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運濤 張聰群



摘要:對新創企業來說,充足的資源與強大的創新能力是其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梳理,構建了資源認知、創新能力與創業績效之間的理論研究框架,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實證結果顯示,創業者的資源認知對新創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新創企業創新能力對創業績效也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而創業者資源感知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則不顯著。研究結果揭示了創新能力在資源認知與創業績效之間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資源認知;創新能力;創業績效;新創企業
DOI:10.16315/j.stm.2015.02.010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資源是企業開展一系列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迫于生存壓力,許多新創企業過于關注創業資源的獲取而忽視了對創新能力的培育。當前,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在提倡創新。創新是組織獲取、轉化資源以及塑造資源差異的一種有效途徑,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企業現有資源的價值。本文認為,企業在積極進行資源獲取和開發的同時,應將創新作為新創企業實現價值增值新途徑,通過提高創新能力,形成長期競爭優勢。
1.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1創業資源與資源認知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是資源的獨特集合體,企業內部獨特的資源是競爭優勢的來源。創業資源作為企業得以成功創建所依賴的重要資本,是企業創建過程中先后投入和利用的各種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加總。Alvarez等認為,創業就是創業者識別、獲取和配置資源從而謀求機會價值實現的過程,那些異質的、稀缺的、難以模仿和替代的資源能使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
資源認知作為個體對資源客觀存在及可獲得性的主觀感知,是一種心理過程。Westhead指出,由于企業家的任務是獲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組織的一部分,主觀感知研究的目的就是預測企業家獲取關鍵資源的客觀績效表現。資源獲得是創業者開展創業活動的第一步,而資源作為一種環境要素,在很多情況下創業者可能無法控制。因此,必要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資源的可獲得性非常重要。現有對創業資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創業資源的劃分、創業資源對企業創建的影響等,將研究視角放在資源使用者上的較少。創業者是最關鍵、最具能動性的創業要素,其對各種創業資源的可獲得性與可用性認知會影響創業及企業能力的構建。
1.2資源認知與創新能力
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從未有過的組合,以使原有的資源實現新的功能”。創新作為有效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的非線性過程,強調通過對現有資源的利用,最終形成體制、機制、產品以及技術上的競爭力。企業的成長、成功和生存取決于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它是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目前,學者們對創新能力還缺乏較為一致的界定,但許多人都強調了資源對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李金明認為,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創新地組合企業稀有資源的能力,它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對現有人力資源、知識和能力的開發利用,通過持續更新企業系統和技術,實現企業整體能力的提升。何建洪等指出,創新能力是由企業中所有應用到創新過程的資源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且是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能力中最可能演變成核心競爭力的一種能力。
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對新企業來說,資源約束是創業者面臨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獲取和開發創業資源才能培育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構筑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礎。資源認知作為創業者對資源可獲得性的一種能力感知,創業者認知到的資源越多,特別是具有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資源越多,越有可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創業者不同的資源認知與企業現有的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1:資源認知對企業創新能力有積極影響。
1.3資源認知與創業績效
創業績效是用來衡量組織創業目標的達成程度,是有關創業活動最終結果的整體性概念。正是由于創業績效是新創企業競爭優勢實現的根本體現,許多企業管理者和研究者都試圖尋找影響企業創業績效的關鍵因素并設法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1990年代以來,創業研究的視角逐漸由創業者人格特征轉移到創業過程。創業資源作為創業企業續存與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關鍵性要素,其類型與數量的多少、識別與獲取的難易程度以及創業者對創業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能力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新企業的創建以及創業績效。
