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康苗苗
摘 要:從2010年起,加拿大對原住民英語課程進行了改革,課程教學注重貼近原住民文化生活,關注那些能夠提供原住民真實“聲音”的文本材料。改革內容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參與和創造口頭文本,了解口頭傳說的意義;熟悉特定文本與具有原住民色彩的世界觀之間的聯系;文本學習要符合原住民教學方法;立足不同文化視角來理解文本,包括當地原住民視角。這對我國英語教學具有借鑒意義,即在教學中應注重立足本土、協同教學、通力合作、融洽互助、平等相待。
關鍵詞:加拿大原住民;英語課程;改革;原住民文化
位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人口成分較為復雜,受早期殖民統治等歷史因素的影響,加拿大境內近一半原住民皆居于此[1]。因此,針對原住民的英語教學始終是當地廣泛關注的問題。2010年,該省開展了原住民英語課程改革;同年春天,關于課程及其配套的教師資源指南在全省的試點學校得以推廣。新課程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注重呈現原住民真實生活場景。
一、學習原則
一方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原住民英語課程改革以原住民英語10級(EFP 10)和原住民英語11級(EFP 11)為藍本,開發了省級課程。課程的設計遵守和其他省級課程一致的學習原則:一是學習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二是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速度有所不同,應有所差異地施教;三是學習是個體過程,也是群體過程,應注重兩者的相互影響。
另一方面,課程設計遵循原住民的學習原則,主要是以下五點:一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身、家庭、社區等的福祉;二是學習是整體性和經驗性的,在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進行;三是學習包括對個體行為后果和原住民本土知識作用的認識;四是學習需要付出耐心和時間,并承擔責任;五是學習過程中需要認識到一些知識是神圣的,這些知識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共享[2]。這些學習原則包含原住民社會中所盛行的多種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共有要素,同時體現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學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背景、興趣、能力和需求。在課程實踐中,這些原則需要整合到學習成果評定指標中。
二、關鍵特征
原住民英語課程的關鍵特征是關注那些能夠提供原住民真實“聲音”的文本材料,即由原住民創造或參與創造的歷史或當前的文本材料。同時,文本材料必須能夠表現原住民的風格,這也體現了文本資料對真實性的強調[3]。通過課程的關鍵特征,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學習中,了解每一文本產生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對于學生理解文本非常關鍵。
第一,參與和創造口頭文本,了解口頭傳說的意義。重視口語能力發展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所有英語課程的重要特征,但是,在原住民英語課程學習中,口頭文本的學習尤為重要。了解口頭傳說被認為是學習原住民文化的關鍵,而且要想學好EFP 10和EFP 11,讓將學生體驗第一手的口頭傳說和口頭文本甚為重要,如對故事、歌曲、演講、戲劇的體驗。需要指出的是,許多真實的口頭文本知識及其掌控權只存在于當地原住民社區,因此,需要建立課堂和原住民社區之間的穩固聯系。
第二,熟悉特定文本與具有原住民色彩的世界觀之間的聯系。有效實施EFP 10和EFP 11課程,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土地和環境的關系;二是知識的本質,即誰掌握知識,什么知識有價值;三是長輩的作用;四是個體、家庭和社區之間的關系;五是殖民化和非殖民化經歷,例如其對住宅、學校、存款準備金制度、土地所有權等的影響。[4]
第三,文本學習要符合原住民教學方法。一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例如,支持學生以相互尊重和多樣化的方式來學習,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個人責任感。二是注重體驗式學習。例如,結合使用文字和學習符號的機會,讓學生在內化、記憶和介紹口頭文本的基礎上,創造他們自己的口頭文本,或者讓學生通過田野研究、采訪、演講等方式,間接參與到當地原住民的社區活動中。三是培養平等看待自我和他人的意識[5]。例如,創設一種重視每個成員貢獻的課堂環境,給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提供時間和機會為團隊進步作貢獻。四是認識到團隊合作的價值。五是愿意采用遞歸方法研究文本。例如,愿意多次重溫相同的文本。六是支持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戲劇、藝術、媒體、舞蹈等方式表達對文本的理解。[6]
第四,立足不同文化視角來理解文本,包括當地原住民視角。一方面,課程主要關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原住民的“聲音”;另一方面,讓學生有機會去學習那些反映加拿大其他地方和全世界其他原住民視角的文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需要慢慢認識到全球原住民的多樣性。在原住民英語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包含原住民現實生活的各方面的文本,如性別、種族主義、對財富和貧困的闡釋、公德心。這種課程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學習文本的機會。[7]
