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舟


在21世紀,你如果沒聽說過云計算和大數據,那就out了。
我們在畫網絡圖時,總是把網絡畫成一朵云,云就是網絡的象征。按照中國云計算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劉鵬的定義,云計算是用網絡連接大量的服務器,用軟件虛擬成有機整體,提供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存儲空間。大數據則顧名思義,是需要使用云計算來處理的數據量非常之大的數據。
2015年6月3日~5日,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中國云計算技術與產業聯盟、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和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承辦的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屆大會延續了前六屆與時俱進的作風,根據國務院2015年5號文件,將會議主題定為“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 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發展云計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識和創新資源,降低全社會創業成本,培育形成新產業和新消費熱點,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計算的時代在“云”中
在去年的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作為主會第一位演講嘉賓,發表了題為《對云計算大數據的認識與思考》的演講。他表示:互聯網正在迎來第三次變革,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進入以數據和服務為中心的模式,但是也存在著三個挑戰:資源的共享與管理、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和網絡與數據安全問題。當前,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引發了互聯網第二次價值的討論。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說,量變是容易認識的,而從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個瞬間是難以把握的。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能夠有新的機會認識信息技術從分布走向集中,集中又走向分布,需要抓住這個云計算帶來的窗口期。雖然窗口期在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時期與之前創造技術時期相比并不長,但我們需要認清,自此互聯網拋棄了僅僅作為基礎設施的過去,而進入了一個服務的運營商的時代。比如谷歌的Google Adwords(贊助商鏈接)廣告模式,就是利用網民搜索的關鍵詞顯示相關廣告,從點擊中獲取廣告費,因此它的后臺服務至關重要。而人類自有史以來累積的數據總量,根據新摩爾定律,每過18個月就會翻一番。數據的爆炸督促我們用好、管好資源。
通過云處理系統,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產業,數字傳媒業、電子商務、教育、醫療等等,而互聯網和信息化是孿生兄弟。云計算是一種“盡力可為”的計算,并不保證服務質量,它是從曾經的互聯網通信平臺向計算平臺或智能平臺的轉換中出現的一類重要的支撐平臺,來實現廉價的應用和服務的體系。類似商業社會的負面清單管理,大數據有一個似乎流行但其實非常模糊的定義,凡是不能被處理好的數據就是大數據。盡管如此,大數據依舊給社會、產業界、技術研究者帶來了很多機會。在互聯網二次價值探索的時候,完好數據和資源是云計算要做的,同時大量的資源如何用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好用和用好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它代表著云計算的管理和大數據的分析。
“地上有多少生活,天上就有多少云”
“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大數據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地上有多少生活,天上就有多少云”。
智慧城市就是通過云計算有可能實現的未來社會構想藍圖。在有了標準規范的安全支撐后,“智慧”體現在交通、醫療、社區等方面,更多地通過服務商和系統的管理運維來提供對個人、企業、社會友好的應用。比如應用人工智能,將無人駕駛汽車納入交通管理系統中,由系統調配道路的使用與車輛的運行。車聯網就是物聯網的典型例子。再比如建立云視頻平臺,把一個城市的所有監控都放到一個平臺之中,由于監控是不同單位、不同時期建造的,需要云端解碼將制式統一。這樣的云視頻平臺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異常情況,追蹤犯罪嫌疑人,生成視頻DNA,只要犯罪嫌疑人再次出現,系統即可自動預警。
在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青云CEO黃允松說,他參加了幾屆云計算大會,今年雖然一如往年,也在討論概念,但與會者的關注對象已經逐漸轉向了最終的買單者——企業。也就是說,無論公有云、私有云,還是混合云,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IT重度消費者的企業,對取代傳統IT的DT有怎樣的需求。
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既是大眾云服務的提供者,又是需求云服務的企業代表。百度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勁認為,傳統的行業面臨的是主動“+互聯網”,走出DT時代的新路;還是被“互聯網+”,被動等待傳統優勢被蠶食。不僅傳統行業處在十字路口,連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需要打開視野、抉擇道路。王勁舉出百度外賣基于大數據的推薦與預測,進行騎士智能調度和訂單需求預測的例子,說明類似餐飲業這樣的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突破性的交融創新,實現機器管人、“計劃經濟”、全局優化,在服務、模式和技術上實現創新。
云計算發展是技術演進和應用落地的過程。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不斷推動下,大規模并行處理技術、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資源虛擬化技術、資源調度管理技術、可信計算技術、智能云終端等云計算相關核心技術進一步發展,商業云計算技術與開源云計算技術在競爭中相互促進,云計算標準化在技術、產業和應用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公用云、專用云與行業結合,形成了形態各異、特色鮮明的政務云、教育云、金融云、工業云、城市管理云、醫療健康云、位置服務云、環保云等云計算服務。
正如《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說,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大數據與承載它的云計算預料到了現在乃至未來的生活趨勢。幾年前人們對云計算這個概念還處在云里霧里,而現在我們手機上一個個APP就是或簡單或復雜的云計算應用。李德毅院士認為,云計算提供的服務中,最接地氣的就是位置服務,當我們用手機“搖一搖”時,云計算位置服務中心正在傳輸我們需要的信息。此外,氣象服務、教育服務、醫療服務……云計算還有很多廣闊的天地。現在國家號召的“互聯網+”,本質上就是“云計算+”,因為只有把大數據放到網絡之中,數據才有意義。云計算支撐了大數據,盤活了大數據的資產,有利于大數據翻新價值;另一方面,大數據也促進了云計算的創新發展,云計算必須在大數據的沖擊下認真研究自身架構如何深化、衍化。
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穩扎穩打地對云計算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思考與再反思,就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云服務商、互聯網與混合云的發展、云計算的創新發展與拉動創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李德毅院士意味深長地表示,云計算所帶來的時代變革是一架天梯,然而“互聯網+X”的路途漫漫,還需后來人為之付出艱辛努力,正可謂“云深不知處,天梯須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