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安徽的第一書記選派工作,開始較早,漸成品牌。
自2001年開始,安徽省從省、市、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連續選派6批1.8萬名年輕黨員干部,到難點村、貧困村、后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或書記。中辦發25號文件出臺以來,安徽的第六批干部選派工作大力向精準扶貧傾斜,同時建立了“領導聯系、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和駐村工作隊”定點幫扶制度,對建檔立卡識別出的3000個貧困村全部派駐了扶貧駐村工作隊。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下發的《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今年6月,又將黨員扶貧工作隊長轉任為第一書記,3000個貧困村由此實現了第一書記全覆蓋。
近日,本刊記者赴安徽,就第一書記選派工作的背景、經驗、成效進行了專題調研。
持續選派 1.8萬名干部駐村任職
2001年,針對農民負擔比較重、干群時有沖突、農村“能人”大多外出務工、一些村黨組織缺少“領頭雁”、年輕干部又缺少基層鍛煉的狀況,安徽省啟動了干部選派工作。從省、市、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難點村、貧困村、后進村任職,逐漸成為安徽省委組織部的一項重要任務。2012年,安徽省這項工作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十佳地方特色工作”。前不久,安徽省關于選派工作的經驗材料《夯實基層組織基礎 推動農村扶貧開發——安徽14年選派1.8萬名干部到貧困村任職的實踐和啟示 》被中組部部刊《組工通訊》宣傳推介,得到中組部領導的肯定。
“我們機關干部坐一塊兒聊起來,十人中至少有一人擔任過選派干部,駐過村。”談到安徽選派工作的規模,曾經做過第一書記的安徽省委組織部農村組織處副處長陳家志說。
精準滴灌 3000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全覆蓋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安徽的扶貧開發任務較重,全省扶貧開發區域涉及15個省轄市、70個縣(市、區),其中大別山片區縣和國家級貧困縣共20個、省級貧困縣11個、非重點縣39個。2014年,全省通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出貧困村3000個、貧困戶188萬戶、貧困人口484萬人。
談到對3000個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安徽省扶貧辦副主任陳先德說:“建檔立卡只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和依據,接下來就要瞄準扶貧對象,實施精準幫扶。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是對貧困村精準滴灌的‘管道,這個‘管道的作用必須發揮好。”
為充分發揮第一書記的“管道”作用,在新一輪駐村工作隊的組建和派駐過程中,安徽借鑒干部選派工作經驗,將選派工作與“雙包”、駐村扶貧工作進行有機銜接。2014年8月,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選派第六批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的通知》,確定了“要派就真派,要派就派實”的第六批選派工作原則,要求各地把派往貧困縣任職的選派干部全部安排到貧困村,省直單位(含中央駐皖單位)的選派干部全部到31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貧困村任職,將第六批2000名選派干部向建檔立卡貧困村傾斜,除少數沒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區)外,共有1541名第六批選派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隊長,占到了第六批選派干部總數的77.1%。考慮駐村工作隊三年一批的時限,將原來的2年任期延長為3年任期。同時,省扶貧辦、省委組織部在其余包村單位選派了1459名駐村幫扶干部擔任扶貧工作隊長,這部分干部除適當放寬年齡外,比照選派干部任職條件,精心挑選出熱愛“三農”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政策水平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的干部職工擔任扶貧工作隊長。并明確要求駐村工作隊重點要在貧困人口精細化管理、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貧困農戶精準性扶持方面下功夫,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不脫貧、不脫鉤,確保通過為期3年的駐村幫扶實現脫貧,讓貧困村同步實現小康。
《通知》下發后,安徽立即貫徹落實,決定將非第六批選派干部的黨員駐村工作隊隊長,全部改任為第一書記,并納入第六批選派干部管理,實現了向貧困村派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的全覆蓋。
“這次三部委聯合發文,要求第一書記在貧困村全覆蓋,我認為,《通知》的意義對于扶貧攻堅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它的效果以后還會更加明顯。”安徽省扶貧辦社會處處長張文說。
三個結合 有效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
如何使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的“管道”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安徽的經驗是注意把握好三個結合。
扶貧工作隊與“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有機結合。對全省300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由省、市、縣三級實行單位包村幫扶;對村內貧困戶的聯系幫扶,由包村幫扶單位的干部職工擔當責任人。在此基礎上,由包村幫扶單位選派優秀干部到該單位包扶的貧困村擔任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全省3000個貧困村的扶貧駐村工作隊均由包村幫扶單位選派組建。其中,兩三個及以上單位包扶一個村的,各包村單位均派出一人,共同組建工作隊,隊長由村第一書記擔任;一個單位包扶一個村的,該單位派出的駐村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隊長,其他工作隊成員由鄉鎮聯系村的干部和大學生村官以及三支一扶人員組成。省里明確規定,包村單位主要領導是幫扶貧困村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做到“一人選派、單位支持、全體有責”。因此,在安徽采訪期間,記者能明顯感受到第一書記們的那份底氣——單位的鼎力支持。各單位一把手對單位包村工作的重視,又離不開省委領導對扶貧工作的大力支持。“新任省委書記、省長上任不到半個月,就對扶貧進行了專題調研,做出重要指示,給予大力支持。”剛剛下鄉調研回來在辦公室加班的安徽省扶貧辦主任劉永春高興地對記者說。
