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娟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第79屆國際圖聯大會推出的《國際圖聯趨勢報告》探討了5個高水平的趨勢,其中趨勢1中直接提到信息素養的概念,認為”新技術將影響信息訪問的權限,浩瀚的數字宇宙對個人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不具有信息素養基本技能、基本閱讀和寫作技巧以及訪問互聯網技術能力的人面對當今社會將遇到越來越多的障礙”[1]。由此可見,信息素養教育對于當今高校的重要意義。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偏低,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是高校圖書館緊迫而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以篇名“高校”*(信息素養+信息素養)”作為檢索表達式,時間限制于2004~2014年,在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出有關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相關文獻近三千篇。從發文量的角度看,有關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研究趨勢逐步上升。從研究內容的角度看,主要研究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機制、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利用全媒體傳播方式研究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文章尚不多見。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滯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用戶對信息素養認識淺薄,沒有意識到其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客體從主觀上不接受、不認同信息素養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主體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本文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構建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第四媒體即網絡媒體面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正在經歷的自身變革尚未結束,Web2.0和手機等智能移動終端又引發了一場新的媒體變革,那就是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的出現,讓人人都成為媒體變為可能,自媒體應運而生。傳統媒體與由網絡媒體、自媒體組成的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2]。有關全媒體的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說法,結合全媒體的發展形勢和特征,筆者認為,全媒體就是在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同媒介形態(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之間相互融合,使其具有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表現手段,并能滿足受眾的多層細分需求和媒體體驗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3]。全媒體既包括媒介形態的全面融合,又包括受眾的全面需求。
基于全媒體的傳播特征和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特點,筆者認為大學生信息素養全媒體教育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學科背景、不同階段、不同目的等方面將用戶需求進行細分,對用戶信息素養水平和需求進行客觀調查分析,從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組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方式,再以網絡社區的概念對用戶進行信息反饋的主動引導和互動討論,更快更有效地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最終實現切實提高用戶信息素養水平的目的。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全媒體教育要借助于全媒體的技術和傳播特征最大限度挖掘用戶需求等基本信息,提升信息素養教育營銷的效果,滿足用戶信息需求。在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上,全媒體傳播可以按照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生產和傳播信息內容,全媒體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微視等的突飛猛進似的信息素養信息的發布更加便捷,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用戶足不出戶便能夠獲取一切信息;在信息素養教育的表達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各媒介,通過文字、圖片、音頻、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介形態全方位了解信息素養教育相關內容;在信息素養教育互動交流上,全媒體時代確定了新型的傳受關系,作為受傳者身份的用戶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的一方,有時會演變成為主動傳播信息的一方,特別是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從而使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交流更加順暢,互動更加便捷。全媒體的傳播達到了對用戶的細分極致,細分到每個用戶個體以及個體的不同信息需求,從而實現了信息素養教育的極致針對性和個性化。
如圖1所示,信息素養教育營銷的核心就是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水平,全媒體時代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能夠更加準確地觸達目標用戶,使更多的用戶需求變得清晰可循,在此基礎上,按需生產和推送相關信息素養資源。

圖1 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全媒體營銷鏈
分析和了解用戶信息素養的狀態,總結用戶共性及規律性特征,將用戶分群、分層次提供可行的、適需的、多樣的、高效的信息素養教育資源。用戶細分是選擇目標用戶的基礎,是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前提條件。信息素養教育用戶細分是根據用戶需求和欲望的異質性,根據一定的規則將用戶分成若干群體,形成不同特點的細分用戶群體,根據各個群體的信息需求特點,實現面向不同群體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組合,使教育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目標用戶信息需求。
根據學歷層次可將用戶分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根據用戶的身份可將用戶分為學生、教師、科研人員;根據用戶學習的不同階段可將用戶分為新入學、高年級、畢業;根據不同的學科背景可將用戶分為文科、理科、工科、醫科等;根據高校用戶不同階段的特殊需求可將用戶分為論文開題、論文進行時、科研、求職等。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群體的信息素養需求共性,提供對應的教育內容,使信息素養教育更具針對性。當然每個用戶個體不可能只是單純屬于某一用戶群體,其是各個用戶群體交叉的合集,每個用戶根據其處于的不同的階段和時期的信息需求特點,有效、快速、便捷地選擇其所需的教育內容。
首先,通過用戶細分,圖書館可以了解不同用戶群體在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水平,以及各個用戶群體對信息素養方面的需求情況,從而更加系統地掌握用戶的信息素養狀況,提供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信息素養教育資源。其次,用戶群的劃分不僅可以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以少應多,而且有助于優先選擇目標用戶,集中圖書館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投入該用戶群體,提升部分用戶的信息素養水平。最后,用戶細分有利于增加信息素養教育營銷戰略的有效性。實際上,整體用戶的需求差異性較大,如文科和理科的師生的信息需求內容、形式以及他們的行為習慣都大相徑庭,而且各個用戶群體的發展態勢也不相同,因此,在用戶細分的前提下,根據用戶需求變化制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和策略,從而取得信息素養教育的主動權。
