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守福
2014年黨的生日那天早晨,我從福州出發,奔波3個多小時到壽寧縣城。中午在城區吃飯后,繼續向下黨村進發。山路越走越差,坑坑洼洼,天氣也時晴時雨的,一路泥濘,路彎山陡。沿途經過不少斷崖地帶,翻越數座大山,幾欲嘔吐,終于到達下黨村。
資源富集卻貧困
到下黨村的第一個夜晚,我獨自一人在下黨外村廊橋鸞峰橋坐了一個多小時。下黨村本是個平凡的村莊,但是由于習近平總書記20多年前三進下黨的故事而變得不平凡。如何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成了時常縈繞在我夢中的問題。
經過一個多月進村入戶調查,我對下黨的村情村貌有了詳細了解,也對致貧原因進行了細致分析,對資源優勢和發展思路進行了深入思考。
下黨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窄溪急,立地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滯后。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村民思想保守。村干部學歷普遍較低,缺乏創新型和管理型人才,發展動力不足,“等、要、靠”思想嚴重。群眾的生產經營手段單一,技術落后,商品意識較差,經濟收入普遍不高。
下黨窮,但并不是沒有資源,它也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山川秀美,生態保持較好,溪流蜿蜒,水庫風光旖旎。二是下黨村人文資源獨特。下黨村有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三進下黨,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推動領導干部“四下基層”的故事和寶貴精神財富。三是下黨村鸞峰橋是中國第一古廊橋,國家級保護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有文昌閣、紅軍洞、王氏宗祠、八角仙殿、“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園”、“三槐堂”等文物古跡。四是下黨村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村落。
基于以上的村情分析,我提出在下黨村的“一心二業三推動”的駐村三年工作思路(一心即以村黨組織為核心,二業即抓住茶葉和鄉村旅游兩個主產業,三推動即推動村財和村民增收、推動互聯網思維在鄉村傳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探索下黨村黨建富民強村工作,引導村集體和村民走上一條雙增收的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逐步實現擺脫貧困的目標。
2014年8月14日,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就以上工作思路征求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的意見建議,會上大家一致舉手表決通過以上三年工作規劃。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始終遵循這條思路做好駐村工作。
奔波為留鄉愁在
工作思路有了,錢在哪里?路該怎么走?盡管重重困難,我想首先是要盡最大努力,把下黨村的古村落保存下來,然后按照“修舊如舊、記住鄉愁”的設計原則進行保護性修復和開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連續5個星期16次跑建設廳,申報國家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在鄉村兩級政府缺資料的情況下,我四處打電話收集有關下黨村風光、民俗、文化、民間故事等方面的照片和文字信息,連續3個晚上加班到凌晨5點多,終于在文件要求時限的前一天把材料申報上去,并通過了專家的嚴格審查。目前,下黨村不僅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目錄,而且所做的規劃也通過專家評審,300萬元的項目資金也將在2016年初下達。
村民自治威力大
下黨村有百余座古民居,已申報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但在村容整治卻遇到了一些難題。
有一戶村民的廁所建在了街道上,找了所有人包括他兒子,給他做工作,都無法解決。老人最后干脆放出話:你要拆,我就死你們面前。還有一個村民在村口路邊胡亂搭建了一個豬圈。多次去他家座談,給他協調別的豬圈,死活不肯。
后來我想,村里的事情還是該由村里人自己來管理,便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建立了一個下黨村在外人員微信群“詩意下黨”,在村里成立了個“美麗鄉村社區營造領導小組”,由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產業大戶代表組成,那幾件事便成了小組成員熱議的題目。沒幾天,通過村民的自我管理,這些難題迎刃而解了。
青年返鄉增活力
我真心地為下黨村百姓付出,百姓看在心里,掛在嘴邊。2014年冬季的一天,在外經營酒店多年的下黨村民王培根到我的住處聊了大半宿:“你能這么幫我家鄉,我也想回來。”沒多久,他就陸續叫回來6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成立了下黨星農山羊養殖合作社,帶領20余戶貧困戶在下黨水庫周邊租了一塊山地,投資100多萬元辦起了養殖場。
我經常邀請返鄉的年輕人到村里座談,向他們展示鄉村旅游和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思路,暢想家鄉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王培根對我說:“你用夢想點亮了我前方的路,我用行動回報你!”
2015年春節前一天,天才亮,由王培根組織的一支20多人的隊伍,拉著橫幅、唱著歌,自發地赤足到修竹溪里清淤泥、撿垃圾。如今,村里的婦女也成立了巾幗家園清潔義務服務隊,經常為村里公共場所和孤寡老人家里收拾衛生,維持村容的整潔。
產業發展邁大步
2014年8月,我以村委會的名義,相繼成立了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夢之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公司的運作過程中,始終堅持村黨支部的核心領導地位不動搖,在兩個公司相繼成立了茶葉生產技術黨小組、銷售服務黨小組、文宣策劃黨小組、農家樂餐飲服務黨小組、DIY民俗服務黨小組等類型黨小組,加強黨員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經常選送年輕黨員到北京、廣東、泉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業務關聯公司進行實習培訓,在相關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黨員和群眾的意見,發揮黨員在建設過程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逐步形成了比創業、比技術、比業績的良好風氣。
2014年10月30日,在部領導的關心下,下黨村和南安市蓉中村簽訂友好村共建協議。我們策劃實施了“福山水”消費扶貧項目,在中國首創第一個扶貧定制茶園。我們結合未來的生態鄉村旅游路子,組建了“福山水聚茶園”合作社,將茶園整體打包,通過北京福來時代品牌咨詢有限公司和“福山水”北京辦事處的銷售團隊,以扶貧定制茶園的方式,出售給高端客戶,實現個性生產和個性消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福山水”在北京地區發售,“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理念,吸引了不少眼球。這一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高度肯定,劉永富主任在兩會期間自掏腰包訂購了一畝下黨茶園。目前,簽訂認購協議130多畝,尚有意向客戶100多人。根據測算,下黨村參與“福山水”項目的茶農每年每畝茶園增收3000元左右,村兩委從“福山水”項目中以茶葉加工包裝費、管理費等形式增加村財收入10萬元以上。
從駐村工作來看,最難的是扶智。治貧要治在病根上,要斬斷窮根必須得斬斷窮念,要先進理念引導到鄉村管理和建設上來,讓村民窮錢不窮志,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以自力更生的精神,通過自己雙手的辛勤勞動,通過村兩委干部的幫扶實現脫貧致富。駐村故事很多,有驚喜的,有困惑的,有難過的,有窩心的,個中的悲喜真的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