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忻杪
28.德懷恩·韋德
2007-08賽季,“閃電俠”從各種傷病中恢復,力圖吹散空氣中“但愿他不是下一個安芬尼·哈達威或格蘭特·希爾”的隱憂(2006年我也提到過——這家伙幾乎每場比賽都會奉上阿倫·艾佛森式的高難度突破上籃,惟一區別是有時他沒有AI那樣變態,要是不學著點收放自如,2011年前就得消失于聯盟)。隨后又在奧運會上收復了超巨地位(打得比誰都好),并一鼓作氣,在新賽季砍下繼MJ之后最炫的得分后衛數據(場均30.2分、5個籃板、7.5助攻、2.2搶斷,投籃命中率49.1%)。2010年,他再扛著朽木不可雕的熱火拿下47勝,并在季后賽對陣凱爾特人的系列賽里交出了一份遠好于科比的答卷(場均33+6+7、命中率56.4%;KB總決賽對陣綠衫軍場均29+8+4、命中率40.5%)。
NBA里有如此技能組合的分衛實在寥寥無幾——能隨心所欲為自己和隊友創造得分機會、無比專注的防守、關鍵時刻總能爆發、從不消極對待一場甚至是一節比賽、比誰都深諳“帶動隊友”和“接管比賽”兩個次元間切換的重要性。公牛直到1991年才真正與MJ相兼容,湖人在2003至2008年間從未與科比默契過,而韋德的隊友自始至終都愛跟他打球,這也是他區別于喬科二人的特質之一。
區別之二,則是其跟杰克·鮑爾(美劇《24小時》主角)間詭異的平行時空。兩人不僅都英雄本色十足,能生生扛起各自手中的大旗,連巔峰低谷曲線也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2002、2003年分別在馬奎特大學和前兩季里爆發、2006年同時開啟無敵模式、2007、2008年陷入沉寂、2009年實現救贖)。
2010年,《24小時》走到了盡頭,最終劇情令人難以接受,而熱火則剛在幾周前被凱爾特人季后賽首輪4比1掃地出門。當時我很興奮兩人的平行時空將以鮑爾離開Fox電視臺和韋德出走邁阿密收尾,但后者最終卻留了下來。為什么?只因為有人說運動員一旦來了后基本都舍不得再離開南海岸,除非你拿槍架在他脖子上。
如果把邁克爾·比斯利、馬里奧·錢莫斯、昆廷·理查德森和老得掉渣的杰梅因·奧尼爾替換成保羅·加索爾、拉馬爾·奧多姆、阿里扎/阿泰斯特,韋德能帶隊拿背靠背冠軍么?嗯……我不知道,但至少機會很大吧。2006年總決賽后四場我們已經見識了“閃電俠”的逆天——場均39.3分、8.3籃板。害得我顫抖寫下:“短短一周時間,這個24歲的年輕人已經成長為聯盟第一人。”2008年約翰·霍林格還曾列出一個1977年后總決賽十大超神表現排行榜,DW逆轉達拉斯也是名列第一,理由如下:
首先,他的PER值最高;其次,數據是在較慢節奏的比賽中砍下;第三,可能是有人跟霍林格打了賭,才逼他寫出ESPN官網史上大概是最具爭議性的專欄。他是這么寫的:“盡管將另一人凌駕于MJ之上感覺挺怪的,但事實就是邁克爾也從未接管總決賽到德懷恩這樣的程度,包括1993年。”
是的,2006年總決賽是DW的封神之作,僅此,他就足以進入到金字塔當中。我們姑且不論其所處年代的明顯優勢(我能造你體毛犯規,你不能對我嚴重犯規),也不去討論如熱鍋上螞蟻一般的裁判問題,事實就是:邁阿密人六場終結了系列賽,韋德MJ附體,憑一己之力幫球隊拿下隊史第一個總冠軍,這是他生涯的標志性時刻。
后來呢?我們是該失望其沒有與同生代最大的宿敵在巔峰時期火拼過?還是該為他點贊,佩服他能讓勒布朗·詹姆斯、克里斯·波什加盟,又讓熱火進了4次總決賽、拿了兩個總冠軍呢?我更傾向于后者。提起2010年夏天,說實話,我仍然為DW所遭受的種種無視感到不公。他大可“施以報復”,簽約芝加哥(起碼進個幾次總決賽,打打所有人的臉)。但他沒有,而是先留了下來,隨后招募來波什,又讓勒布朗放棄了克利夫蘭全城球迷的愛。
“三巨頭”組建后,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典型的“韋德式”比賽了。2010年季后賽首輪對陣波士頓第四場是我印象中這醉人畫面的最后定格——熱火大比分0比3落后,瀕臨被橫掃,然后韋德奉上一場無懈可擊的表演,46分,只投丟8球,身邊沒有任何幫助,生生扛著單單針對他的兩人或三人包夾。你就像在看一套高難度系數的花式溜冰動作,他清楚自己必須完成三周半跳、后外點冰兩周跳等等。第五場結束后,我寫道:“所有人都知道德懷恩很偉大,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偉大,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我們拭目以待著,即便勒布朗接管球隊四年,“三巨頭”聯手所帶來的轟動效應連好萊塢星球連鎖酒店爆炸案(此處調侃,僅一人身亡)都不如,也總能讓人回味良久。而且千萬別忘了,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的總冠軍戒指還比勒布朗多一枚呢。