創業資源對企業創建及成長的重要性已得到許多學者的肯定,但現有關于創業資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創業資源的劃分、創業資源對企業創建的影響等,忽視了創業者對資源的不同認知也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創建及成長。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是強調人的能動性,認為人不僅具有計劃和事前思考能力,而且能夠自我調節和自我變化。資源認知作為創業認知的重要環節,是個體對資源的類型與數量、資源獲取的難易程度以及對資源整合與利用的能力所做出一系列相應的評估、判斷或決策的知識結構和心理過程。因此,對資源可用性及可獲得性的認知對創業績效的影響還有待驗證。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2:資源認識對企業創業績效有積極影響。
1.4創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1.4.1創新能力與創業績效
創新能力是企業有效開展創新活動的能力基礎,是產品開發能力、改進生產技術能力、儲備能力、組織能力的綜合。李婧等指出,創新是組織獲取、轉化資源以及塑造資源差異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影響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途徑是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
新古典增長理論與內生增長理論將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最根本動力歸結為技術進步。企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微觀主體,其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企業的競爭實力,而且關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效果。績效作為企業經營成果最直觀的指標,可以用來衡量企業創新能力強弱。例如,Thomhill通過對加拿大845家制造業企業的研究發現,無論在什么行業,創新型企業容易獲得更高的收入增長,企業知識、行業活躍度以及企業的創新方式會影響公司績效。雖然一些學者通過實證或理論分析證明了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有積極作用,但可以發現,現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成熟企業進行的,新創企業創新能力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3:創新能力對創業績效有積極影響。
1.4.2創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據資源基礎理論,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資源的異質性而不是產業環境的差異。創新作為一系列企業活動,一方面可以對企業現有資源進行開發,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和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對新獲取的資源和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從而不斷地利用和轉化組織的資源,進一步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即資源自身很難形成競爭優勢,需要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提高包括創新能力在內的企業能力,才能進一步影響企業績效。據此,本文提出假設:
H4:企業創新能力在資源感知與創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2.研究設計
2.1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的文獻綜述和理論假設,本文構建了包括資源認知、創新能力和創業績效3個變量的研究框架。這個框架共有4個假設,箭頭表示3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2.2變量的定義與測量
Bamey將企業資源劃分為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3類,促進了企業資源的量化研究。本文借鑒Bamey的研究成果,認為資源認知包括物質資源認知、人力資源認知和組織資源認知3類。曹洪軍等通過分析企業的自主創新過程,發現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活動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考慮到初創型企業對創新活動管理普遍不重視,本文主要從創新投入能力與創新產出能力2個方面衡量企業的創新能力。有關創業績效,本文借鑒Tang等的研究,從銷售業績、市場占有率、利潤水平、員工人數、利益相關者滿意度5個維度衡量企業的創業績效。
2.3量表設計
本文在Barney等、張仁江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借鑒李克特7點量表。其中資源認知包括物資資源認知(PMR)、人力資源認知(PHR)和組織資源認知(POR)3類11個測量指標;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投入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8個測量指標;創業績效包括銷售業績、市場占有率等5個測量指標,如表1所示。
3.實證分析
3.1樣本來源與特征
本文的調研對象主要為成立7年以內的新創企業中層以上管理者,樣本涵蓋制造業、服務業等多個行業,調查收集了有關企業管理者的個人基本情況、資源認知情況及創業績效等多方面的信息。調研起止日期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問卷全部由研究者本人及其助手發放。期間,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239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7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85.4%和73.2%。樣本特征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3.2數據質量分析
