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始終把擺脫貧困作為一份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的政治責任?!比珖舜蟠怼⒓彩形N?、井岡山管理局黨工委書記、井岡山市委書記龍波舟在出席全國兩會時向記者說道。
近年來,井岡山立足自身紅綠資源優勢,創新扶貧模式,在革命老區吹響了新的扶貧脫貧集結號。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670元提高到5926元,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1145萬人減少到1.928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了10.42個百分點。
干部下學
轉作風把脈“致富經”
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為啃下扶貧攻堅“硬骨頭”,井岡山切實改進作風,積極開展“黨員干部下基層、扶貧攻堅大會戰”活動。60多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70多家單位、800多名科級干部,組成206個扶貧工作組,同時選派了144名機關優秀年輕干部駐村兼任副書記。截止2014年底,井岡山市共識別了農村貧困對象7560戶23519人,走訪群眾6.8萬余人次,征求意見建議3407條,建立“百姓檔案”5萬余份。
思路決定出路,下鄉駐村干部按照“一準、兩清、三到戶”的要求,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及訴求,幫助其解放思想,轉變念,采取相對應的幫扶措施。在“一對一”幫扶中,走訪干部發現渥田村貧困村民湯俊峰對種植獼猴桃感興趣,于是,幫助其加入農業產業合作社,并免費送其到四川蒼溪學習3個月。在干部的幫扶下,湯俊峰為本村300多畝獼猴桃做起了技術指導,后又以現金入股的形式參與收益分成,成為致富帶頭人。
美麗鄉村建設
把“盆景”變成“森林”
為改變貧困山區面貌,井岡山按照鎮村聯動、景村融合、產城互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制定了《井岡山加快推進搬遷扶貧實施意見》,實施6000人的移民搬遷工程,引導和幫助深山區貧困戶在城區、工業園區或集鎮搬遷安置。2014年,安排專項扶貧資金2300萬元,實現44個貧困村25戶以上自然村通村道路全部硬化,全市農村公路通暢率達95%以上;整合各項資金,高標準打造了渥田、文水、茅坪、葛田、石陂、睦村、柏露等7個美麗鄉村綜合示范點,全面完成了i00余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建設。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農耕文明和紅色文化有機結合的拿山鄉渥田村;集歷史文化、生態旅游于一體的井企集團文水村;打造“小河詩意、農耕園、陶醉園”沿水渠休閑觀光帶的葛田鄉;打造“山地人家、云澗山莊、桃園溪谷”三個旅游休閑觀賞區的茅坪鄉茅坪村……一個個特色村、致富村如雨后春筍出現在井岡山這片紅土地上,爭先恐后,形成了繁花似錦的良好局面。
產業扶貧
重特色打好“旅游牌”
井岡山采取“龍頭企業聯系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聯結貧困戶、大戶聯動貧困戶”的方式,從培育市場主體、財政扶持、科技引領等入手,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化扶貧,因地制宜發展井岡蜜柚、茶葉、油茶、毛竹、果蔬、花卉苗木和娃娃魚、彌猴桃、鐵皮石斛“6+3”特色產業。2014年爭取各類扶貧專項資金5315.28萬元,累計發展特色產業基地85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96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種養大戶8250戶,新增各類農業產業基地面積達10萬畝,引導、示范、帶動農戶2萬余戶,戶均增收5500余元。
為促進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井岡山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等旅游產業,目前全山共有農家樂近600家,從事旅游服務人員近4萬人。為著力打好旅游扶貧牌,八角樓景區所在地茅坪鄉以“山地人家”項目為“試驗田”,結合老建扶貧、紅色培訓,高標準建設了20棟集廬陵風格與客家風情于一體的農家客棧。自去年5月開門迎客以來,已接待各類培訓和自駕游客50多批,5000余人,帶動200余人實現脫貧,使昔日的“過水丘”成為了今朝農民增收致富的“蓄水池”。
“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代表團的講話言猶在耳。井岡山的華麗轉身,是17萬井岡兒女艱苦奮斗、擺脫貧困、全面建設小康的生動縮影。如椽巨筆描繪絢爛畫卷,時代風雷激蕩雄渾樂章。我們堅信,井岡山的扶貧之路,必將越走越遠,越行越寬!
[作者簡介]
曾瑩,江西省井岡山市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