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霖
【摘要】成語是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它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其固定的結構形式并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代漢語,它蘊含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本文以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和翻譯學家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為依據,選取了其中的意義對等和文化對等兩個方面,對成語的翻譯進行探析,目的在于探索該理論對于指導成語翻譯的可行性。
【關鍵詞】功能對等 成語翻譯 意義 文化
成語是指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大部分的成語出自于古代經典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傳說。成語的結構緊密,形式以四字居多,一般不能隨意變動詞序。成語所蘊含的意義往往不是表面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深層的隱含意義。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程度仍然很高。無論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還是經典作品的翻譯中,成語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別是近些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看重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趨勢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舉例來說,在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出現了大量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而其中出現的成語也成為了翻譯的難點。所以,如何能夠準確的翻譯成語顯得尤為重要。
一、功能對等理論及其對成語翻譯的指導作用
1.功能對等理論。譚載喜在其《西方翻譯簡史》中這樣評價美國著名的翻譯學家奈達:“他是迄今美國翻譯理論最著名的代表,也是當代整個西方翻譯理論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由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翻譯理論的一大突破。傳統的翻譯理論強調的是從語言轉換的角度研究翻譯,注重的是原文和譯文在語法和結構之間的對等。功能對等理論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束縛,該理論把重點放在了目標語讀者的身上,它強調的是使目標語讀者能夠產生和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奈達認為“要判斷一部譯作是否譯的正確,必須以讀者的反應為衡量標準。譯文讀者做出的反應如果基本等同于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那就可以認為這部譯作是成功的”。
2.功能對等理論對成語翻譯的指導作用。成語一般以四字為主,具有言簡意賅、整齊勻稱的特點。由于成語具有特殊的詞匯結構,如果在翻譯中只追求結構和字面意義上的對等,就很難生動形象的進行翻譯。直譯出來的成語有些會顯得生硬難懂,譯文讀者很可能會覺得不知所云甚至產生誤解。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從讀者的感受出發,重點在于能夠使譯文讀者完全理解并且產生和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成語翻譯正是需要這樣的衡量標準來判斷是否是達到了生動形象的翻譯。
二、功能對等理論在成語翻譯中的體現
1.意義對等。成語和一般的詞匯不同,它的意義不是單純的詞素的組合。由于中英文結構的不同,漢語當中很多言簡意賅,結構緊湊的詞句在英語當中很難找出完全對應的部分。成語的翻譯要達到意義和功能上的完全對等,既要考慮其所攜帶信息的對等程度,也要考慮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對其反應的對等程度。例如成語“非驢非馬”,意思是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么也不像。驢和馬本身是比較相似的動物,除此之外,漢語中的“驢”和“馬”又是詞形非常相像的字。在翻譯為英語時,如果簡單的換成“donkey”和“horse”,則缺少了這一部分的對應。所以用“Neither fish,nor flesh,nor fowl.”來表示非驢非馬則更為合適。
還有像“生龍活虎”和“開門見山”這樣的成語。前者是用來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如果在翻譯中把龍和虎直譯為“dragon”和“tiger”,相信會使很多譯文讀者感到迷惑,也不能準確地表達該成語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就從其內涵出發,直接意譯為“bursting with energy”更為合適。相同的還有“開門見山”,用來比喻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如果直譯為“You can see the mountain after open the door.”就完全喪失了該成語的含義。同樣的,也應該從其內涵入手,譯為“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2.文化對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作為記錄人類思想和歷史的工具,不同的語言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內涵。中英文兩種語言不僅在形式和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其各自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更是大不相同。特別是在成語的翻譯過程當中,其本身就涵蓋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所以在翻譯成語時,尤其要注意到文化方面的對等。成語因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寓意,使其的翻譯也顯得尤為復雜。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應該只是追求簡單的字面意義上的對等,而要結合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讀者的感受出發,盡自己所能去追求功能上的對等。
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有時候采用直譯法會使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甚至產生誤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原文本的語境及原詞語真正的內涵來進行意譯。有很多成語不是簡單的一個詞語,而是來源于一個典故或寓言。像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在翻譯這類成語的時候,如果譯者只是給出字面意思的話,不了解該典故的譯文讀者根本無法理解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較好的翻譯是直接譯出它的內涵意義,例如譯為“misfortunes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或“a loss,no bad thing”。另外,也可以在譯文后面加上其所蘊含典故的注解翻譯。
類似的例子還有“殺雞儆猴”,這是來源于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說的是殺掉雞來嚇唬猴子,比喻懲戒一個以警戒其余,有威脅恫嚇之意,是一種馭眾手段。如果譯者只是翻譯為“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就會使譯文讀者迷惑不解。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后面加上關于這個成語的注釋說明。例如可以在后面加上“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
成語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載體,有著濃厚的歷史色彩和民族色彩,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文讀者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指導并且衡量成語的翻譯。本文以該理論為基礎,根據成語翻譯的特點和要求,從意義對等和文化對等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在翻譯成語的過程中,譯者需要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既要充分表達其含義,也要傳遞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及民族色彩。這就要求譯者不能只追求字面意思上的對等,更重要的是關注其內涵意義及文化層面的對等。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于連順等.漢語洗浴應以中的結構與文化探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