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試圖從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重作用探討造成中國貧富分化的原因,利用中國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對貧富差距的影響,同時由于國外市場可以影響國內市場,計量模型引入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的交互項考察兩者的綜合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貿易的深化增加了貧富分化,勞動要素分配份額的提高可以減弱了貧富差距,并且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作用。為防止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應該建立起偏向于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體制。
關鍵詞: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貧富差距
一、 引言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1978年發起中國采取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通過37年的實踐,中國的貿易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僅2013年,我國的進出口額已為4.16萬億美元,占同年GDP的7.3%。尤其是以廣東為代表的東部省份,進出口額達到1.09萬億美元,通過計算,貿易依存度高達108.7%。國際貿易已經是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開展對外開放政策后的三十幾年,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同期的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從一個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快速地成為貧富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并且貧富分化現象不斷加深。根據2012年9月公布的胡潤富豪排行榜,中國1 000位頂級富豪的平均財富達8.6億美元。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富豪數量為全球第二,稍少于美國,美國為409人,中國為349人,但10億美元以上富豪,中國為212人,美國為211人,居于世界之首;另一方面,世界銀行把每天的人均消費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歸于貧困人口,按照這個標志中國已經成為超級貧困國家,貧困人口已經高達2.5億。部分學者和研究機構測算的2010年基尼系數為0.61,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2012年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90、0.481、0.477、0.474,雖然比0.61低很多,但是仍然超過了國際標準的0.4的警戒線。
我國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出現貧富分化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分化的關系不可忽視。在全球范圍內,初次收入分配中資本所份額呈現增長趨勢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大多數文獻對此結論達成共識(白重恩、錢震杰,2009;黃憲海、徐圣,2009;李稻葵等,2009,呂冰洋、郭興旺,2012)。
從理論上說,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國際貿易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勞動工資,可以減輕貧富分化,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可能會產生較高的調整成本,面臨更多的國際不確定性的沖擊,資本由于比勞動擁有更靈活的流動性,往往會獲得優與勞動的收入分配,資本所有者將獲得更高的收入,這些因素往往會加劇貧富分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斷擴大的國際貿易是增加還是減輕了我國的貧富差距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基于要素收入分配是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試圖運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對國際貿易對我國貧富差距的影響進行計量分析。綜合考慮,國際貿易多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中國的貧富分化?其影響途徑是什么?要素收入分配如何在他們之間發揮作用機制?
二、 文獻綜述
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通過開展貿易自由化實現了經濟騰飛,但是在現實經濟問題中,對外開放的潛在不良后果也備受爭議,而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是其中爭論的焦點之一(Anderson,2005)。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機制是多方面的,首先應該明確收入主要從其提供的要素獲得的,要素收入分配必然成為是聯系國際貿易與貧富差距的重要中介。本文試圖關于貿易開放對國內個體貧富差距的影響作出理論和經驗分析。
在HO理論分析框架下,著名的SS定理得出:關稅的存在,使得國際貿易可以增加受保護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報酬。所以由于關稅的存在,稀缺要素的報酬比正常要素的報酬要高出很多,隨著貿易自由化不斷加深,關稅逐步降低,受保護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報酬也下降。因此,貿易開放將會縮小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
