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玲
【摘要】人們的言語對話中存在大量指示詞,這也是語言學之語用學最早的研究對象之一。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較新的學科,涉及到語言要素、語用學、言語技能、人際交往技能等基本語言知識。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常常出現言語應用不當等問題。本文從語用學角度出發,分析指示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以期為靈活準確地運用指示語并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提供相關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語用學 指示語
一、語用學基本概念
語用學起源于語言學、哲學和心理學,是語言學眾多分支中一個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領域。語用學通過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旨在正確而靈活地理解和使用語言,其根本目的是語言交際。值得注意的是,語用學除了關注對人類語言本身的研究,還注重對特定意義的表達。通過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交際,說話者旨在傳達某些特定意義。由此可見,語用學有兩個核心概念:其一,意義;其二,語境。在語言的使用中,說話人和聽話人需要一定程度進行“合作(Cooperation)”。“合作”這一概念首先由美國哲學家C.W.Morris 和卡納普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50年代,英國哲學家J.L.奧斯汀先后發表了有關 “語言行為”的理論。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美國哲學家格賴斯 (Grice)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其專著《邏輯與會話》 (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了“合作原則 (cooperative principle)”語用學理論。賴斯認為,在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進行言語交際時都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這一對話存在某個或某些“目的(Purpose)”,而這個或這些共同目的為雙方開展語言交際提供了彼此都接受的方向。交際過程中,偏離大體談話方向的語言片段會被談話者自動剔除,以確保語言交際朝著預定目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對話過程中,一方面說話人通過抽象和靜態的語言符號表達特定意義。以此同時,聽話人則會通過揣測和判斷以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Intention)”。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使外國學習者真正理解和準確運用漢語,不僅要是他們熟識這一語言的發音、詞匯、語法和書寫,還要培養其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以達到在某一特定語境中正確表達交際意圖的語用目的。
二、語用學中的指示語
何自然先生認為,指示語(Deixis)這一術語是指“其所指或意義需要特定的交際語境來確定的詞語及語法范疇”,即話語中與特定語境相聯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詞語。語言哲學家Bar-Hillel在1954年發表的語言學專著Indexical Expressions(《指示詞語》)一文中將指示語定義為“在不知其使用語境時就無法確定其所指語義的指示詞或指示句”。這些詞本身并無確切的指稱義,只有結合特定語境才能使語言交際者正確理解其意義。可見,指示語對語境具有極強的依賴性,離開了特定的交際語境便無法確定其所指。Levinson將指示語可分為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地點指示、語篇指示和社交指示五類。下文將對指示語的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及地點指示進行重點闡述。
三、指示語在教學言語中的語用功能
1.人稱指示。人稱指示是指交談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在漢語的言語系統中,人稱系統包括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復數形式的指示語一般為“咱們”,是包括式,而“我們”則多為排除式。但是,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這種交際環境中,通常是一位老師對應多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此時,“我們”的含義及用法與“咱們”相同,一般為包括式。
2.時間指示。時間指示是指交談雙方用話語傳遞信息時提到的時間。由于“時間”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進行特定言語交際的特定語境中,談話者通常人為地選定某些特定參照物作為衡量時間的標準。例如:現在請大家認真檢查試卷,十分鐘后交卷。句(1)中的“現在”指教師說話的時刻,而教師所說的交卷時間是以說話的這一時刻作為參照點的“十分鐘后”。明確了這一系列學習任務及其時間安排后,學生會在接下來的十分鐘時間內有目的、高效地進行復習,而不是沒有時間限制、盲目地檢查試卷。
3.地點指示。地點指示是指言語事件中相對于指示中心的方位。與時間指示相似,地點指示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和參照點來加以理解,否則會由于各個談話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而使言語交際活動產生疑惑。例如: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做一下動作示范如何?
由于聽話者是學生,所以教師不以自身作為中心參照點,而是從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指示全體學生所處位置的“前面”。這一語用策略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避免了指示方位的混淆。
四、結語
隨著跨文化交際的興起,外語學習越來越多地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法面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用學中的指示語已經成為語言學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教學指示言語中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及地點指示的語用功能進行分析,揭示了正確使用指示語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而為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創造良好師生關系提供了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索振宇.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宋其蕤,馮顯燦.教學言語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