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全球環境污染以及環境資源日益短缺問題的凸顯。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存在缺陷,既沒有反映出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沒有反映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造成的耗減以及破壞環境對經濟造成的損失。反而高估了經濟成果,對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失實。針對現行GDP存在的問題,筆者對無效GDP 概念進行了剖析,力求改進和完善經濟核算體系并提出一些建議,使其滿足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真實反映,促進經濟發展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高轉變。
關鍵詞:無效GDP;環境污染;資源浪費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體水平高低的指標,GDP增長量無疑是具有參考價值的。但是,不能一味追求GDP數字表面增長,而忽視其背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虛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這種方式加劇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不利于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要更深入的分析,去除目前我國GDP增長中那些損失和無效成因,探析其改善途徑,對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非常重要。
一、相關理論依據
無效GDP指的是在統計數字上存在,但實際上對經濟和社會貢獻為零,甚至為負的那部分經濟量。也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由于自然災害的破壞和社會不正常的過多損耗所形成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無效GDP的總量越大,表明一國的經濟發展在資源環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其他社會不正常的損耗越多,反之則越少。根據無效GDP理論基礎的分析,可以對無效GDP的標準進行簡單界定:1.是否消耗了社會資源,遠期不能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收回成本。2.能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是否為了彌補經濟發展帶來的某些負效應,被迫增加投資。
二、資源環境中無效成分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GDP中認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是自由財富,并沒有把資源的稀缺性與生態的退化考慮進去,形成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現象。例如:2009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為5.5%,但對于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很高。這種資源過度消耗下的GDP測算結果是不合理的。
環境質量惡化造成生活質量下降,據世界銀行統計,空氣污染每年使北京、上海上萬人患病死亡,影響數百萬人健康,損失數億個工作日和數十億美元;全世界因水污染造成的腹瀉每年使 200萬兒童喪生,9億人染病。但是這些卻不納入GDP的計算,因為污染者一般不賠償他們造成的損失。
三、原因分析
(一)科學技術落后
從資源環境角度分析,資源的開發技術落后導致資源在開采不合理以及浪費,生產技術落后生產中的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使得環境嚴重污染等。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阻礙和負面因素也促進了GDP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卻是無效的。由于環境污染拉動的醫療單位GDP的上升以及空氣凈化器、pm2.5口罩等相關生產行業的增長等。
(二)行政機制不健全
主要存在的問題有:行政機制的不健全、經濟主體的行政規范力度不夠以及政府的監督監管不到位。這些問題將會使市場中出現腐敗現象或者權利尋租導致的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它們都將對GDP形成隱形的吞噬。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產品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品質得不到保證,但對資源的浪費卻十分驚人,由于產品檔次低、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而且對資源的大量不合理消耗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所換得的GDP增長是無效的,這種無效GDP增長是對未來的成本透支,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改善建議
(一)大力推進科教改革
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較低是經濟粗放式增長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我國擁有大量科技人才,但由相應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科研成果難于得到相應的回報,市場缺乏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強有力機制,人才資源的浪費和流失極為嚴重。如何形成適應中國國情行之有效的科技產業化機制,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應努力做到人盡其才,避免人才流失,從而完善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機制,減少由技術水平落后導致的經濟支出。
(二)穩定經濟市場的法治秩序
制訂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避免無效GDP核算提供基礎性保障。比如制定無效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規避無效GDP核算的方法、界定核算的內容和范圍等等。政府必須發揮其保障作用,明晰環境產權制度,依據市場機制確定環境資源價格等。使企業在消費環境時需支付相應的環境成本,可以減少甚至避免環境資源的浪費。
(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實現環保資金來源多元化
經濟的增長不等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等于社會的進步。必須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改善資源環境走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由于環保投入是一個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所以要建立多元的環保資金主體。資源環境保護的投資主體應包括政府、污染者和其他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主體。
參考文獻:
[1]石良平.中國的GDP數據是真實的[N].文匯報,2002 .
[2]吳季松.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循環經濟戰略[M].新華出版社, 2006 .
[3]高敏雪.環境統計與環境經濟核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馮敏雪,女,河北省委黨校保定工作站2013級在職研究生,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