但是后續的理論和實證對該結論提出了雙重的挑戰。Ravallion和Chen(2004)通過比較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后家庭收入的變化,發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提高了家庭收入,總體不平等卻沒有變化。Shangjin Wei(2003)的研究與Chen和Ravallion(2004)不同,他發現貿易與不平等的下降聯系密切。Gourdon等(2006)對收入分配的研究中發現國際貿易是通過生產要素的相對需求的變化,進而引起要素的預期報酬率影響收入分配的。
收入不平等問題在國內學術界一直是研究熱點,但是大多數文獻從經濟發展戰略,制度轉型,社會保障、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等為出發點。徐水安(2003)利用動態兩要素模型,考察了中國加入WTO后個人收入差距的變化,該文發現入世后中國的收入不平等有所改善。趙瑩(2003)在計量模型中引入了教育、失業率、轉型戰略等變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的對外開放有擴大中國的個人收入差距的趨勢。萬廣華(2006)和劉力(2005)從全球化視角分析了地區層面收入差距問題。
張莉等(2012)利用跨國經濟數據,證實了在國際貿易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要素收入向資本傾斜,特別是2000年后,資本收入份額增長的趨勢在發展中國家愈加明顯,。
陳景華和劉慶林(2013)從貿易影響收入分配的傳導機制上梳理了國內外文獻,主要傳導機制有:要素稟賦差異,要素專有性和流動性的不同,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等等。
郭興旺和呂冰洋(2012)指出,部分因素在統計上明顯與收入差距相關的變量,也許并不是直接產生影響,而是通過要素收入分配的機制發揮作用的。比如章奇等(2004)研究認為,金融進步之所以能夠影響收入差距,實際上 是金融受限首先影響到要素收入相對報酬,進而才影響到收入差距。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低估國際貿易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單獨用國際貿易和要素收入分配解釋收入差距。國際貿易是影響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要素收入分配是導致貧富差距的主要途徑。
綜上所述,由于使用的數據,研究角度以及方法的不同,關于貿易與貧富差距的關系的結論也并不一致,研究機理也紛繁多樣。本文對1997年~2012年中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三者之間關系。此外,本文在一下三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1)本文專注于分析國際貿易通過生產要素報酬的分配影響貧富分化的機制;(2)使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作為樣本,大大增加了樣本數量,提高了模型估計的有效性;(3)把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前人的研究有機結合,對控制變量進一步謹慎篩選,避免控制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三、 影響機理
假設地區內存在一個2*2的經濟,即使用資本(K)和勞動(L)兩種要素,生產a和b兩種商品,生產函數分別為規模報酬不變嚴格擬凹且遞增的生產函數:Fa(KaLa)、Fb(KbLb)。
在長期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存在,資本和勞動是完全自由流動且可以相互替代的。
達到均衡的時:
在此模型里,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關稅越來越低,資本密集型商品b的相對價格p隨之下降。p的下降導致a部門中勞動收入上升,資本要素的實際收入小幅下降;在部門b的勞動要素報酬更大幅度的下降。
綜上所述,當勞動不能完全流動時,地區內進出口部門的勞動要素報酬趨于下降,該模型表明國際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勞動要素收入下降導致的。
四、 計量模型與數據
根據影響機理分析,我們建立如下計量模型:
rpgit=?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著it(7)
公式(7)中,下標i代表地區,t代表時間,?著it為隨機誤差項。rpg表示貧富差距,tr代表貿易開放度,fs代表勞動要素收入分配比重,X代表其他影響貧富差距的控制變量。不過(7)式并沒有考慮貧富差距的慣性導致的自相關問題,并且,宏觀經濟指標往往存在內生性,所以,我們采用動態面板模型對上式進行調整,計量模型如下:
rpgit=?酌rpgi,t-1?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著it(8)
公式(8)增加了貧富差距的一階滯后項,為典型的動態面板數據模型,所以不能使用OLS、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等面板數據估計方法。本文采取系統廣義距估計方法(system-GMM或Blundell-Bond GMM)對(8)式回歸。System-GMM估計方法的優點有:可以控制被解釋變量的前期值和其他解釋變量與殘差項之間的內生性。
各個變量的含義及測算方法:
1. 貧富差距的度量(rpg)。收入不平等的度量方法有很多,萬廣華(2006)把其歸于絕對與相對之分?;嵯禂稻褪鞘褂幂^多的相對指標,雖然針對基尼系數的算法有許多種類,但是省際基尼系數的算法卻很少,并且這些方法具有不可重復性。參照郭興旺等的通常做法,按照世界銀行指出的城鄉收入差距大致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75%的標準,用省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省際居民貧富差距的替代變量,即:rpg=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
