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關于扶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的方針、政策,1985年底,湖南省岳陽市發改委正式入駐省級特困鄉—岳陽市平江縣詠生鄉開展定點扶貧。30年來,岳陽市發改委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扶貧與扶志共抓,采取“整村扶貧,流動聯點”的方式,以點帶面推進全鄉扶貧開發。
30年間,岳陽市發改委先后共派出12批工作組、62名干部到詠生鄉定點扶貧,累計幫助該鄉新建項目70多個,解決資金5546萬元,辦理實事248件。定點扶貧前后,詠生鄉基礎條件、經濟發展、精神風貌等發生了滄桑巨變。
用感情與責任架起“連心橋”
岳陽市發改委始終堅持將扶貧開發納入全委工作重點,作為轉變干部作風、加強實踐鍛煉的重要途徑來抓,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組建專門工作班子,由一把手牽頭負責,分管副主任具體抓,每年指派2名以上干部駐村聯點,確保任務明確、責任到位。
歷任主要領導堅持深入基層,每年深入村組調查走訪10次以上,每年召開2次以上現場辦公會,定期研究發展思路,協調解決問題,特別是在重點項目推進上,做到親自謀劃、親自參與,共指導全鄉3個村進行了班子調整,選優配強了隊伍。市發改委干部95%以上與聯系村群眾“手牽手,結對子”,群眾將詠生鄉形象地比喻成發改委的“特殊科室”。
2009年,復興村村民廖石堅因為肝硬化治病負債幾十萬元,了解情況后,時任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劉鐵健親自上門看望,積極動員機關干部捐款,并扶持他們養殖黑山羊80頭,實現年均增收5.9萬元,讓這個貧困不堪的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
用政策與資金打開“深山門”
詠生鄉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設施落后,通路難、通電難、通訊難等難題長期困擾著當地經濟發展。發改委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從項目資金入手,幫助盡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夯實發展基礎。
為改善當地交通情況,岳陽市發改委把握國家支持鄉村公路建設的機遇,既幫助籌資,又參與建設,主持修通了全鄉“主動脈”詠加公路、詠長公路和詠恩公路,總長52公里,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打開了深山大門,還支持硬化鄉道20公里、改建村組機耕路73公里、興建橋梁8座。
在通訊方面,岳陽市發改委在1991年幫助籌資10萬元,興建了全市唯一的鄉鎮電視差轉臺,使全鄉95%的農戶都能收看到電視;協調市移動、市聯通分公司在該鄉修建信號塔2座,徹底解決了深山無信號的問題。
為讓當地家家戶戶用上電,1995年岳陽市發改委投資220萬元啟動了32公里高壓線路鋪設,修通了196公里通組低壓線路,讓家家戶戶告別了“松枝點火、煤油照明”的日子。
用“輸血”與“造血”指引“致富路”
思路決定出路,扶貧工作組深入村組調查研究,與基層干部和貧困農民共商脫貧大計,積極探索經濟發展路子。
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結合當地林多地少的特點,鼓勵群眾發展退耕還林2270畝、營造速生豐產林5萬畝、優質油茶林4000畝、經濟果木林2500畝,實現人均增收650元。
科學規劃畜牧養殖業。利用豐富的山草資源,采取獎勵引導的辦法,鼓勵發展湘東黑山羊、肉牛等草食動物,2008年出欄黑山羊7500頭、肉牛520頭,支持杜莊村、復興村等50戶建立了小型豬場。中央媒體曾以《趕著牛羊奔小康》對此予以報道。
引導發展勞務輸出。通過舉辦就業技能培訓,提供就業信息等,暢通務工綠色通道,從而實現“輸出一人,帶富一家”。共組織960人參加技能培訓,全鄉勞動力輸出戶均1人以上。
用扶貧與扶志建設“文明鄉”
解決就學難題。優先爭取農村學校建設、校安工程建設計劃,1987年支持籌建了第一所學?!伾袑W,2000年新改建5所村級小學。爭取教育部門支持,將分散于全鄉5個村的9所小學進行整合,將原中學擴建為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
解決就醫難題。會同鄉政府興建了詠生衛生院,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鄉參合率達100%,大大方便了群眾就醫。解決養老難題,2007年籌資72萬元,在周方村新建了敬老院,讓43位軍烈屬老人入院安度晚年。
解決居住難題。針對當地群眾居住分散、生活不便的問題,采取“集中搬遷建房、統一設施配套”的生態移民模式,出臺搬遷戶每戶補助5000元的辦法,引導偏遠住戶集中居住,近3年先后完成了生態移民一、二期工程建設,不僅讓79戶困難群眾遷入新居,還使得遷出區2萬畝山林得到有效保護。這一模式,得到了當地群眾的積極響應和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平江縣政府也將此作為典型在全縣進行推廣。
經過30年的定點幫扶,詠生鄉生產總值達到2870萬元,年均增長15%,高于全縣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25元,年均增長14.5%。該鄉集體林改、社會綜治、生態保護、村賬鄉管等工作紛紛進入全縣先進行列,并榮獲“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