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年歲大點的國人興許對鄒振先多有印象,上世紀80年代初,這個帥小伙雄鷹展翅般的英姿,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激情歲月增添了一把旺火。今天,這位壯漢眉宇間仍透射著當年的英氣,只不過身份有變,已從三級跳遠的“戰斗員”轉身為國家男子短跑隊的“指揮員”。
1986年國慶,鄒振先在第十屆亞運會完成職業生涯的最后一跳,飽含熱淚,面向觀眾深深鞠躬,正式退役。那年,他已31歲“高齡”。談及當年感受,他說:“五味俱全,但好在盡力了,沒留多大遺憾。”
十余年的拼搏,他將全國紀錄從16米58提升到世界水準的17米34。他獲得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冠軍,并以17米32打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紀錄,在洛杉磯奧運會獲第四名。特別是1981年羅馬第三屆世界杯田徑賽上獲亞軍時跳出的17米34,高居當年世界次席。1979-1982年,鄒振先連續4年當選“全國十名最佳運動員”。

退役后,他被留在國家隊三級跳遠組,擔任助理教練,主教練是他的恩師田兆鐘。
1976年1月,田兆鐘在門口迎候他,摟著他的肩膀說:“我有個偉大的設想,兩年之內,你破我的紀錄。”誰知僅用了9個月,鄒振先就跳出16米60,將中國和亞洲三級跳遠帶入一個新時代。現在,拿起了“教鞭”,他深感責任重大,只想盡快將那么多年恩師的心血與自己的汗水轉化為動力,完成新的突破。
三級跳遠組有七八個小伙子。鄒振先先用婆婆嘴嘮叨:自己有點成績,關鍵是傷輕病少,訓練系統,有更多的時間細細打磨,慢慢積累。“三級跳遠落地瞬間,地面的反作用力有七八百公斤,那么大的沖擊力,要沒有足夠的專項力量和強大的綜合素質,不是在開玩笑?”他一古腦兒將自己多年的秘訣和盤托出。
那是1977年保加利亞索非亞第九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訓練間歇,鄒振先看到“跳神”美國班克斯用一個大劈叉“坐”下,短短的休息時間,橫豎“一字馬”還不時輪換。震驚之余,他明白了,肌肉韌帶拉開后,可以做到最大用力,做功各關節受力驟減,還不易受傷。鄒振先當即模擬,這之后,只要環境許可,他一概盤腿上座,回遼寧老家盤腿上炕,他比長輩還利索。功底深厚使他成為田徑界少有的復合型人才:跳遠曾創7米81的全國紀錄;短跑曾在曼谷亞運會跑4×100接力最后一棒;鉛球前拋遠達16米50,曾兩次贏了國家舉重隊力氣最大的馬文廣。這種拉伸練習漸漸成為弟子們的一門必修功課。直至今日,他與筆者交談中,仍輕松地盤腿上座,膝蓋與地面平行。
他配合田兆鐘執教的那幾年,成為中國男子三級跳遠平均水平最高、人才厚度最深的時代。
1985年,鄒振先完婚,妻子是跳高名將鄭達真,曾經創造了1米93的亞洲紀錄。鄭達真是廈門人,福建省體委希望兩人能去那邊發展,鄒振先老家遼寧省體委領導曾兩度赴京邀他回去。兩人琢磨了幾天,最終留在北京。鄒振先說:“其實我不是當官的料,這么好的機會讓我去,真怕有負眾望。”鄭達真也覺得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去哪里都不習慣。鄭達真被安排在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先當教練員,后到訓練科,一直到2014年退休。
他們的女兒鄒鷺1987年秋出生,從小就顯露出運動天賦。上高中時,學校讓她在區運會上跑4×400米接力。她只好臨時抱佛腳,檢錄時電話討教老爸。鄒振先匆匆回答:“前300米一定要跟好,不能冒頭,到最后直道再撩她!”賽后,女兒在電話里笑聲震耳:“老爸,你真行,我們贏了!”
