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滿燕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學校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營造創新環境
唐滿燕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學校
要想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與發展,就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心理需求入手,寬松學生的空間,活躍課堂的氣氛,創立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創造因子處在最活躍狀態中,從而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下面我以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為例,談談我是怎樣實施的。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為指揮捧,不應以教師的全面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如果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課堂上一潭死水,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還會抑制學生張揚個性。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閱讀內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小主人。這種自由選擇的空間才是教風民主氣氛融洽的體現。
如:我們在上《豐碑》這一課時,就采取了這種學習方式:首先讓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征求學生的選擇,你們喜歡學習哪些段落請提出來,但教師只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要選擇這個片斷學習,說出你們的理由是什么?老師的導語一下擊活了課堂的氣氛。同學們一邊學習一邊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挑選第七自然段的同學是這樣來評價的:“軍需處長的形象描寫細致,逼真,給人印象太深,特別是‘鎮定、安詳’這兩個詞用得準確,寫出了軍需處長那種從容不迫、視死如歸,寧愿自己凍死也不肯留下一件棉衣的高貴品質,他的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值得我們學習。”喜歡學習描寫將軍片斷的同學又是這樣表達的:“將軍神態的變化描寫豐富,感情濃烈,喜、怒、哀、樂洋溢在字里行間,使人讀了之后,能從中體會到將軍是一位關心、愛護戰士的好領導。他的感情分明,當他聽到有人凍死時,‘臉上嚴峻’、‘嘴角抽動’、‘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當他又得知凍死的就是軍需處長時,他是那么深情地為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此時的將軍又是多么令人敬佩”。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得出: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的確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敏銳性,廣闊的學習空間確實有利益創新思維的培養。
質疑往往是創新的開始,沒有質疑就沒有思維的活力。當今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要的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當然,我們鼓勵學生質疑并不是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而是所提的問題要突破重點、難點、疑點。在指導學生質疑之前,我們告訴學生的方法是從課題、從關鍵詞、從重點句、從中心句、從含義深刻的句子等方面入手,待學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學會質疑。
如:我們在學習《飛奪瀘定橋》這課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紅軍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他們又是怎樣飛奪瀘定橋的?縱觀全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正是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嗎?又如《田忌賽馬》這一課,有個學生是這樣質疑的:”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是不是隨便調換一下出場順序都能取勝呢?這一創造性的質疑使課堂掀起了一高潮,全班同學立刻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還不斷地動手擺弄起來。在積極思維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了孫臏是在觀察分析田、齊雙方的實際情況下運用了統籌法,科學地安排馬的出場順序才取得勝利的結果,而并不是隨便調換一下就可以取之勝利。
在創新思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發散思維。它是以形象思維為基礎,試圖就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很多束縛學生思維的方面。
如回答問題,《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總理的尊敬和愛戴。如果學生寫“人們是多么想看到周總理”就不行了,認為回答不全面,沒有突出中心,像這樣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應試教育標準化統一答案的確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想推動課程的變革,就應提倡學生的標新立異,肯定學生的獨特見解,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思維。
開放語文課堂教學,能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為教學服務,能構成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能打破陳舊的、墨守成規的生硬課堂,到廣闊的空間去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能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更廣闊的延伸。
如在教《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學生提出:“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它怎么有腳,還會爬呢?”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急于給學生解答,還是把學生帶到實地去觀察。先讓學生觀察,像蝸牛觸角一般的六、七根細莖,然后再告訴學生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然后再去觀察六、七根細絲的頭上變成了小圓片的東西,讓學生注意原來細絲是直的,現在彎曲了,彎曲的莖就是把爬山虎的葉往上拉一把,這樣它就貼在墻上了。安排了實地觀察、講課不僅生動,學生學得輕松,還推動了課堂的教學改革。因此,我們的教學始終要注意創設寬容、和諧的氣氛,讓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得到落實,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安全感,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迸發出更為強烈的創新思維火花。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課題的探索談了幾點膚淺的看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做法,至于如何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環境,還有待于我們去深究。因為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強調個性,更重視潛然開放和創新能力,國際教育界已把二十一世紀列為“創新教育世紀”。因此,改革課堂教學勢在必行,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環境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