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萍 李連生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英語示范課存在的種種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著眼于培養學者型教師,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示范課 教學法 出課模式 學者型教師
自從“文革”結束后,改革開放以來,英語逐漸變成中學的一門主科,這是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英語教研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各地舉辦了不同層次的英語教學示范課或稱作公開課活動,以引領教學新潮流,帶動廣大英語教師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該項活動每次都搞得熱熱鬧鬧,精彩紛呈,為英語教學水平的總體提升的確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回想過去近三十年所觀摩的各種示范課活動,總體感覺接地氣的課不太多,學者型的教師也不多見。盡管三十多年來的教學成績有目共睹,但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當然,原因很多。在回首過去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是否可以對英語示范課的出課模式進行反思呢?現就個人拙見求教于方家。
一、英語板書問題不可小覷
近年來,隨著教學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公開課上出課教師的板書越來越少,板書漂亮的也越來越少,和上世紀八十年代英語教師的板書相比,倒退趨勢明顯。主要表現為字母書寫不規范,如小寫字母的t,f,i,j沒有按照筆順來寫,第二筆才應是點或橫,甚至U,V寫的幾乎一個樣,大寫字母X,E,F,H筆順有誤的也很普遍;音標的寫法也不規范,很多教師把音標寫成斜體,甚至按照字母的寫法寫音標,尤其是雙元音的書寫不規范。如果教師都不標準書寫,又怎么期望學生的書寫整潔、美觀、規范呢?所以說,教師練功,首先要練字,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英語教師應當把自己當成初一學生那樣,照著英語抄寫本來練,練好斜體練圓體,否則,教師也逐漸不認識圓體書法了,讀外國人寫的圓體書信都困難了,丟丑是早晚的事。再先進的教學設備也不能代替人的作用。
二、評課的標準跟風現象
由于英語教學法理論不斷創新,在語法翻譯法之后又出現了聽說法、全身反應法、直接法、暗示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功能意念法、自然法、游戲教學法等等,專家把國外教學法引進后,示范課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與國際接軌,與時俱進,往往把示范課的評價和某一理論掛鉤,削足適履現象普遍存在,大搞“拿來主義”。由于把翻譯教學法當成了落后過時的教學法,隨后又有專家提出淡化音標教學,淡化語法教學,淡化翻譯教學,以突出學生的交際能力。幾十年過去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沒有明顯提高,英語課堂的熱熱鬧鬧沒有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反而出現了書寫潦草混亂,學習英語多年還不會用音標拼讀單詞,語法水平下降等頑疾。專家的評課一般都是在一些教學微技能上下功夫,或不勝溢美之詞,夸夸其談,或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吹毛求疵,反正評課專家怎么說都有理,而對教師教學中出現的板書問題,發音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此乃新版“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筆者認為,不同的教學法理論或教學模式沒有優劣之分,應該并存,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某種教學法或教學模式,正所謂教學有法又教無定法。看來當初輕易否定語法翻譯法還真做過頭了。英語中有句諺語說:To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water.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在潑洗澡水的時候連孩子一起潑掉了。這是很難想象的。但是這個俗語真正表達的是:在扔掉你不要的東西時把寶貴的東西也無意間一起扔掉了。我們多年來做得很多事都是對過去全盤否定,損失很大,教訓慘痛。
三、英語示范課的過度表演性亟待糾正
由于從校級公開課開始,校領導就參與各科示范課的評價,為了突出出課的效果,也為了體現師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強,英語示范課往往就采取表演模式。這種不顧實際情況的嘩眾取寵,求賞邀功的做法造成示范課缺乏實際推廣性和具體操作性。英語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一方面是為英語的運用能力提高。筆者認為,所謂英語的運用能力就是指英語的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能力,課堂教學就是通過這五個方面展開練習,最終提高譯的能力。每一模塊的學習都是從單詞認讀,到閱讀理解,到練習掌握,這一認識過程是需要相當時間的,不能超越思維階段。我們看到的示范課,常常剛學的新課,學生就已經用英語熟練地表演節目了,而且節目一個接著一個,且高潮迭起。為了出課,學生要花大量時間準備表演節目,平時每節課能做到嗎?筆者也并不絕對反對表演英語節目,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做導演或演員,只要能讓學生得到知識,沒有表演節目就不是好課嗎?只要能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何必拘泥哪種教學形式呢?
