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霍國慶++顧春光



摘要:文章通過對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關鍵要素指標測度上提供的理論支撐,以期闡明區域創新驅動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自然聯系。同時,賦予各要素之間的外延與內涵的準確范圍,以期闡明不同區域各要素的變化差異和變量函數,為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以區域創新驅動發展要素探討作為切入點,以期闡明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機制和綜合作用機理,為建立適合不同區域的創新驅動模式奠定基礎,建立范式。
關鍵詞:區域發展;創新驅動;關鍵要素;層次分析
一、 “創新驅動發展”研究的現狀
本文通過對中國知識數據(CNKI)庫網檢索“標題并主題詞”包含“創新驅動發展”的文獻有4 215篇;在ABI/INFORM Global數據庫檢索“標題并主題詞”包含“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的文獻有221篇(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利用Refviz軟件對文獻進行聚類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對創新驅動發展的研究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路徑和方法的研究;二是對影響因素的研究。
1. 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和方法。一類研究是對創新活動行為主體間的內部運行機制做了充分的探討,并認為優化創新主體的基本要素,是創新活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效能的關鍵。這類研究從整合、聚焦、擴散三個方面論述了創新活動主體間相互聯系的方法和路徑,給出的基本路徑和方法歸納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中介結構積極參與,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為創新源的創新主體系統,并通過主體協調合作,以國內外市場和國內外環境導向,提供和搭建物質載體和支撐平臺,科學駕馭驅動機制,保障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代表學者如陳曦(2012);李洪文(2013);張蕾(2013);任保年(2013)等。
另一類是從制度的角度出發,聚焦政府解決制約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活動中障礙提的具體解決辦法,這類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政府對創新資源配置權的優化,釋放更多的有利于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生存空間;二是通過建立合理的績效評價制度來檢驗和激發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工作的穩定開展;三是通過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來保障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成果不受到侵害。相關研究代表學者如張曉第(2008);汪建(2012);馬一德(2013);袁崢嶸、杜霈(2014)等。
第三類是通過分析國內外區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指出該區域發展的優勢及不足,并根據社會環境和經濟需求制定創新方案。這類研究多停留在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表層因素上,案例選擇也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研究難以進行系統歸納總結。相關代表學者如夏天(2012);陳強、霍丹(2013);余偉(2013);李丹(2014)等。
2. 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因素。一類創新驅動發展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這類研究的理論依據是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相關研究,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來評價科技對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在2012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后,學界相關研究引用比較多的指標體系包括:尹德志(2013)構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評價模型、吳優(2013)構建了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柳卸林(1999-2014)構建和完善了評價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等。
另一類研究是用創新驅動發展相關文獻回溯的方法,分析、整理并推導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因素。這類研究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對象比較豐富,可以歸納為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內生因素包括:創新領軍人才、創業領軍人才、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集群等;外生因素包括:區域環境、市場需求、政府政策等。相關研究代表學者如楊燕、高山行(2011);趙蘭香(2012);隋映輝(2013);申文青(2013)等。
二、 研究綜述小結及問題的提出
創新驅動發展的相關研究還存在兩種誤區,一是把驅動創新等同于創新驅動進行研究。創新驅動的落腳點應在發展上面,而驅動創新的落腳點在如何促進創新的形成。二是把創新引領等同于創新驅動進行研究。創新驅動和創新引領在概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二者也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創新驅動位于整個創新鏈的前端,而創新引領則處于創新鏈的末端;同時,創新引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遠大于創新驅動,它是創新驅動的最終演化階段。創新驅動應該研究如何讓創新更快更有效的形成,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從以往的研究來看,研究導向存在一定的偏離,其重點還是落在創新本質的研究上,研究主題多集中在討論構成創新各種要素間的關系,就如何保障這些要素運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但與市場需求結合極少;最后,對創新驅動的方法和路徑重復研究較多,沒有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缺乏的是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驅動方法和路徑的研究。
上述研究問題,主要是因為很多學者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機理把握不準確,所以很容易在概念上出現誤區,導致研究內容易出現偏差。因此,本文將嘗試分析區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機理,著重回答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什么?二是這些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功能分別是什么?三是區域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更應該關注哪些要素?本文也希望通過此研究,為構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一般性理論觀點提供幫助。
三、 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范式及其關鍵要素