對女兒的潛力,鄒振先夫婦掂量過,但女兒的興趣點始終在讀書上。作為過來人,他倆當然明白,“還是先看看自己是哪塊料吧,未來之路讓她自己選擇”。鄒鷺后來考上中央財經大學,現就職于國內一家大型上市公司。
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上掀起一股下海風,一些體育明星轉身成為商界巨子,但鄒振先對這個“想都沒想過,人貴有自知之明,我不是這塊料”。
雖不下海,他卻在認真考慮如何運用商業杠桿,做一些與自己專業有關有益之事,當務之急是爭取盡快將自己的“胡子紀錄”刷新。他想籌辦冠有自己名字的“三級跳遠挑戰賽”,以此發掘新人,做好項目推廣。
1997年春,鄒振先因公赴穗。當晚,他直奔老友孫啟東家。孫啟東曾是廣州部隊田徑隊隊員。鄒振先開門見山:“我的17米34成了‘胡子紀錄’,已遠遠落后于世界。咱倆辦個比賽促一促怎么樣?”說完,他把自己畫的場地草圖拿了出來。
老孫說:“好呀!但這需要多少錢呢?”鄒振先說:“目前破我的紀錄難,破紀錄獎可以暫不到位。按正常比賽走,10萬塊錢吧!你原來是廣州儀器儀表公司工會主席,總有點辦法吧?”老孫答應試試。鄒振先說:“拉不到,咱倆各出5萬。”
第一屆挑戰賽當年10月順利開戰,全運會前八名悉數到場。比賽安排在北京的奧體中心體育場,中央電視臺開來了直播車。
2009年全運會前,多屆挑戰賽的破紀錄獎都是一輛知名品牌的高檔越野車,身價數十萬元,可一次又一次落空。2007年6月,在濟南的第八屆挑戰賽上,山東運動員仲敏維跳出了17米27,離破紀錄只差8厘米,令鄒振先又遺憾又欣喜。鄒振先老友郭燕軍臨時特設一個“最接近獎”,過兩天就從北京取了10萬元現金頒了獎。
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上,“胡子紀錄”被河北選手李延熙刷新。鄒振先終于松了一口氣,他宣布,挑戰賽還將繼續辦下去。

2012年8月,倫敦奧運會閉幕沒幾天,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把鄒振先叫到辦公室,說:“我們這次短跨跳去了20多人,沒一人進入前八名。中心決定成立訓練三部,把男女跳遠、三級跳遠、男子4×100米接力等共9個小項列為次重點來抓,準備調你到訓練三部工作。三部項目先放在北體大。”
北京體育大學到鄒振先家,一個來回就要半天。困難是明擺著的,但鄒振先只擱下一句話:“我把它看作自己的最后一班崗,我清楚該怎么做。”
2013年夏天,田管中心任命鄒振先為短跑隊領隊,戰略方向是以接力帶動單項。他下隊一看,五六位教練員分頭帶著五六個隊員,各練各的。他覺得有責任推進一種最有利的組織架構與最有效的運行機制。
不久,中心推出一個全新方案,大部分隊員留下,但大部分教練回各省,只留下廣東袁國強、清華大學李慶兩人,接力由袁國強負責。
鄒振先對運動訓練比賽規律的領悟無人置疑,但凡訓練比賽問題,他一概轉給袁國強處理,自己著力幫大家排憂解難。為六七個隊員的接力隊,他還申請了一名專職醫生的指標。
張培萌長年在清華大學訓練,而國家隊從2013年起搬回龍潭湖畔的訓練局,兩地相距二十多公里。張培萌的教練李慶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鄒振先注意配合李慶的工作節奏,出面積極協調,必要時,讓張培萌留下,由袁國強代管。
2014年10月2日,仁川亞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上,最后一棒張培萌沖過終點,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37秒99,將全國紀錄提高0.39秒,這個成績名列當年世界第四!
有人問鄒振先:“你的名字是誰給取的?是想‘振興中華,永遠爭先’嗎?”鄒振先哈哈大笑:“哪里,那是我大爺起的,我家族到我這兒是‘振’字輩,又是長子,就用了‘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