四、全英教學既不實用也無必要
多年來的英語公開課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全英教學,好像英語是母語,漢語才是外語。教師和學生在英語課上像躲瘟神一樣刻意回避漢語。這是極不正常的一種現象。這樣做理論上講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實際上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之舉。科學上早就證明,母語在童年時期早已內化,后學的外語無論如何在熟練程度和準確度上不可能超過母語。恩格斯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也就是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基礎,而大腦中一種后嵌入的只言片語怎么可能成為思維的工具呢?這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義。專家所說的英語思維頂多是經過訓練達到熟巧后形成的條件反射罷了。有專家總拿西方學者關于第二語言的理論指導我們的外語教學,其實外語教學不等同于第二語言教學,看來“拿來主義”和“教條主義“都是害死人不償命的。如果是外教因為不懂漢語這樣上課還無可厚非,但要是外教懂點漢語的話,教學效果會更好。筆者發現,日本NHK的英語教學節目也是用日語講解,英日穿插進行。VOA(美國之音)的英語教學節目如:《禮節美語》、《美國習慣用語》、《詞匯大師》、《流行美語》、《美語訓練班》等統統用漢語逐句解釋英語。VOA(美國之音)的主播白潔創辦的美語教學節目《OMG美語》也是句句翻譯,非常受歡迎,贏得粉絲無數,人氣鼎盛。
五、學者型教師示范課“實戰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筆者剛參加工作時,才疏學淺,懵懵懂懂,卻有幸認識了東北師大附中英語組長、吉林省首批特級教師之一的張可儉老師。在1990年東北師大附中舉辦的“百花獎”公開課上聽了張老師的一節課,課堂上有兩個學生臨時編了個小對話,在演對話時,突然其中一個學生問張老師“法西斯怎么說?”張老師脫口而出fascist,接著那個學生把fascist這個詞用到對話中。頓時我對張老師佩服極了,感覺張老師太神奇了,他的詞匯量太大了,學識太淵博了。張老師把幾十年前的舊教材照樣講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可見,教材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關鍵是用教材的人,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后來,我讀到了張可儉老師參與編寫的幾本書:《常用漢英成語詞典》(張可儉 卓如飛 趙立樹1986)、《中學英語同義詞用法詞典》(周煥豐 王锏 汪康成 張可儉1982)、《美國學生優秀作文選》(張可儉編注1997)。可見,張老師參與編寫的往往是工具書,而不是習題集,是真正的學者型教師。后來在一次和張老師的交談中,他談到大學畢業剛到東北師大附中時,周煥豐(注:下稱周老,解放前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是該校英語組長,周老帶領大家練英語書法,聽東北師大附中語文課,還帶領全體組員每星期去吉林大學英語系去旁聽一節大學口語課等等,在周老的帶領下成長起來一個由張可儉,汪康成,卓如飛等組成的學者型教師集體。張可儉老師退休的時候,把自己積攢了一輩子的書籍裝了一汽車捐贈給了長春郊區的一所農村中學的圖書館。這么多年過去了,一想到張可儉老師的謙謙君子風度、嚴謹儒雅的氣質,我就想到四個字:高山景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英語示范課在推進英語教學上既功不可沒又積習成弊,若不跳出其越來越重的功利性回歸語言教學的本質,醉心于當前的所謂成績,那么,我們離真正成功的無限風光之巔恐怕會越來越遠了。
參考文獻:
[1]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M].科學出版社.2000.
[2]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