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崇勇
摘要:從對蝗蟲的監測調查到繪制危害分布圖等方面介紹了冕寧縣境內草原蝗蟲防治的具體工作。以期為山地地區草原上的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地草原;蝗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Q969.2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6-0058-02
草原蝗蟲災害是威脅草原生態,影響草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冕寧縣地處四川西南山地地區,是半農半牧縣,草原情況復雜,其受到山地氣候和植被的影響,蝗蟲的防治措施也有所差異。總體來說工作更加復雜,加強監測和預警工作,及時掌握草原蝗蟲發生和危害情況,是科學開展草原蝗蟲防治的前提和基礎。為達防治目的,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 調查
通過路線調查,及時掌握草原蝗蟲發生的情況。對危害區和嚴重危害區進行校核、修改,形成相應的危害分布圖。
1.1 調查內容
(1)草原蝗蟲新增、消減區調查:調查蝗蟲新增、消減區域的蝗蟲種類、密度和范圍。
(2)危害程度變化區調查:調查蝗蟲的密度變化。
1.2 調查路線設置
(1)新增、消減區:調查路線沿著新增、消減區域邊界拐點,記錄經緯度信息。危害程度采用等距布點或隨機布點等方法進行密度測定。
(2)危害程度變化區:調查線路穿越危害程度變化區域,危害程度采用等距布點或隨機布點等方法進行密度測定。
2 數據收集
通過固定監測,定期采集草原主要蝗蟲種類的基礎數據,掌握其生物學特性和種群變化規律。
2.1 樣地和樣方設置
根據冕寧縣草原的實際,設定了冶勒鄉、拖烏鄉、大橋鎮、彝海鎮幾個草原蝗蟲固定監測點。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定期進行調查,進行數據采集和記錄。
在草原蝗蟲典型生境上設置草原蝗蟲固定監測樣地,草原蟲害固定監測點樣地面積不小于100 hm2,樣地距永久性居民點距離不小于500 m。樣地設置后不得隨意變更,記錄拐點經緯度信息并上圖。當樣地內蝗蟲密度不能反映出害蟲動態趨勢時方可轉移,并按規范要求編號。蝗蟲調查樣方為方形籠罩,大小為1 m×1 m×0.5 m。
2.2 蝗蟲監測
(1)卵期。①越冬蝗卵死亡率:春季從土壤解凍時開始,在前一年秋季觀察到的成蟲產卵區域或籠罩觀測圃,每間隔5 d挖取表土尋找卵塊,共查3次,每次至少挖取5個卵塊,將卵塊剖成卵粒,逐粒觀察,檢查蝗卵發育狀況,挑出死卵,分析死亡原因并計算越冬死亡率。②越冬蝗卵發育進度:在調查越冬蝗卵死亡率的同時,將得到的卵粒放于底部可漏水容器中,覆上細土,埋在樣地土層中,深度參照產卵深度,一般5~10 cm。每2天從中隨機取15粒卵,用10%漂白粉溶液浸泡2~3 min,待卵殼溶薄后取出,清水洗凈,用光源透視檢查胚胎發育情況,根據蝗卵胚胎發育進度分期標準表,分出各發育期的卵粒。
(2)蝗蝻期。①出土期:在調查胚胎發育進度的基礎上,推算蝗蝻出土期,提前3~5 d到蝗蟲產卵集中的避風向陽坡地,每天調查一次,查到第一頭蝗蝻出土時,為蝗蟲出土始期。②齡期:自蝗蝻出土始期3 d后,進行系統調查。至少抽取5個代表性樣點,每點掃網調查100網或用樣框調查,總捕獲數不應少于100頭;每3天調查一次直至羽化盛期結束。根據蝗蝻各齡期主要特征,調查統計各齡期數量和所占百分比。
(3)成蟲。自蝗蝻羽化盛期后5 d隨機網捕成蟲100頭,檢查統計雌雄比及產卵率隨機調查9次,調查成蟲雌雄比、產卵率。
(4)天敵調查。在蝗卵、蝗蝻和成蟲調查同時,調查記載樣點內的天敵種類、數量及蝗蟲密度。每塊樣地隨機選5個樣點。卵捕食類和卵寄生類天敵或微生物調查,結合查卵,飼養觀察。蟲體寄生類天敵結合成蟲密度調查時進行解剖檢查;捕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采用樣方調查法,每點查1 m2。兩棲類、爬行類采用目測法調查,每點查10 m2。鳥類采用目測法調查,每點查1 hm2。
(5)氣象數據獲取。利用土壤溫度自動記錄儀和空氣溫濕度自動記錄儀,連續記錄全年土壤溫度和空氣溫濕度。
3 撰寫分析報告
根據近年調查數據、宜生指數和歷史資料,完善主要草原蝗蟲種類的宜生區、常發區、嚴重危害區分布圖。
(1)宜生區:適宜于某種草原蝗蟲生長發育的區域,可以作為判定草原蝗蟲危害趨勢的預警區域。相同宜生指數的區域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態環境,該種蝗蟲能形成一定種群數量,可能形成為害。
(2)常發區:指草原蝗蟲密度在10年內有3年以上(含3年)達到防治指標,防治后3~5年密度仍能達到防治指標的區域。在地形圖上,結合近年草原蝗蟲危害分布圖,對草原蝗蟲密度達到防治指標以上的區域進行校核勾繪,并數字化,完善草原蝗蟲常發區圖。
(3)嚴重危害區:指草原蝗蟲種群密度達到防治指標2倍(含2倍)以上的區域。在地形圖上,在草原蝗蟲害常發區范圍內,結合近年地面調查和防治工作開展情況,對嚴重危害區域進行勾繪,并數字化,制作草原蝗蟲嚴重危害區圖。
在草原蝗蟲常發區圖上,對蝗蟲密度達到防治指標2倍及2倍以上的區域進行校核,經數字化上圖得到草原蝗蟲嚴重危害區圖。
(4)防治區圖:每年實施草原蝗蟲防治工作時,記錄防治區域的拐點坐標,將其標注在地形圖上,勾繪區域,標注防治地點、防治的蝗蟲種類和面積,形成防治區域圖。
根據分布與危害圖,對境內蝗蟲情況進行區劃,以便于針對各區不同情形展開相應的蝗蟲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