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志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楊木柵子中心校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索
郭俊志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楊木柵子中心校
課堂教學能否充滿活力關鍵取決于課堂的實效性。當前的課堂熱熱鬧鬧但實效性不強,在情境創設、合作學習、過程評價、媒體運用等方面需要立足教學實際還課堂教學的本源是當務之急。
小學數學;實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要求教師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減輕學生的課下負擔,獲得最大的課堂教學效益,是每一位教師要時刻追尋的目標。那么教師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上把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生最有效地獲取知識呢?這是小學數學教師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對這一問題,結合自己在多年來課程改革研訓工作中的實踐經驗,談幾點建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改革后,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想通過創設特定的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但有的課堂,教師把一些數學內容強行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進行情景演示,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不能夠真正理解。
情景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不像傳統教學方式那樣用干巴巴的抽象枯燥的大道理說教進行生硬的灌輸,而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生動、真實、具體的人和物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愉悅中快樂地學習,寓教于樂。情景的創設要服務于教學,要有實效性。教師首先必須通過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其次,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創設最佳的實效性情境進行教學。
案例:在教學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出發,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去過游樂園嗎?”生:“去過”。老師接著問:“去游樂園的時候看到了什么?”生齊答:“摩天輪、過山車、碰碰車等”。老師接著學生的回答,繼續說:“你們喜歡這些游戲嗎?”生齊答:“喜歡”這樣,學生把生活中的經驗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游樂園這個熱鬧的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認識、交流、分類等活動,認識乘法的意義。從而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情景的創設就是有效的,在教學過程中有它的實效性。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被我們的老師所應用。但有的課堂,合作只是有形式卻無實質,老師在沒有明確責任、沒有進行分工,甚至是沒有給學生問題的情況下,動不動就叫學生交流、合作,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機械地按部就班地經歷合作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沒有好奇心的驅使,沒有思維的探險,沒有批判性的質疑,既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這樣的合作探究有作用嗎?有時教師雖然提出了問題,也往往是一個問題出示后,馬上就去問學生,誰已經有想法了?有想法的請舉手!你想到了嗎?等等。問題剛出來,就想讓學生有一個答案。學生哪有時間去合作去探究。所以,我認為合作學習要有實效性,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有組織、有目的的一項探究性合作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過程。因此,教師應創設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獲取知識。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案例:教學二年級《長度單位》第一課時,教師就要充分創設時間、空間環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實踐,一個學生動手用一角硬幣量數學書的寬,,另一個學生用曲別針也量數學的寬,其余兩個學生根據所量的數據寫出相應的數量。通過測量發現同是數學書的寬,為什么數量不同呢?問題產生,圍繞這個問題,小組同學4人之間進行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從而揭示測量工具不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統一單位,這樣小組達成共識,最后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合作,得出統一單位的必要性,不但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激勵評價語言作為教師評價學生的一種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所應用?!澳阏姘簟薄胺浅:谩薄澳愫苡袀€性”“你很聰明”等等這些激勵語言的使用,使課堂氣氛變得很融洽,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是激勵評價語言的使用也應具有實效性和原則性,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不能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教師不管學生回答問題是否存在問題,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或者是在全班學生齊聲回答問題時,很可能有少數“南郭先生的存在,教師也只是一味地進行表揚、激勵,學生聽多了不僅覺得乏味,更可怕的是導致那些隨大流的學生養成不去思考問題,不去探究問題的壞的學習習慣。
教師的不當語言評價會干擾或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當時的語言評價對當事者或許具有一種激勵性,但同時對旁觀者又具有一種暗示性,得到激勵的同學無疑是得到了教師的最高“待遇”,其他學生則感到這個學生的答案就是回答老師提出問題的最佳答案,老師最滿意的答案,這樣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其他學生再創造想象的余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所以,激勵評價要適時、適當,要有原則性,這樣才能使激勵評價具有實效性。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屬性和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數學學科的教學與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課題。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當前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媒體以其具體的形感、動感、聲感、色感,將教學中抽象的素材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容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的發展。
案例:在教學《平形四邊的面積公式》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出示一道思考題: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剪、拼成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何變化?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仔細觀察多媒體進行的剪、拼演示過程,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形狀在變化,可是面積的大小沒有變化,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遷移的過程,推導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再讓學生互相討論,問題就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解決了。
但是,多媒體的運用得不恰當,不但不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效果,反而會使其喧賓奪主,分散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抓不住中心,影響課堂教學,達不到教學目的。
案例:我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根據例題中涉及到的奧運會的金牌數目,就精心準備了課件,把很多運動員獲獎的圖片和很多的奧運知識放在課件中,并且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解說,例題還沒有講,在出示課題上就花費了十多分鐘,課后我進行反思,認為這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無效的。
多媒體對于教學只能是一個輔助工具,它的運用也要講究實效性,要為教學有效服務,使用要恰當、合理、適時,有實效才能使其真正發揮為課堂教學增效、增彩的作用。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新課題,它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究。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否則,無論你課堂教學設計得怎樣精彩,課堂情景導入怎樣新穎,課堂教學中怎樣熱鬧,課堂中多媒體使用得怎樣精彩,但最終結果不能實現教學目標,就等于課堂教學失敗。所以,課堂教學還是要講究實效性。