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化
二戰結束前夕的雅爾塔會
□易化

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中)、丘吉爾(左)、斯大林在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會議時合影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雅爾塔會議,又稱克里米亞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繼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后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會議制定了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爾塔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1944年6月6日,反法西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向德軍發起強大的攻勢作戰。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展,結束戰爭和安排戰后世界的一系列政治問題需要迅速解決,特別是應該制定盟軍在對德戰爭最后階段協同一致的軍事行動計劃,處置戰敗后德國的基本原則,以及打敗德國后的對日作戰,實現戰后世界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客觀上愈加迫切需要三大盟國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
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式提出了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的建議。羅斯福致斯大林的信中寫道:“鑒于事情進展得如此迅速和順利,我認為應該盡快由您、首相和我舉行一次會晤。”丘吉爾同意這種想法并確定會晤日期在1944年9月第二個星期左右,以蘇格蘭北部作為會晤地點。斯大林在1944年8月2日給羅斯福的回信中寫道:“遺憾的是……與我們前線戰事有關的情況使我不能指望有可能在最近舉行這種會晤。”9月11日至16日美英兩國首腦魁北克會議之后,丘吉爾和羅斯福再次向斯大林建議舉行三方會晤。斯大林對于到英國的蘇格蘭去開會很不愿意,9月30日,斯大林在給丘吉爾的信中寫道:“從我們共同事業的利益出發,我對此極為重視。但是,就我來說,我不得小作一點保留。醫生勸我不要作長途旅行。在一定時期內,我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丘吉爾急于要與斯大林會談,于10月啟程去莫斯科。羅斯福雖然“完全理解”丘吉爾同斯大林舉行會談的迫切“愿望”,但背著美國討論問題是他不能接受的,因此,羅斯福表示他“關心在莫斯科可能討論的每一個問題”。羅斯福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堅信,我們三人,而且只有我們三人才能夠找到解決尚未解決的問題的辦法。”他僅僅把即將舉行的丘吉爾、斯大林莫斯科會談看作是“三巨頭”會議的預備會議。斯大林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寫道:“我希望這次莫斯科會談也有助于我們三人會晤時就我們共同關心的一切迫切問題作出具體的決定。”
莫斯科會談之后,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在來往信函中就召開新的三國最高級會議問題交換意見,決定“三巨頭”會晤于1944年11月在蘇聯黑海沿岸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由于羅斯福總統的就職典禮,會議延期到1945年1月底至2月初在克里米亞舉行。
1944年12月,德軍在西戰場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對盟軍發動了強大的反攻,美英軍隊陷入了困境。1945年1月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不得不向斯大林求援,希望蘇軍在東線向德軍發動進攻,對德軍施加強大壓力,以減輕西線盟軍的損傷。1月12日,蘇軍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整個戰線上連續不斷地給德軍強有力的打擊,德軍被迫停止了在西線的進攻,緩和了阿登地區盟軍的處境。在1月戰役中,蘇軍朝柏林方向推進了500公里,2月1日已到達奧得河的屈斯特倫地區,進入了德國境內,從而為繼續進攻德國取得了有利的戰略地位。從歐洲戰場的全局看,最后擊潰德國的日子已經在望。這時,英美兩國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集結了大量海空軍,但要進攻日本本土,其兵力明顯不足,這就激發了美國要抓住蘇聯打擊日本的企圖。正如羅斯福在三大國巨頭會晤的“提要”中所述:“為了擊敗德國,我們應該有蘇聯的支持。在歐洲戰爭結束后,為了同日本作戰,我們更是絕不可沒有蘇聯。”羅斯福“決心爭取在雅爾塔得到”蘇聯關于參加遠東戰爭的“書面保證”。
根據丘吉爾的提議,確定雅爾塔會議的代號為“阿爾戈航海者”。該代號名稱,是依據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一些勇士曾到黑海沿岸去尋找金羊毛的故事,雅爾塔會晤就是美英兩國領導人到黑海沿岸來尋金羊毛的機會。蘇聯對當時在西線戰場陷入困境的盟軍的援助,以及最終同意對日作戰,就是美英要找的“金羊毛”。羅斯福明白代號暗中的含義,對丘吉爾提出的“阿爾戈航海者”的名稱特別歡迎。
雅爾塔會議經過8天的激烈爭論和討價還價后,簽署了《雅爾塔協定》,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亞宣言》等文件。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關于戰后處置德國問題。決定了德國應該為“它對同盟國在戰爭中造成的損失”負責戰爭賠款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一般原則。戰后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償款總額為約220億美元。英國認為在當時償款總額還無法估計。戰爭賠款可以以德國國家資源(機器、船只、企業所有等)或勞動力的方式賠償。
第二,關于波蘭問題。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準,這對蘇聯有利;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于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爭論,在波蘭,一個“廣泛的民主臨時政府”應該“盡快進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國控制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選舉”。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內外其他民主人士。
第三,關于遠東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后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獨立的現狀(原屬中國領土),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上述有關外蒙古及東北的港灣與鐵路等協議,須征求蔣中正之同意,羅斯福總統依斯大林之通知,采取取得其同意之措施。
第四,關于聯合國問題。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
此外,會議還討論了希臘、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
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它在協調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緩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協調同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后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對戰后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會議對于戰后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后世界秩序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后世界影響巨大,至今仍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是,會議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是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