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達宸
摘 要: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的,以高科技的技術手段支撐為基礎的,以網絡等新的傳播方式為主導的一種新的產業發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經濟界全面結合為自身的特征,是一種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是以創意創新為核心,以知識產權為根本,貫穿生產、流通、消費等產業發展全過程的新型的產業集群,向大眾提供滿足其文化、娛樂、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興產業形態。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并且還在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創意產業正成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一、發展基礎
2008年以來,鯉城區委、區政府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突破區域空間局限、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計將古城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優勢。區委、區政府已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區服務業規劃(2008-2015)的重要內容,確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區特色文化創意服務中心”的目標,提出了要優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構想,加快規劃建設創意產業園區,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創意企業,打造海峽西岸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文化創意產品展示、交易中心。
二、主要優勢
與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成功的地區比較,鯉城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機遇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潛在的優勢產業,是國家、省、市大力扶持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是繼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之后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資源、土地,可以有效規避發展中面臨的土地資源不足、能源匱乏、環境不堪重負的嚴峻局面。
(二)文化優勢
鯉城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
(三)區位優勢
鯉城區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區,既是閩南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閩臺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陣地。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較為成熟,對海西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
三、相對劣勢
盡管近年來我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區依然存在著不少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問題和不足。如在行業氛圍方面,廣告策劃、創意設計、網游動漫、數碼娛樂等創意產業處于服務業的的高端領域,屬于智力型、創意型產業,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大都是思想活躍、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知識人才,此類人才對于所處創業環境的行業氛圍較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業交流平臺、高水平的商務環境和行業扶持政策等。在這方面,鯉城區現有的條件還比較缺乏。在融資環境方面,對于創意產業企業,目前大多數還處在創業階段,一方面資金較為缺乏,融資的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知名創投公司在國內的分支機構主要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國內的投融資洽談會,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舉辦。
四、建議
(一)促進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
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和靈魂。創意與科技相互結合是今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它一方面將極大地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含量,創新產業業態和形式,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值。
(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集約發展
首先,加快規劃建設古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充分利用鯉城老城區舊廠房、舊學校、舊街區等,加快規劃古城文化創意產業園,積極扶持“183”藝術創意集聚區發展,充分發揮其示范、集聚、輻射和推動作用。其次,積極招商引資。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效益
大力實施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帶動戰略,通過對文化創意企業、創意產品和服務既有品牌進行整體規劃,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提升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增強主導產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經濟整體競爭力的目的。
(四)強化人才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資源,目前鯉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比較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遠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五、結論
誰也不可否認,中國已是世界制造業大國,泉州的制造業也是泉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卻是泉州發展海西經濟的軟肋。所以,當泉州市民沾沾自喜于制造業的成就時,很多國家和地區憑借其創意產業,帶著一股霸氣,悄悄對泉州的產業市場進行滲透,不僅對泉州進一步發展成制造業構成沖擊,而且還日益呈現出融人其他產業——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的趨勢。由于創意產業的滲透和介入,傳統產業業態發生變化,產業分工重新洗牌,創意產業以其處于價值鏈的高端地位,借助于新技術并以其分配利潤的特權,對其所滲透的產業按價值鏈進行重組。處于價值鏈下端的服務業或制造業將出現交易量最大但價值增長最小的趨勢。所以,只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才能形成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