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工作相結合。“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貧困村之所以貧困,除了自然的、歷史的、客觀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隊伍、人的問題,是觀念、信心、能力的問題。安徽要求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到村任職后,必須把基層組織建設擺到重要位置,抓學習教育、抓建章立制、抓發展規劃,著力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促使貧困村發展由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轉型,實現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安徽采訪期間,發現所到村的每一位第一書記都把建強班子作為根本任務來抓。來自省委組織部的選派干部湯中營,任職于大別山區深邃溝壑中的純山區村——太湖縣紅星村,該村貧困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34.48%,無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村級債務150多萬元。目前,在省委組織部領導的協調下,在各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湯中營駐村僅9個月,就已為紅星村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共爭取到省、市、縣資金295萬元,并發展了1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和70畝的苗木花卉基地。但他告訴記者,建強班子用了他80%的精力。“基層組織建設這個根本問題沒解決好,即使項目、資金爭取得再多,黨員和群眾觀念不轉變,抓發展就是一句空話,脫貧致富就沒有內生動力。”湯中營說。
加大幫扶力度與培養內生動力相結合。安徽要求每個扶貧駐村工作隊都要樹立“扶貧重在扶志”的理念,既要重視強化幫扶措施,更要重視培養主體意識。在開展駐村扶貧過程中,堅持幫扶不包辦、參與不代替的原則,尊重貧困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貧困群眾的主觀意愿,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壽縣大順鎮袁湖村選派干部楊國彥積極培養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逐漸摒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使李友俠等6名殘疾人擁有一技之長,有的被企業聘為技術工人,有的發展畜禽養殖,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村里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上“我參與、我富裕”的自主脫貧之路。岳西縣新滸村第一書記王瑾針對當地村民外出務工導致土地撂荒、村莊活力缺失的情況,引導村民發展高山蔬菜種植,在外經商的村民王世遐返鄉創業,吸收200多戶村民成立了合作社,現在該村的有機蔬菜供不應求,循環農業讓村民看到了家鄉的魅力,村莊的山山水水在村民眼中成了令人驕傲的資源。
如果說駐村工作隊是精準滴灌的“管道”,那么資金項目投入就是管道里的“水”。為確保貧困村既有人干事、又有錢干事,安徽規定分配到重點縣的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要集中用于貧困村;非重點縣的專項扶貧資金要全部用于貧困村,徹底解決扶貧資金撒胡椒面的現象。同時,以縣為單位建立涉農資金整合平臺,將各種涉農資金項目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督促各包村單位結合自身行業優勢,制訂完善具體的幫扶方案,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項目安排等方面對貧困地區給予傾斜支持。此外,省財政廳還專門發文,明確單位定額經費結余可用于“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目前,全省上下都按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力而為”的原則,充分調動各方資源,認真履行包扶職責,統一目標,合力攻堅,初步形成了“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幫扶格局。
第一書記的駐村幫扶工作成效,已經納入安徽扶貧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駐村工作隊與包村單位進行捆綁考核,駐村工作隊的扶貧工作不合格等同于單位包村幫扶工作不合格。二是將駐村工作隊的考核結果,作為機關效能建設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對駐村工作隊中的駐村干部的考核實行計劃單列,即駐村干部的考核優秀比例不超過總數的35%,且不占派出單位優秀等次名額。選派干部任期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之一。
安徽通過選派優秀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進一步夯實了精準扶貧的基礎,明晰了村級發展的路徑,改善了生產生活的條件,推進了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很好地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鍛煉了干部隊伍,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加快了整體脫貧致富的步伐,促進了全省扶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實現貧困戶數、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三大指標全下降。2014年減少貧困戶31萬戶,減幅16.5%;貧困人口由484萬人下降到401萬人,減少83萬人,減幅17.1%;貧困發生率由10.7%下降為7.5%,減少3.2個百分點。國家重點縣貧困人口由268.6萬人下降到221.5萬人,減少了17.5%,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7%。二是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014年,國家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62元,比2013年的6788元增加1274元。大別山片區縣農民收入由2011年的6552元增加到7588元,增加1036元。三是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由于強化了各級各單位的扶貧責任,使各類涉農資金項目進一步向貧困村傾斜,農村貧困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進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我們只是做了一些組織協調、業務指導工作,安徽3000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要靠第一書記們團結村兩委,帶領老百姓,艱苦奮斗、真抓實干。高手在民間,智慧在基層,相信他們會有非常可貴的探索,取得無愧于使命的成績。”安徽省扶貧辦主任劉永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