世界經濟發展基本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即每一次大的經濟大經濟必然會催生科技革命,從而帶動新產業的出現(馮俊芝,2009)。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必然由創新驅動,那么又是什么因素約了舊的經濟驅動方式呢?從我國區域發展角度上看,目前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摒棄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紛紛選擇向創新驅動轉型過渡。究其原因,是因為要素驅動主要受制于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稀缺和生產要素遞減等多種問題(張來武,2014);而投資驅動不僅受制于人,還帶來了環境承載力減弱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等多種社會問題(洪銀興,2013)。
區域要解決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驅動力不足的情況,必須要向創新驅動轉變(M.Porter,2002)。而創新驅動區別于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就是它對知識依賴的程度是最高的,它的生產資料就是知識。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要有能生產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人。這類人才的特性就是可以帶來重大的創新突破,從而帶動一個學科和一個產業的崛起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李建波,2011)。同時,我們還要思考這種新知識的特性?創新驅動所生產的知識是不能通過資源換取或單純的模仿獲取的,這不僅體現了這類知識的原創性和復雜性,更體現了這類知識作為社會生產資料和新經濟增長動力源的重要性(趙蘭香,2011)。那么,這種知識的形成還需要哪些能力?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基點就是自主創新能力,即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的能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的能力(習近平,2014)。最后,如何檢驗創新是否驅動了區域的發展?最直觀的,就是要看創新在市場中的表現,如果創新在市場中的收益逐步放大,且遠超過其它的驅動方式,那么基本可以認定該區域已經過渡到創新驅動的階段。
另外,只清楚區域發展的制約要素和動力要素是不夠的,如何保障和促進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形成,還要到回歸到一些具體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措施上。兩者應該由政府來主導。
就保障措施而言,關鍵要保障創新和市場的緊密結合,杜絕科技與經濟剝離,這是保證創新驅動發展形成的前提。那么,創新驅動還需要哪些方面的保障?李克強總理(2014)提到,“創新的巨大潛能依孕育在改革之中”。就此而言,要實施創新驅動,必須先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近一年來,政府為降低創新的成本、釋放市場活力,加大了簡政放權工作力度,同時出臺了很多鼓勵創新工作的具體措施,這主要得益于創新政策的制定。同時,李克強總理(2014)在達沃斯論壇和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也多次表達,“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得以延續的火種”、“創新的必要條件是知識產權保護”,也表態政府將加大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監督,由此可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再者,在創新成果產出階段,還要借助各種創新平臺進行孵化,這是創新成果轉變為商品的關鍵,也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機融合的重要載體,還是加快成果轉化的必須條件(OECD,2002)。最后,要使創新驅動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政府需要通過不斷地激發全民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使全社會認識到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創新型國家,2006)。
就激勵措施而言,在區域實施創新驅動的前期,政府應加強對創新的投入,優質資源應該優先向創新意愿強的區域流動和聚集。因為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優質資源投在科技創新上比直接投在生產上更有效益(Romer,1986)。同時,只有加強創新投入,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加入到創新陣營里,也可以讓有創新意愿的人盡情地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只投入不產出是不行的,所以在區域創新驅動實施過程中,應當對創新工作進行評價,對有利于創新成果孵化的工作,應給予適當的榮譽和獎勵,這既是對創新工作價值的肯定,又使創新意愿強的人創新勢頭不減(萬鋼,2014)。在區域創新驅動的后期,應根據創新成果在市場中的表現,給予創新者一定的收益分配權力,讓創新者共享創新果實,以此不斷激發區域創新驅動的活力和持續性。
四、 區域創新驅動關鍵要素的AHP分析
1. 模型的建立。根據上述對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范式及其關鍵要素的探討,本文將區域創新驅動的關鍵要素歸納為制約要素、動力要素、保障要素和激勵要素,并確立其13個對應指標,如圖1所示。本文用AHP(層次分析法)分析這些要素和指標的權重,以便觀察這些要素和指標對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程度。首先,構建了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關鍵要素的層次模型。目標層是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關鍵要素;準則層是前文推導出的四個要素;方案層是與準則層相對應的13個指標。其次,本文在Excel表格中設計了層次模型的計算模塊后,向15位參加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研討會”的中科院二級研究員(教授)發放了問卷并回收。最后,將問卷中的得分導入之前的Excel計算模塊中,得出分析結果。
2. 結果分析。在準則層的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四個關鍵要素矩陣中,最重要的是動力要素,它占到了全要素的43.4%;而制約要素、激勵要素和保障要素三個關鍵要素所占全要素的比例相仿,分別是21.2%、18.3%和17%。準則層矩陣的主特征值λmax=4.054 5,一致性比率CR=0.020 2<0.1,因此結果具有一致性。
方案層中三個關鍵要素矩陣的主特征值(λ max)和一致性比率(CR)均通過了檢驗,結果均具有一致性。制約要素的三個指標,生態和環境危機與資源稀缺兩個指標的權重值最高,且相符。動力要素的三個指標,自主創新能力指標所占比重最高;創新領軍人才指標居中;需求優勢指標最低。保障要素的四個指標,占權重比例最高的指標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其次是創新政策指標;創新環境指標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指標所占比重相符。激勵要素的三個指標,占比最高的指標是創新投入;創新績效獎勵和創新收益分配兩個指標相對平均。
3. 結果討論。分析中發現,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四大關鍵要素中,動力要素最為重要,占總權重的43.4%,這也充分印證了動力要素在四大關鍵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制約要素占總權重的21.2%,在四種關鍵要素中排在第二位,說明制約要素倒逼動力要素形成的效果較為明顯。保障要素和激勵要素分別占到總權重的17%和18.3%,這也說明二者作用相似。
在動力要素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占到了19%,這也是所有方案層指標中最高的,創新領軍人才指標排在了總權重的第二位,為13.1%。此外,占總權重10%左右的指標還有資源稀缺(9%)、生態和環境危機(9%)、需求優勢和市場優勢(11.4%)和創新投入(8.2%)。這些指標在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應當率先得到關注。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