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淼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國家審計項目質量現狀存,分析審計項目中影響審計質量的主要問題,同時針對審計項目質量中存在問題的成因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關鍵詞:審計;質量;分析
一、 國家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現狀
(一)人員因素對審計質量控制的影響
第一,審計人員素質對審計質量的影響。隨著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審計風險的不斷增加,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面前審計人員要想不迷失方向,抓住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的實質要害,做出客觀的職業判斷,就需要在審計業務中轉變理念,由過去簡單的“審計程序執行到位”理念向“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理念轉變,將審計風險控制到最低。
第二,被審計單位財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被審計單位會計不具備會計從業資格,未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些上歲數的財務人員對會計基礎知識掌握不足,財務知識貧乏,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建賬不規范,缺乏有針對性地財經法規培訓,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足。更有一些單位由無法勝任會計崗位的人員兼職會計核算工作內容 。
(二)審計項目實施過程質量需要控制
審計質量的核心是審計成果的質量。當前審計環境中,各級審計機關所處審計環境、審計地位大相徑庭、先進的審計技術方法未得到普及、審計人員素質等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審計工作質量。具體到審計項目主要表現為:第一、審計計劃不夠嚴謹,審計目標不夠明確;第二、審計準備不夠充分;第三、審計實施不夠徹底;第四、審計定性不夠準確,審計取證、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缺乏嚴格規范,進而影響對不合規的被審計單位經濟事項的定性;第五、審計工作底稿復核不夠細致甚至沒有人復核,差錯率較高;第六、審計綜合分析不夠深入,審計意見及審計建議缺乏建設性,審計報告格式基本相似,審計報告質量、水平有限;第七、審計成果運用不夠,審計工作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審計程序流于形式
審計準備不足,缺乏深入研究,制定審計方案是不夠詳細,審計重點是不夠準確的,突出的;審計準則頒布的審前調查內容和編程方法是明確的。但是三方面突出問題存在于現實審計工作中:第一、審前調查并不是每個審計人員都認真細致的進行,認為審計工作已經輕車熟路無須調查,特別是對針對那些每年都審計或者經常被審計的單位或審計項目,殊不知審計對象的機構設置、資金來源、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總是處在變化之中,即便每年都審計也不會一成不變。第二、雖然進行審前調查但不夠深入細致,僅僅對基本的人員、機構和資金總量等內容進行了解,沒有深入地調查了解。
(四)計算機審計手段有待普及優化
普及計算機審計手段的同時,需要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水平。大多數年齡較長的審計人員計算機水平僅僅停留在對WORD、EXCLE軟件的利用與操作水平上,對審計署開發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的應用主要是利用電子賬簿看賬、翻找疑點;形成電子審計檔案的過程也是將已經做好的WORD、EXCLE形式的審計證據、審計底稿、審計日記粘貼到現場審計實施系統中,再歸集電子檔案。只有很少一部分審計人員熟悉財務軟件后臺數據庫結構、進而應用數據庫功能為審計服務,編制SQL語句進行審計線索的順查法、逆查法查找審計線索、確定審計疑點。這種因地制宜地將審計人員自己的審計思路用計算機語言作用在被審計單位財務軟件(用友軟件、金蝶軟件、金泉軟件等)、財務數據、軟件系統上,查找彼此之間勾稽關系,進而確定審計問題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亟待普及與提高。
二、 國家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國家審計機關的獨立性
無論是國家審計、內部審計還是社會審計,組織的獨立性都是確保審計工作質量的基本保證。國家審計機關的獨立性,一般在法律和法規中明確。《審計法》第五條明確規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審計組織的體制應有利于履行審計職責。就國家審計的管理體制而言,世界上審計機關有立法模式、司法模式和獨立模式之分。就我國國家審計機關的領導關系而言,審計機關有三種領導體制,一是垂直領導體制,全國各級審計機關由最高審計機關統一領導;二是非垂直領導體制,各級審計機關僅負責本級的審計工作,審計機關間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三是雙重領導體制,即上級審計機關領導下級審計機關的審計業務,下級審計機關對本級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我國實行的是行政模式的管理體制和雙重領導關系的領導體制。
目前,雙重領導管理體制被我國審計機關所實行,審計機關受同級政府的制約較大,即使相當的獨立性在審計業務上作出了規定,也因為干部任免等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從被審計者及審計實施方的關系看,作為被審計單位的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與審計機關同屬于共同上一級政府部門領導,具有同一隸屬關系和共同利益,審計機關的獨立性難以效地保障。在各級審計機關的實際工作中,由于人事變動權、財政資金撥付權主要在同級政府,同級政府可能弱化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作用,當地方局部利益被審計機關的處理、處罰觸所涉及時,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往往受到干預,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會受到很大影響,對同級政府的經濟審計監督作用難以更有效地發揮。
(二)審計制度建設亟待加強
審計法規定:審計結果可以由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但是這個權利沒有被有些地方審計機關在實踐中有效利用。讓審計結果的公開成為“常態”機制,讓納稅人有知情權應該是完善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所起的作用。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非“常態”也從近年來的“審計風暴”得以反映,不能風暴過后就風平浪靜,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必須強化。
三、總結
審計質量控制是審計質量的制度保證。目前國家審計項目質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審計環境影響國家審計機關獨立性、審計人員素質理論基礎薄弱、相關專業知識落后于財務會計發展水平、法律法規掌握不盡全面、審計職業判斷能力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被審計單位財務情況發展變化;審計人員掌握的計算機手段跟不上財務軟件更新換代;這些制約國家審計項目質量及控制的因素體現在各級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項目中,審計機關通過一系列方法加強國家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從而實現審計“免疫系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