27.大衛·羅賓遜
1990年“上將”新秀賽季的一場比賽,我專程從學校趕去花園球館觀看。在那時我認為這很值得,因為每個人都期待著他在NBA打球,然后成為“拉塞爾2.0”。球館里每個人都認識他,當他從球員通道出來時,除了驚嘆“哇!酷啊,他終于來了。”就再沒有別的更合時宜的事了。
說真的,第一次看到大衛從眼前經過確實很激動人心,就像站在一只純種良馬面前,又好像是隔一輛全新的法拉利Testarossa雙門硬頂跑車只有幾英尺遠一樣。時至今日,我還沒有見到一個身高超過2.11米、身材比他更適合做籃球運動員的。他比我想像中要更高,也更有王者風范,行走時昂首挺胸、氣宇軒昂,臉上還掛著友好的微笑。他帥的一塌糊涂,所有男人女人都得承認這一點,就是所有美男子的樣品和范例(我只能這么形容了)。這個“可惡”的樣品,我父親之后也說了,坐在球員通道附近看了那么多年球,只有大衛讓他確信有些人注定就是為打籃球而生的。
在那個夜晚,我會賭上所有,大衛將會成為NBA歷史上前10偉大的球員。但是這并沒有發生,即使他有著一個完美中鋒該擁有的一切——拉塞爾的防守意識、張伯倫的力量和敏捷、吉爾摩爾的高度、帕里什的跑跳能力以及奧拉朱旺的腳步與協調。如果這些還不夠的話,他還是左手將,倘若有天我們開始克隆籃球運動員了,MJ、勒布朗、大衛無疑會是最好的模板。紙面上看,你已經無法對他要求更多,26歲那年大衛是國家隊第4號選擇,僅次于MJ、伯德、“魔術師”,甚至在1992-93賽季開始前還有過這樣的傳聞,說公牛在考慮用MJ換來大衛……就是這樣,人人都覺得他足夠好,該擁有一切。endprint
可是,如此與眾不同的特質,也偏偏是制約其職業生涯上限的關鍵。大衛可能是他那一代里最聰明的球員,這家伙SATs(學術水平測驗)得分1310(作為比較,比爾·西蒙斯是1330,僅稍稍領先),他會彈鋼琴,在軍艦上空閑時間也涉獵天文學知識……博學在籃球場上重要么?不一定,就算重要,那他腦袋里多余的細胞也害了自己。跟大衛有關的很多故事,大家都會說他“想太多了”,有時甚至需要“讓比賽來適應他”。他是一位內心平和的基督徒,試著讓場上的一切、所有人都安好,卻缺乏領導能力,缺少MJ那種“你們再這樣打,老子就把你們關進小黑屋宰了”的特質。
正因如此,1995年季后賽里,他鎮不住一步步毀掉馬刺的羅德曼,他甚至沒有奧拉朱旺的殘酷——在MJ去棒球場度假那段時間里,毅然從這條路上清掃過去,拿了兩個總冠軍。
一切都在1995年西部決賽到達頂峰,大衛的MVP賽季,奧拉朱旺一邊倒的壓制著他。在YOUTUBE一直都有標題為“哈基姆技高一籌”的視頻,“大夢”6場比賽直接轟出了35+13+5的數據,外加每場4個蓋帽。其中第一場傳出一個制勝助攻,關鍵的兩場比賽(五、六)得分81比41遙遙領先,并屢屢用經典的“夢幻腳步”戲耍對手。這些不僅是這輪系列賽的縮影,至此,有關奧拉朱旺&羅賓遜孰強孰弱的爭論也可以畫上句號了。
1999年大衛奪冠,很大程度上要感謝鄧肯的分擔,雖說性格使得他從未將潛能全部發揮出來吧,但是那些寬厚溫順、大度無私的品質還是令其在其他方面成為了同時代球員里最優秀的。比如他曾在圣安東尼奧自掏腰包,花900萬美元建了所學校。而我對“上將”印象最深刻的瞬間,是2003年西部決賽第六場,史蒂夫·科爾在面對小牛投中那4記三分后,它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得上躥下跳。我保證他會終生銘記這場比賽,而這正好最能說明一些東西,在我的這份金字塔榜單里,沒有誰比大衛更適合成為一名好隊友了。他沒有一場足矣載入史冊、彪柄千古的傳奇之戰,揮舞毛巾在板凳上為隊友歡呼雀躍就是我最喜歡的“大衛·羅賓遜時刻”。
他只征戰了14個賽季,最后兩年還痛苦地與背傷、膝傷斗爭(可竟然沒有多少人發現這一點,因為他根本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大衛的職業生涯由于起步較晚稍受阻礙,經歷了多次換帥(最初六年里換了5個),平庸的隊友(鄧肯到來之前,全明星級別的隊友只有肖恩·埃利奧特)。他24歲才進入聯盟不是因為留級或犯事蹲大牢,而是去為這個國家服役,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正因如此,他才更配得上歷史級別的贊譽與頌揚。試想一下,如果大衛沒有去服那兩年兵役,那么馬刺在1989年選秀大會上就不會不選格倫·萊斯,用埃利奧特取而代之。那遺憾錯過的前者在后來的歲月里,在夏洛特和邁阿密無數次成為了關鍵時刻比賽的接管者——如果馬刺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衛的巔峰時期也能有這樣的球員,毫無疑問“上將”會取得更高的成就,進而在金字塔中有更高的排名。一切的一切,對我而言,還停留在當年花園球館初見時的期待與興奮當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