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多表現為編輯工作的競爭,以至于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新聞的時代是編輯的時代”。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變”與“不變”,是編輯在工作中需要不斷研究和總結的。
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變”
首先,編輯的職責要“變”
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主要是處理記者、通訊員和通訊社提供的稿件;網絡新聞編輯還增加了搜索和跟蹤網上新聞信息的職責。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節奏快,其重要性也顯而易見。
比如“新華網”,既有網站記者采寫的時政新聞,也有來自《沈陽晚報》的地方新聞,既有來自“新華社”與“新華網”聯合出品的“新華深度”,還有來自微信客戶端的“微頭條”。網絡新聞的編輯不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貨”上門,而是“彎弓射雕”式的找“米”下鍋,以大大提高新聞報道的主動權、信息量和時效性。
其次,編輯的思維要變
超文本、超鏈接可以按照讀者的選擇實現多種方式的重組,用戶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概貌,還能夠像吃“自助餐”一樣各取所需,大大改善了傳播的效果。這就要求編輯要時刻胸懷“全受眾”的編輯思想,設身處地地為用戶著想。要有“高大上”的時政新聞,也要有“接地氣兒”的社會新聞;要有實時更新的即時新聞,更要有層層剖析的深度報道。
另外,在互動性極強的網絡新聞媒體中,編輯應強化“面對面”意識,隨時注意征詢和搜集用戶的反饋信息,借以調控報道內容和方法。例如,今年年初,在丹東廣播電視臺《第一傳媒》欄目的微信客戶端“傳媒社區”,有觀眾和微友提出,非常關注“沈丹客運專線”的工程進展情況,于是節目組調整了報道計劃,利用新媒體對“沈丹客運專線丹東站場轉線工程”及“首列旅客列車順利通過錦江山盤道嶺隧道新線”,進行了24小時在線直播,并對觀眾及微友提出的熱點問題,邀請專家在線進行了權威解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編輯的方式要變
網絡新聞傳播圖、文、聲、像一應俱全,更加接近現實世界,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也對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方說,現在的手機微信訂閱號,一個大新聞標題下往往要包括幾條甚至是十幾條新聞內容,這就要求編輯不僅要熟悉各種編排手段,要懂得他們各自的性能和特點,還要研究綜合使用這些手段后出現的新情況,把握它們在網絡世界運用的特殊規律,這樣才能獲得駕馭的自由,達到預期的效果。
另外,網絡傳播不僅流量特大,而且滾動性極強。傳統媒體的更新速度一般以天計、以時計,網絡卻是隨時更新,常常以分計,有時甚至以秒計。在報道我國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許多網站爭搶“第一落點”,“新華網”顯示的時間就精確到秒。因此網絡新聞編輯必須保持“全天候”狀態,不斷地跟蹤新聞來源,隨時準備發快訊,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綜合,以便用戶獲得快捷、完整的信息。
正如《紐約時報》網絡版主編伯納德所說:“這需要企業文化進行一次重大轉型,因為傳統媒體工作人們早已習慣了一天寫一篇稿子,他們通常花一整天時間搜集新聞素材,構思、撰寫新聞,然后在截稿時間之前交卷。現在是改變這種習慣的時候了。”目前國內包括新浪網、人民網在內的眾多新聞網站均已實現了24小時新聞滾動播出。
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不變”
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并不是獨立產生的,而是從傳統媒體中脫胎而來。與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工作相比,既有變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這不變的一面,是由大眾傳媒的共性所決定的,而且都是帶有根本性的。
首先,把關性質不能變
新聞編輯作為優化新聞報道的整合行為,是一項帶有把關性質的工作,在網絡中也是如此。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媒體,不僅有來自各種機構和組織的新聞資源,用戶個人也可以發布信息。這是傳播領域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并不等于網絡新聞編輯可以做單純的“搬運工”、“粘貼匠”,做進行簡單操作的“理貨員”,而是要對入選的稿件進行認真的核實,嚴把是非關。主要包括事實把關、政策把關、知識把關、文字把關,此外,還有技術性把關,如在編輯的過程中,有關內容的鏈接是否正確等。
其次,道德準則不能變
職業道德是規范職業行為的基本準則和保證。新聞編輯工作要在良性的軌道上有效地運轉,必須高度重視新聞操守,在我國,就是執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正確的報道方向。這個要求,無論在傳統媒體,還是網絡的新聞編輯工作中,都應該無條件服從。
創新原則不能變
創新賦予新聞報道生機和活力。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之所以歷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新聞工作者依靠科技進步不斷開拓創新,滿足了廣大受眾日益變化和日益增長的需要。創新是新聞報道的制勝法寶,也是編輯工作的金科玉律。網站的大量增長和搜尋的日益便捷使網絡新聞的競爭更為劇烈,要在這種異常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更需要編輯人員的創造性勞動。要善于分析研判,對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的問題,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要善于主動發聲,主動策劃一些活動,滿足人們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網絡傳播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傳播從業者也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網絡新聞編輯要做好網絡界的“公眾受托人”,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和報道觀念,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業務和本領。與此同時,還必須繼承和發揚編輯工作的優良傳統,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開拓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肩負更加重要的責任。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