三、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存在著多種本土語言體系。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在我國教學體系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與此同時,英語課程和英語學習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加拿大原住民英語課程的改革可對我國英語教學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一)立足本土:充分利用當地文化
EFP 10和EFP11課程為每位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探索主題和文本的機會。這種靈活性允許教育工作者自由規劃他們的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特殊要求,還可以應對不同情境。具體到我國來講,英語的教學要利用好當地文化。其一,教學內容要多利用當地故事和文本,用當地文化來開展英語課程,這種教學所隱含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其二,教師應建立一個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支撐體系,加強與當地居民的聯系,創設真實的社會文化場景。其三,要認識到文化協議的重要性,通過合作、協商和溝通獲得文化資源的使用許可,如博物館、圖書館等,使用當地文化資源開展教學。
(二)協同教學:鼓勵監護人的積極參與
在EFP 10和EFP 11課程的評定中,學校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是,在學生學習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過程中,家庭起重要作用。因此,監護人可以通過在家里支持、豐富、拓展學校課程等方式,發揮其作用。具體可從以下三項措施著手:其一,學??梢园颜n程和教師情況告知監護人,幫助其掌握學校教育信息;其二,學校把學科規定的學習要求告知監護人,鼓勵其在家中及時督促學生;其三,學校要響應監護人的要求,與其及時溝通,討論單元計劃、學習資源等。
(三)通力合作:加強與社區的聯系
EFP 10和EFP 11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可以借鑒原住民社區中的長輩和其他知識分子經驗和智慧的機會。這種支持和參與非常寶貴,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恰當地把關于原住民的文化和知識帶進課堂。
我國英語課程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建立和完善本土化英語課程。這需要學校和教師利用各種資源,加強與社區的聯系,與當地居民進行合作,尋求教學內容支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支撐網。這可以幫助教師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參與性的和經驗性的學習,促使課程內容當地化。第二,建立和完善學校-社區支撐網絡。在與當地社區及其主管部門建立聯系之前,教師可咨詢其他教師(如在其他地區有過英語教學經歷的同事)的經驗[8],以多視角認識英語課程,利于和當地社區接觸。
(四)融洽互助:創建積極的課堂氛圍
教師有責任建立和創設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其中可以積極地學習和討論關于英語的話題。第一,在參與小組討論之前,要給班級成員足夠的彼此相處的時間和機會。教師要鼓勵學生彼此之間以積極的、相互尊重的和支持的方式相處,做好準備去協調任何可能引起爭議的討論。第二,為課堂討論設立明確的規則,表明對觀點多樣性的尊重。第三,積極課堂氛圍的創設一定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如討論不能帶有歧視,要遵循學校規章制度等。教師應熟悉相關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第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有關英語學習觀點的引導。
(五)平等相待:接納所有學習者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學校中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背景、學習興趣和能力,其英語課堂教學注重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第一,教師應該確保英語課堂教學和課業評估能反映出對個體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認識,并采用積極的方式,公平對待所有學習者。第二,課程目標的設定要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因材施教。一方面,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目標;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采取調整目標等策略照顧那些英語學習確實有困難的學生,以增強其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不列顛哥倫比亞[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不列顛哥倫比亞,2015-04-03.
[2][3][4][5][6][7]Ministry of Education,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English 10 and 11 First Peoples Curriculum[R].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2010.
[8]錢曉霞,賈愛武.加拿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師專業化發展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4(5):87.
編輯 郭偉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