調查問卷是人為設置的,對收集到的數據需要進一步檢驗。為保證能夠檢驗本文理論假設和模型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本文通過SPSS18.0對樣本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
3.2.1信度分析
本文在使用Cronbachs a系數檢驗問卷內部一致性的同時,采用測量項目總體相關系數(CITC)凈化、刪除垃圾測量項目。一般來說CITC小于0.4,就應將該測量項目刪除;當Cronbachsa系數達到0.7以上,則表示量表具有相當的信度。所有潛變量的CITC值大于0.4,且Cronbachs a值也都大于0.7,說明量表具有相當的信度,如表3所示。
3.2.2效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因子分析檢驗觀測變量的建構效度。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通過KMO測度和Bartlett球體檢驗判斷測量項目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3個變量的KMO測度均大于0.8,且總體樣本的KMO值為0.896,Bartlett球體檢驗的x2統計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說明樣本可以做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
特征值是指每個變量在某一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負荷的平方總和。在所有的主成分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為4個,其總方差解釋度累計值達到62.154%,大于60%的常用標準。由此可知,觀測變量具有較好的建構效度,如表5所示。
3.3模型評價與估計
3.3.1模型整體適配度評價
根據相關理論基礎和假設,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測量模型進行驗證。在對整體模型分析之前,本文用AMOS18.0分別對資源認知、創新能力和創業績效的樣本數據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以檢驗3個量表結構的穩定性,并根據輸出結果修正指標對3個模型進行修正。根據修正指標,資源認知變量刪除了PR4測量指標;創新能力變量刪除了CC4、CC7指標。另外,由于資源認知可以分為物資資源認知、人力資源認知和組織資源認知3類,為分析簡化,根據測量指標的因子載荷對資源認知的測量指標進行了加權處理。最后,資源認知的測量指標變為物質資源認知、人力資源認知和組織資源認知。
同時,從絕對適配度指數、增值適配度指標和簡約適配度指標3個方面衡量模型的整體適配度,本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假設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x2的顯著性水平P值、RMSEA、GFI和AGFI等都達到了適配標準值,說明樣本數據與模型擬合度較高;NFI、IFI、TLI和CFI等指標都優于理想值,說明與基準模型比較本文的理論模型適配度較佳;PNFI、PCFI都遠大于0.5,卡方自由度比值x2/df小于5,AIC、CAIC的值也不大,模型較為簡約。
3.3.2模型估計
(1)假設檢驗及結果。本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運用AMOS18.0軟件進行模型參數估計。在測量模型驗證的基礎上進行模型擬合和比較,并根據相關理論和修正指標修改或刪除不合理的影響路徑對假設模型進行優化。參數估計模型顯示了各個可測變量與潛在變量之間及外生潛在變量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且系數大小表示了各變量的相互關系及作用力強弱。本文潛變量的因子載荷基本上都大于0.6,說明理論模型總體上符合基本擬合指數要求,影響路徑的存在性基本上可得到驗證,如圖2所示。
在假設及顯著性檢驗的基礎上可以得到變量間的影響程度,或者說政策傳導強度的參數估計結果。由假設及顯著性檢驗結果可知,資源認知與創新能力(0.583)、創新能力與創業績效(0.631)之間的關系假設成立,而資源認知與創業績效的關系則不顯著(t<1.96;P>0.05),如表7所示。
(2)潛變量間影響效應分析。通過外因變量對內因變量影響的標準化效應值可以了解潛變量之間的影響程度。本文的分析結果顯示,創業績效受創新能力的影響最大(0.631),這意味著產品的新穎程度、產品開發過程的新奇性、產品的開發效率、新技術的使用及新技術的變化率等對創業績效有重要影響;資源認知雖然對創業績效有影響(0.484),但其間接效應(0.368)大于其直接效應(0.116),說明資源認知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創新能力(資源感知對創新能力的總效應為0.583)這一中介變量實現的,假設4成立,如表8所示。
4.結論及討論
本文根據相關理論構建了資源認知、創新能力與創業績效之間的理論模型,并運用SPSS18.0和AMOS18.0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創業者的資源認知對新創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新創企業創新能力對創業績效也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而創業者資源感知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則不顯著,這也說明創新能力在創業者資源感知與創業績效之間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文聚焦于新創企業,將創新能力作為一個新的變量引入創業理論研究,探討了資源認知、創新能力與新創企業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實證結論的現實意義在于:①創業者除了尋求異質的、稀缺的、難以模仿和替代的資源以應對新創企業生存壓力外,更應重視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新創企業的創新能力能促進企業獲得更好的創業績效,幫助企業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②正是由于能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具有異質性、稀缺性、難以模仿和替代性等特征,創業者往往很難識別具有較高價值的創業資源,使得創業者的資源認知對創業績效不能產生直接影響;③雖然資源認知對創業績效不產生直接影響,但對新創企業的創新能力有積極作用,因此,企業在積極進行資源獲取和開發的同時,應將創新作為新創企業實現價值增值新途徑,通過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形成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