2. 貿易依存度(tr)。本文用貿易依存度來衡量貿易自由化過程,即各省每年的貿易進出口額與各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一些文獻認為應該采用各國的平均關稅水平來度量,但是本文研究的是省際數據,各省之間的關稅水平并不存在差別,所以以關稅水平作為度量指標是不合適的。由于貿易依存度tr是相對指標,所以不受價格因素的影響。
3. 勞動要素分配比重(fs)。關于勞動要素收入分配的測算方法也有很多,本文參考呂冰洋和郭慶旺(2012)的測算方法,對勞動要素收入分配做以下調整:
2003年前各省稅前勞動要素收入=各省勞動者報酬-各省個體業戶創造的營業盈余
2004年后各省稅前勞動要素收入=各省勞動者報酬+各省個體業戶勞動者報酬——各省國有農場的營業盈余。
稅前勞動要素分配份額(fs)=勞動要素收入/GNI
4. 其他控制變量。
(1)教育水平(edu):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教育水平=(小學文化程度人口*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2+大專以上文化人口*16)/6歲以上人口。
(2)壟斷程度(mon):用工業部門增加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所占比重代表。
(3)經濟結構(estr):第三產業產值/GDP。
(4)金融危機(shock):設定時間虛擬變量。以上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統計年鑒》。表1為變量統計描述,表2為相關性關系。
五、 回歸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文構建的計量模型,本部分選取1997年~2012年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對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分化的關系進行了是實證檢驗,計量結果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模型下,國際貿易和勞動要素收入份額顯著影響了中國的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入貿易與要素分配的交互項后,交互項顯著減輕了貧富分化,對貧富分化有相當的解釋力。國際貿易加速了中國的貧富分化,對勞動要素收入的傾斜可以減輕貧富分化。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作用受到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國際貿易增加了勞動要素收入份額,從而導致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得到的貿易對收入差距影響的結果不同,這也充分說明了,諸多實證研究跟理論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國有化程度越高即壟斷程度越高,貧富分化越嚴重,這與現實情況非常文匯,壟斷的超額利潤大大加劇了貧富分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貧富分化,這也許是因為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已經掌握極大資本的人群,所以應該注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經濟結構的變動對貧富分化也有顯著的加劇作用。金融危機減輕了貧富分化。
六、 結論與政策建議
國際貿易的擴大與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了貧富分化的逐步擴大。由于勞動要素的短期不完全流動性,致使勞動要素的收入份額小于資本要素,國際貿易的逐步擴大,使得勞動要素收入份額進一步減少,勞動要素收入減少,資本要素收入增加,從而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在宏觀層面對外開放的總方針不變的情況下,調整要素收入分配,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公平的同時兼顧效率,保證貧富分化不會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關系,不同省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國際貿易和要素收入分配之間進行政府干預,加強對勞動要素收入分配的傾斜,從而減輕貧富分化現象。在微觀層面上,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切實保證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權益,加大稅收向勞動工作者的減免力度,財政上對勞動人民的進行補貼。在貿易自由化的大勢所趨下,中國的貧富分化問題隨著各種措施的實施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對待日益增加的對外開放度,鼓勵要素國際化流動,尤其是加大勞動要素的流動力度,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暫時性失業,積極促進國際勞務輸出,提高勞動收入所得。
參考文獻:
[1] 呂冰洋,郭慶旺.中國要素收入分配的測算[J].經濟研究,2012,(10):27-40.
[2] 李稻葵,劉霖林,王紅領.GDP中勞動份額演變的U型規律[J].經濟研究,2009,(1):70-82.
[3] 黃先海,徐圣.中國勞動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的視角[J].經濟研究,2009,(7):34-44.
[4] 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J].經濟研究,2009,(3):27-41.
[5] 陳景華,劉慶林.貿易自由化影響收入分配的傳導機呀制:一個文獻綜述[J].產業經濟評,2013,(3):86-10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影響因素及戰略”(項目號:11AZD036)。
作者簡介:馬霞(1987-),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發展中國家投資。
收稿日期: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