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 張永偉
“互聯網+”給產業帶來的變革將是一個持續升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的新技術、新業態,而且技術以及技術路線、商業模式的迭代速度會明顯加快,一些產業的格局會發生頻繁調整,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界面也會更加模糊。創新會更多地發生在產業交叉和融合的領域,發生在傳統產業最落后、最容易被突破的環節或痛點。相應地,在這個變革過程中,政府如何調整管理思維和行為方式,對“互聯網+”能走多遠會產生關鍵性影響。
“互聯網+汽車”是互聯網與實體領域特別是制造業形成融合最吸引人、也有可能是最有變革潛力的領域,這個領域正發生的變革,以及其在變革中遇到的體制和政策問題,對我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推動“互聯網+”很有借鑒意義。
這些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重要方面。首先是基于信息服務應用為主而形成的新業態和新技術應用,如汽車的銷售、維護;汽車保險;智能交通;汽車租賃;汽車交易;油電服務;搭載互聯網的駕駛員在車上的娛樂與商業、商務活動以及遠程的智能控制。這些都會帶來諸多的商業生態。這是目前“互聯網+汽車”最活躍的領域,創新勢頭會更加強勁。
其次是以安全和能效提升為主而形成的車聯網產業鏈和關鍵性技術應用。如無人駕駛、輔助駕駛技術的快速應用,產業化的時間很可能大大提前;車與路、車與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連接,以及會帶來諸多領域顛覆性的變革和巨大的商業機會,如高速交通安全與管理;市內道路出行的優化與交通疏導;滿足高通量、高速度、低成本的數據傳輸技術的應用及相關產品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互聯網+汽車”最核心的變革,也是全球幾個主要國家在標準體系、技術能力、系統建設等方面產生競爭的主戰場。
其三是汽車生產環節的變革。過去更多是自動化、流水線,加入互聯網后,可以實現更加個性化、柔性化生產,以及整車及所有部件可跟蹤,生產信息可以由廠內連接到廠外包括銷售商、消費者并實現雙向互動。供應鏈管理能實現平臺化,自動化環節如機器人更智能更精準。這種“五位一體”的智能化制造,在德國叫做工業4.0。從國內企業來看,汽車行業的智能化好于其他一些制造業,后者很多還只是2.0甚至更低的水平,自動化程度還很低,智能化也更只是初級階段。汽車企業也有不同,國外公司包括其在國內的合資廠,智能化水平多高于國內汽車公司和國內合資企業的自主生產廠。
“互聯網+汽車”產生的諸多創新、服務和商業變革,都要基于有數據可分析。有哪些數據呢?每輛車的數據,現有每輛車都有一個VIN碼,更多信息分散于交管部門、整車廠、保險公司手中,車的位置信息,駕者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包括停車位信息、充電信息、加油站等。這些分散、碎片化的信息,只有具備可讀性、可共享,真正有極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商業和產業變革才會發生。因此,政府如何為這些數據的收集、保護、分享、應用創造更成熟的環境,是亟需研究的問題。
“互聯網+”有三個層次,產品與服務+互聯網,單一行業+互聯網,系統+互聯網。這是一個金字塔形的體系,系統變革在塔尖,發生的時間慢,但影響巨大。這個系統變革就是跨行業的融合、對接、滲透。
互聯網+汽車的可預見的高端境界是車與車、車與路的聯網。這是最難的,技術不是障礙,難在體制。這涉及通信、汽車、道路、交通管理四個目前相對獨立的領域。從當前的情況看,各個領域都在研究和推動“互聯網+”帶來的變化與對策。
其一,信息通信領域更多是扮演顛覆者的角色,努力尋找汽車行業、交通行業發展的落后點和痛點切入,從而會產生一系列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但問題是,這種更加強調互聯網的思維會遇到傳統行業越來越多的抵觸。特別是,對與技術與工藝復雜性非常高的生產制造,特別是汽車制造業視為根本的安全等問題采取一種輕視的態度,對中國道路交通的復雜性,以及新技術推廣時空的不一致性缺乏謹慎的認識,以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予以解決。由于對此沒有更理性的認識和更充分的準備,互聯網顛覆者的成功概率會小于助跑者的成功概率。這說明,“互聯網+”絕不能變成“互聯網思維”的單方主導。
其二,交通領域推進的智能交通,或者叫車聯網,更多是從交通管理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對車的理解遠遠不足,與車的合作遠遠滯后;汽車領域推進的網聯車,或智慧汽車,對車與路如何聯結,也沒有協同的解決方案。這樣雙方努力推進的結果,是在“互聯網+”的時代,重塑了行業分割、自成體系的格局。這會對技術標準的融合、數據交換、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非常大的障礙。因此,推進“互聯網+”的思路應體現變革的層次性和行業重點。對系統性的領域、需要政府來承擔更多跨界融合的領域,政府必須更早行動,組織跨行業的交流,成熟的還要進行頂層設計。
“互聯網+”帶來的一個重大挑戰是政府基于審批、不聯網時代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建立基于“互聯網+”的行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一個重要的現實是,“互聯網+”最容易產生變革紅利就是有行業管理的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發展由于受到管理存在更多的痛點,一但觸網,機會更多。但變化是什么呢?汽車領域,汽車生產方式會改變,過去大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在“互聯網+”和汽車電動化轉型時代,就必然會發生改變,汽車可能更多是模塊化生產,他不需要建立龐大的流水線,維修也更加分散式和社會化,那么我們的投資準入要求是不是要改變,非要企業建立多大規模的生產線、非要有多大的車維體系嗎?另外,市場準入的改革也要提速,誰更有資格來設計和生產這樣的汽車,需要加以重新定位。交通方式也會發生重大變化,網絡協調、統一調度、預定路線、區域管理、全國交通大聯網的格局可能出現。用車方式也會改變,自動駕駛會使個人駕車出行的方式轉換成網絡租車出行的方式,私家車被“共用車”取代。“互聯網+”所要求的是多元的市場主體,同時也要求管理方式的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