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財務報表列報》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利潤表中正式增設“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總額”兩個項目。但在年度財務報表實際編制和披露中,不少企業對其他綜合收益的含義、內容及其與資本公積的區別產生了疑問,使得其利潤表中列示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準確性受到質疑。本文從綜合收益與其他綜合收益的關系、其他綜合收益的含義、內容以及其他綜合收益與資本公積的聯系和區別入手,澄清可能產生誤解或存在爭議的事項。
關鍵詞:綜合收益 ;其他綜合收益 ;資本公積
2009年6月我國財政部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企業應當在利潤表中增列“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和“綜合收益總額”兩個項目,并在報表附注中詳細披露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及其所得稅影響等信息。由于大部分企業在較短時間內對《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理解偏差等原因,使得部分企業在其年報中對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和披露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對其他綜合收益的理解不夠充分。本文從其他綜合收益 的概念、內容等做一探討,有利于提高其他綜合在企業中的運用。
一、綜合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的區別
綜合收益,是指企業在某一期間除與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進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項所引起的所有者權益變動。綜合收益總額項目反映凈利潤和其他綜合收益扣除所得稅影響后的凈額相加后的合計金額,而其他綜合收益等于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減去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損失。也就是說綜合收益與其他綜合收益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二、其他綜合收益的含義和內容
在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下,“其他綜合收益”是指報告期內滿足所有者權益確認和計量條件、能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由企業與非業主方面進行交易或發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產生的、當期不確認為損益,但未來影響損益的利得和損失。
“其他綜合收益”相當于一個中轉站科目,主要包括下面幾種情況:其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減值及處置導致的其他綜合收益的增加或減少。還包括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重分類日公允價值與賬面余額的差額部分。其二,長期股權投資確認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其他綜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額導致的其他綜合收益的增加或減少。這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對合營聯營企業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確認的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導致的其他綜合收益的增加,不是資本交易,是持有利得。第二種情況是對子公司投資,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只有因子公司的其他綜合收益而在合并報表中按權益法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和少數股東權益的變動才是其他綜合收益,子公司因權益性交易導致的資本公積或留存收益的變動使得合并報表按權益法相應確認的其他資本公積和少數股東權益的變動不是其他綜合收益。其三,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其差額記入所有者權益導致的其他綜合收益的增加,及處置時的轉出。其四,可供出售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的匯兌差額,記入“其他綜合收益”科目。
三、其他綜合收益與資本公積的聯系與區別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資本公積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股本溢價以及法定財產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積金,它是指投資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業、所有權歸屬于投資者、并且投入金額上超過法定資本部分的資本。資本公積核算包括的范圍較廣,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除了所有者投入、作為企業實收資本以外的全部權益性交易;另一類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即其他綜合收益。
其他綜合收益屬于資本公積的一部分,但不能把資本公積等同于其他綜合收益。他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的區別可從以下方面看出:1.其他綜合收益不是權益性交易產生的,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而其他綜合收益之外的資本公積由權益性交易產生。2.其他綜合收益在初始發生時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但其中大部分在之后符合一定條件時,將轉而計入“凈利潤”,即重新分類計入損益;而其他綜合收益之外的資本公積之后也不能轉而計入“凈利潤”。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額發生時不應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資本公積,也就是其他綜合收益。當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必須將原計入資本公積的公允價值累計變動額轉出,計入投資收益,也就是處置當期的凈利潤的組成部分。而當企業接受控股股東的捐贈或企業被控股股東免除債務時形成的資本公積,這部分資本公積被視為是控股股東對企業類似資本性的投入,它不可能被重分類計入損益當中,也不可能成為凈利潤的一部分。
所以,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應當根據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分為兩類在利潤表中列示:將列示在其他綜合收益部分的項目進一步劃分為兩類:一是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二是以后會計期間在滿足規定條件時將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
參考文獻:
[1]劉萬椿. 其他綜合收益的范圍及列報的探討[J]. 中國注冊會計師, 2011, (1):100-101.
[2]張艷, 劉國峰. 論綜合收益理念在企業會計核算中的運用[J]. 商業會計, 2010, (13):9-11.
[3]崔玉衛. 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披露探討[J]. 財會通訊, 2010, (28):72-73.
[4]劉永澤, 唐大鵬, 張成. 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認定標準與列報問題分析——基于我國資本市場數據[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 2011, (8):72-81.
[5]郭緒琴. 其他綜合收益內涵與實務應用[J]. 財會通訊, 2009, (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