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理論知識和信息實踐能力,重點在后者。因此,信息素養的教育者不僅局限于各學科的專業教師和專門從事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的館員,學科館員、咨詢館員和特長館員也是信息素養教育的力量,甚至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邀請一些信息素養水平高的學生,特別是在平時學習研究過程受益于信息素養的高年級學生,通過舉辦座談會、研討會、講座,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
當今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越來越復雜,因此,教學人員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能力,用創新的思維方式、便捷的傳播工具進行教學。館員之間的合作、館員與專業教師的合作、館員與學校其他部門人員的合作、館員與學生的合作,尤其重要。
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主要的方式是信息素養獨立課教學、信息素養課外教學和信息素養課內教學。信息素養獨立課程一般由圖書館員擔任,由于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認識不足等,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信息環境中,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育教學資源仍然是信息素養教學的寶貴資源,可通過信息技術將其轉化為信息化環境中可利用的資源,如構建信息素養網上自學自測課程、利用微視發布視頻課程等,提高基礎課程的普及性和易獲度。
信息素養課外教學,也稱信息素養通用課,是由傳統的圖書館用戶培訓演變而來的,但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改進了,更加注重學生通用技能的培養,強調培養學生的通用技巧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傳統的一言堂授課方式已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必須由“一言堂”轉為“多言堂”。授課的方法由以老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由單項灌輸的教課方式轉為由學生討論、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和終身學習負責,如游戲式信息素養教育、同伴式信息素養教育。游戲式信息素養教育如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大學圖書館開發了一款在線棋類游戲,以回答基于信息素養問題的方式來進行游戲,內容涵蓋資源選擇、數據庫使用、檢索規則等,最多可以4人參與的游戲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競爭性也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游戲過程中學生學會使用檢索工具,利用各種工具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有效提高了信息能力[4]。同伴式信息素養教育如桂林醫學院圖書館利用同伴教育進行大學生信息素養開發,舉辦了由大學生主講的題為“圖書館資源與網絡資源利用”的講座,以學生的經驗體會講解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5]。在全媒體環境下,館員可以通過論壇、QQ、微博、微信等構建各個主題的信息素養學習群體,相互學習協作,共享相關的資源。
信息素養課內教學,稱為信息素養與專業課滲透教育,為輔助和配合某一門專業課的學習而組織和安排的,其信息素養可以滲透到該門課的授課、作業、實習、考試等各個教學環節中。專業教師和館員共同設計和講授信息素養課程,學生將信息素養視為專業課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了信息素養水平。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醫學院將信息素養滲透到某一門醫學專業課的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模式中[6]。這種教學模式,學生以組為單位,鼓勵學生相互學習、查信息、做研究、找答案。借助于QQ、微博、微信、云筆記等具有“群”性質的全媒體工具,構建虛擬的小組學習區,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如利用Evernote印象筆記的“共享筆記本”的功能,將學習小組成員設為共享用戶,這樣所有成員搜集到的相關資源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分享給自己的同伴,集合群體的力量構建了一個具有智能分類和搜索功能的相關資源數據庫[7]。
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人員調查發現我國98所高校圖書館中約95%的高校都開展了某種類型的在線信息素養教育[8],但效果卻讓人失望。根本原因在于圖書館在線信息素養教育平臺的水平較低,單方面上傳一些PPT課件及發布規章制度、資料介紹、培訓講義等,內容陳舊,無互動交流。大學生信息需求呈現及時性、自主性、便捷化和創造性特點,且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獲取終端利用率越來越高,借助于全媒體技術構建一個在線信息素養教育互動平臺勢在必行。
在全媒體環境下,信息素養教育營銷的核心就是構建一個“共創價值”的互動平臺,能夠與用戶共同交換、創造信息素養資源,通過各種產品和服務來準確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平臺。首先,全媒體的數字技術平臺會客觀、科學地記錄用戶的各種信息行為數據,通過數據庫和統計分析來進行用戶識別和分類,從而圈定用戶群,提供一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其次,利用如博客、微博、微信、微視等技術便捷地發布相關信息素養資源,使資源的呈現方式更加豐富,互動性更強。再次,館員在平臺上構建一系列的相關主題社區,相關需求用戶形成一個學習的互幫互助團體。
首先,細化傳統媒介宣傳,如設計各類有特色的宣傳單、系列主題的海報、與學生團體合作舉辦信息素養方面的知識競賽或者游戲競猜、通過專業教師或者學院發布相關活動資訊等。其次,加強數字化新媒介宣傳,如:充分利用圖書館主頁的宣傳欄目,及時發布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活動和資訊;設計信息素養相關的動態桌面、屏幕保護等,與相關部門合作廣泛地用在校內各公共計算機上;利用QQ等實時通信工具,建立相關主題的QQ群,個性化地推送相關信息;開通微博、微信等信息素養主題公眾平臺發布相關信息等。
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提高需要國家、學校、圖書館、專業教師和學生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內涵在不斷發展變化,圖書館員必需不斷地學習創新,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1]IFLA Trend Report[DB/OL].[2014-3-14].http://www.ifla.org/node/7942.
[2]羅鑫.什么是全媒體[J].中國記者,2010(3):82-83.
[3]岳山,楊明.全媒體采編與應用[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1-3.
[4]明娟.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游戲模式的探討[J].現代情報,2013(7):147-150.
[5]蔣海萍,朱開梅,覃耀飛,等.大學生信息素養同伴教育模式初探[J].華夏醫學,2009(6):147-150.
[6]王曉力.國外高校信息素養教育[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92-96.
[7]羅秀娟.學科館員利用Evernote印象筆記開展學科化服務工作的設計[J].圖書情報工作,2013(3):52-55.
[8]彭奇志,嚴而清,吳信嵐.我國高校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的分析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9(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