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賀平河北省涿鹿縣初級中學
淺談語文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性
姚賀平
河北省涿鹿縣初級中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將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際,談一談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究式學習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精,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突出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其中尤其是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更為關鍵,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一新理念指導下,語文教學從課程目標的設計到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力求在本質上創新。以上兩個《語文課程標準》都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出發進行設計,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上則要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提出來的。
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文本,它明確規定了學生學習語文應掌握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語文知識、技能;要求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求學生能夠體會語言與自然及生活的密切聯系;要求學生了解語文的價值,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在此思想指導下,語文教學材料的選取可以從多方面獲得,一切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教材都可用于教學。教學中要對新教材靈活運用,有所教有所不教,一切均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
人的認知遵循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辯證統一的規律,直接經驗是每一個體在認識、探究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親自獲得的經驗,是個人的經驗。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置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多樣化的過程,即如果沒有求異的思維過程和多樣化的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具有統一性的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容易養成尊重史實和事實、積淀研究素養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從而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諸如不輕信、不盲從、愛質疑的習慣,善于推敲言語作品、咀嚼言語精華的習慣,善于廣泛閱讀、勤查資料(含網絡資料)的習慣,善于將讀寫學習中的心得體驗與人交流,分享思維成果的言語交際習慣,等等。
語文活動中的探究,是一個不斷生疑和解疑的過程,這里貫穿始終的“問題意識”對語文學習方法和能力的養成具有決定作用。特別是它有助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而具體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煉就獨立和探究的思維立場、開放和多向的思維形態、質疑和批判的思維品格。這些比語文知識體系、比語文課程內容本身重要得多。另外期間獲得新知,提煉新說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喜悅和深刻的成功體驗,帶來被教師和學生所欣賞、所褒獎的榮譽感和自我實現感,這些無疑可稱為“學習的享受”、“生命的享受”,爾后伴隨歲月流逝而積淀起來的對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和熱情,將構成其持續學習、永不懈怠的動力源,促進其長遠的樂學和愛學語文,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以勇于探索、勤于創新、意志堅定、理想高遠為特征的主體性人格。
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課堂對于學生的意義,不亞于田野對于農民,車間對于工人,戰場對于士兵,不僅是智育的意義,更具有生活的意義。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不僅關系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成長,而且極其內在和深刻地影響到他脫離學校課程流水線以后的一生可持續發展。只有以“適應論”為其價值導向的教育,才會只顧今天、忽視明天,而以“超越論”為基本價值導向的創生教育必然放射出立足今天、面向未來的理性光輝。魯潔教授曾說過:“培養一種理想與現實相統一的人,超越意識和超越能力相統一的人,這才是教育之宗旨。”在這里,教育的著眼點并不在于使新人“接受”人類積淀下來的科學文化知識,“適應”為前人所構建的現實社會,而是在這種“接受”和“適應”的基礎上,為“改造”、“超越”、“創造”的目的而自覺地將目光投向未來。而探究式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正是圍繞“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策略思想展開的。
[1]蔡明星:論探究學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2]張云亭:探究性學習的幾個基本問題[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3]樸永煥,南敏鎬:淺談“開導式”教學方法[J],教學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