辦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民辦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高等職業教育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設立各種形式的教育基金(投資基金),募集社會資金,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投資;二是社會資本直接投資高等職業教育,采用股份制形式,組成董事會和監理會,對院校進行管理和決策,優化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治理結構。
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高等職業教育,逐步完善教育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市場在高職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強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分類管理,把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建立健全民辦高等職業教育中服務購買、助學貸款、捐資助學等各項制度,逐步實現規范化;建立和完善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的稅收制度,如對投入教育的資金實行稅前扣稅,對校企合辦的實驗實訓基地給予稅費政策的優惠,對社會資本興辦的職業院校給予適當的補貼,同時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各方的責任與權利。
2.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高等職業教育
鼓勵企業以資金、設備、人員等方式,以股份制的形式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實踐校企合作。鼓勵社會資本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創建多種形式的辦學聯合體,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機制,如“引企入校”、“辦校進廠”、“企業辦校”、“校辦企業”、“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學徒培養”等。積極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高等職業教育模式,開展混合制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試點,允許社會資本通過購買、承租的方式參與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改造。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應從自身定位和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走集團化發展之路,整合教育資源,組建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為骨干、以社會資本為依托的區域性、專業性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優化配置,探索集團化運作的方式方法。
3.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捐贈模式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捐贈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捐贈較少。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捐贈屬于公益捐贈行為,具有無償性、非行政性和社會公益性等特點,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社會捐贈,有利于緩解高等職業教育經費緊張的問題。
完善社會捐贈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鼓勵組織、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捐贈行為的稅收政策,確定合理的減免稅比例,規范捐贈行為,監督資金的使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采取相關措施,建立透明的監督機制,提升社會信任度,提供社會服務,實現捐贈人的社會價值;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如設立校友會、理事、獎學金、以校友命名建筑物或合作設立的研究項目,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捐贈體系。
4.創新融資形式,探索高職院校基礎設施融資的新模式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建設項目可以探索BOT(建設—經營—轉讓)、BOOT(建設—擁有—經營—轉讓)、BOO(建設—擁有—經營)等廣泛用于公共設施投資項目的融資形式,鼓勵社會資本以更靈活的方式參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基本建設項目,優化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資產結構,增強學校辦學活力。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作為社會組織,如何完善治理結構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資本進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投資主體和運行體制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完善治理結構,主要是明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治理主體與相關利益者的權力、義務關系。
構建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產權制度,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是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必然選擇。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結構的關鍵是明確出資人的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情況下權利、責任、義務關系,即建立合理的“委托—代理”關系,涉及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
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高等職業教育,職責明確的治理結構是必不可少的。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采取股份制形式,按照出資比例組成董事會,在強調高等職業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實現高等職業教育非盈利性與社會資本盈利性的融合;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賦予獨立法人地位,把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開,實行董事會下的校長負責制,引入市場化治理機制,以管理層的收益、崗位競爭等激勵方式來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從規模發展到內涵式發展的轉變,教育模式的創新日益成為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如何實現產學結合、完善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創新管理模式,成為教育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在國際高等職業教育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 “雙元制”、CBE、TAFE等幾種典型的辦學模式,德國的“雙元制”(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共同完成職業教育任務的一種教育模式)是其中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國目前實施的是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模式(由學校來實施的職業教育形式),其特點就是以政府為辦學主體,帶有強烈的學科本位色彩。應借鑒國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緊跟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潮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引導行業、企業等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改變“學歷型”的教學模式,探索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課程設置、教法選擇、評估等)、企業發展需求、行業協會對資格認定三部分組成的 “市場為導向、能力為中心”的新模式。圍繞高等職業教育同社會需求相適應這一核心問題,引入行業與企業參與和制定學生培養方案、資格認定框架,確保高等職業教育同社會發展需求的統一,激發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在國外稱之為“合作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適度參加相關的實際工作。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工學結合不但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更要求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發揮作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一種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部門共同育人的產學教育模式,是當下廣泛提倡的職業教育模式。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引導企業與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開展廣泛的合作,以工學結合的方式參與校企合作,其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規范企業行為,確立“企業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這一理念,引導企業把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自己的企業行為來對待。
探索“學工交替”模式(由學校制定交替學習的時間表,校企之間實現對人才需求的共同規劃)、“訂單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實驗實訓標準,實現招生與實踐的同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產學研結合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強化校企間資源的融合)、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發展計劃)。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型的需求,設置符合社會發展的專業,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三方共贏。
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就是以行業組織作為管理和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行業組織指兩類:一是行業協會(了解行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熟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二是以行業人員為主構成的行業委員會。行業組織是介于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非營利性中介組織,是連接三者的紐帶。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規避的是以企業作為單個個體參與職業教育存在的風險,在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要促使高等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必須完善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
以行業為主導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強調行業組織在管理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主導高等職業教育的宏觀決策;管理、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情況;制定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相關的計劃、規范和標準,準確反映社會需求,夯實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適應的基礎;解決高等職業教育與生產部門、行業需求相脫節的矛盾等等。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轉變政府職能,準確定位,實現政府與行業組織之間的權限劃分,推動行業參與職業教育;建立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行業協會舉辦、管理高等職業教育的能力,培育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意識。
總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產業升級也呼吁高等職業教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如何引導社會力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探索符合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1]楊勇,董顯輝.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基于國際高等教育標準分類(2011)[J].高等職教論壇,2013(19):29-33.
[2]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閆寧.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2(5):79-82.
[4]王子南,馮水蓮.現代學徒制與我國職業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J].職業教育,2013(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